走进苏州光福镇工艺文化城,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市级)传承人府向红“向红绣府”让人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焕新非遗①|针针不息,看苏绣融入日常“72变”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名列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等“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但在府向红的手中,“老手艺”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应用”:桌面上、展示柜里带有苏绣元素的鼠标垫、手机套、笔记本、衣服、拎包、戒指、耳钉,无一不是巧妙地将古老手艺镌绣在日常生活场景之中,用江南人的锦绣年华、吴地艺术审美之精髓扮靓现代美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云肩,现在人穿上身难免有些夸张,但它又真的很漂亮。通过反复地试验,我们终于开发出全新使用功能。”府向红一边指着墙上装裱起来的云肩装饰画、餐桌上摆放的云肩桌旗,一边戴上苏绣织成的云肩护手做起展示。

府向红,1967年生于苏州吴县(现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在她成长的年代,村里90%的女性都是绣娘。改革开放后,府向红也曾和很多同伴一样放下针线去工厂,却最终被热爱“绑”回绷架前。26岁组建自己的绣娘团队,承接大量来自日韩、欧美的订单。49岁成立“向红绣府”至今。躬耕刺绣事业40余载,她参与北京APEC会议“新中装”绣制,绣制的作品《敦煌》《凤凰来仪》分别亮相巴黎春夏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明·礼”高级定制华服发布会,复制的清代乾隆皇帝龙袍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在女儿的加持下,她的苏绣产品有了更为年轻、多维和生活化的展示。

“非遗”来自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迭代,一些非遗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开始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再美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使用,它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府向红看来,“绣”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只有让非遗的使用场景与现代生活产生更多的连接,非遗才能“活”起来,生活才能“潮”起来。

而“非遗”不仅是生活,更是保存了一个区域、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文化信息,因此寻找非遗、看见非遗、激活非遗、创想非遗,无疑对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古老“非遗”开始转变思路,从过去的生活用品,变身为今天的文创产品来到现代人身边。比如,2022苏州文化遗产日就有一项名为“非一般的集市”的活动,把具有苏州特色的各种“非遗”技能与产品集中在一起展示,点亮夜经济的同时,也赋予非遗一张更为时尚的新名片。

但是,府向红也特别提醒,非遗走进生活,巧思之后还必须有用户思维。“比如服装类的非遗手工艺品,你要考虑顾客买回家贴身穿是不是舒服;都是刺绣,挂在墙上和用手触摸,欣赏的维度也是不一样的。从选材到工艺,美观之余,使用功能和使用的持久性也是非遗手工艺品能不能更好地走向市场、走进生活的关键因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文 张琦/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