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舒说事(151)

死亡人数与往年基本相同,是否代表新冠危害不高呢?

——死亡人数、死亡平均年龄、死亡中位数、死亡率与疫情研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经常有人说只要对比一个国家在疫情中死亡人数是否增加就可以判断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这样倒推对比数来说明问题,还是有不少漏洞的。

第一,既然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死亡人数就会逐步减少,老龄化就是老人死亡人数是不断减少才导致人均寿命延长了。如果香港和美国疫情期间死亡人数与往年持平或是增加,就是新冠疫情导致增加了死亡人数,否则不符合老龄化的发展逻辑?

第二,新冠疫情两年来使得人类的行为方式彻底改变了,能够在家办公做生意的不再想出去商务楼办公了,除非需要人们面对面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如特斯拉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到场工作大家协同参与!

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外出也会减少,一来新冠传染病太厉害了,二来现在网上能够配药看病越来越方便,网购更是导致人们宅在家里概率大大提高!所以,人们因为外出发生意外导致的死亡人数应该是下降的(尤其是交通事故、酷暑严寒导致的意外死亡),如果总的死亡人数不变,那么这些原来意外死亡人数的空缺很可能就是新冠死亡人数来填补了,所以说,死亡人数总数差不多,可能就是新冠死亡人数增加了。

比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了,新冠导致的抑郁症死亡人数却增加了。总量差不多,但是导致死亡的各种因素的占比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平均死亡年龄与死亡中位数是两个概念。张文宏曾经在2020年9月一次演讲中将死亡中位数与平均死亡年龄相提并论,说美国新冠死亡中位数是83岁,而美国平均死亡年龄也将近83岁,意思就是新冠疫情导致的死亡年龄与美国人平均死亡年龄是几乎一致的,疫情对人均寿命没有影响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两者的差距有多大了:

假设,某地新冠死亡9个人,年龄分别是:

2,3,45,65,86,88,90,95,98

那么死亡中位数是86岁,而死亡平均年龄是:

(2+3+45+65+86+88+90+95+98)/ 9=572/ 9=63.56岁

如果将中位数86岁代替实际上平均死亡年龄63.56岁,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第四,死亡率的峰值要滞后于疫情感染人数的峰值。有些专家拿某一日期的死亡率来说明问题是不可靠的。许多人只是静态看到某一天的数据,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通所谓科学分析的文章,实际上一毛不值。4月份许多人在传,上海13万感染者才一个重症,损失经济4300亿元,就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胡扯。

人民日报4月24日采访张文宏,那天张文宏说奥密克隆总的死亡率是0.0187%(死亡者87人/感染总人数48.8万),已经低于流感死亡率了。但是到4月30日公布上海这波疫情的死亡人数为384人,总的感染人数为566085人(少量前期感染者转归确诊的人数没有消减,总人数略微多一些),死亡率是0.068%,已经比一周前的死亡率0.0187%增加3.8倍。到7月4日上海这波疫情的死亡率基本稳定在0.0938%。

所以疫情规律就是开始阶段死亡人数低,感染人数破防后开始激增,死亡人数由于发病延迟性和治疗导致死亡人数增加会滞后,后面拐点之后新增感染人数越来越少了,但是新增的死亡人数很可能还是很快在增加,那么死亡率就可能更高。传染病的规律就是感染人数增长的拐点要比死亡人数增长的拐点要提前出现。

第五,由于大多数国家对新冠疫情采取共存策略,所以就有许多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是被漏报的(这些人是自己康复或死亡了没有上报专业部门登记),存在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的黑数,这是一个很大的无法精确统计的数据,如果仅仅按照大多数国家对外公布的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来判断疫情的危害性是有很大缺陷的。

2022-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