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30年前的日本泡沫经济的始末,有种“卧槽,这剧本这么熟悉”的感觉。

一、起高楼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最后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益于石油危机引发的油价暴涨,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早些时候,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把美国踹下王座。

“日本时代已至”的呼声连绵不绝,发达国家年轻人开始日语的学习热潮,高薪引得海外人员纷纷归国工作,西方学者对日式管理开启彩虹屁模式。

这一时期的日本,不但有钱还满满的胶原蛋白。198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仅为9.1%(2021年这个数字是29%,中国是14%)。

不只是日本人自嗨,甚至全世界都认为,“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日本模式”的优越性完全碾压盎格鲁萨克逊的经济体制。

日美两国贸易摩擦烈度逐渐增强,已由最初的纺织品蔓延至半导体及汽车等前沿领域;日本金融及资本市场仍然对外资say no,被海外猛烈抨击。

美国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地主家没有余粮,眼看着制造业药丸,美国赶紧约了个饭局,跟英、法、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一合计搞了一个“广场协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日元、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

外汇市场瞬间炸锅,日元急剧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减缓,日本先后5次下调基准利率以图缓解。

原油价格降低、日元升值和利率下降的利好叠加,“三花聚顶”的日本几乎是要原地飞升的节奏。

二、宴宾客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纠集小弟们教萨达姆做人。

爸爸家这么大事儿,但日本碍于宪法的约束,人虽不能到,礼可没少随,包了一个130亿美元的大红包。

1992年1月,美国总统老布什访问日本,在欢迎晚宴中途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呕吐并从椅子上跌倒。

尽管白宫方面表示老布什是因患肠胃炎才导致的呕吐,但健康问题也间接挡住了老爷子谋求连任的脚步。

坊间流传更广的则是另一个版本。据说老布什看到鲑鱼刺身,联想到自己曾经对日作战的死里逃生,以及其他战友不幸被做成“刺身”葬身日本士兵口腹,引发了生理上的不适。

这场外交乌龙给日本人的遐想就更丰富一些,美国总统倒下了,日本首相扶住了他,这正是当今日美关系的象征。

事实也差不多,加入了buff的日本企业开始爆买全世界,大手笔的金融交易以及海外不动产的投资屡见报端。

3年间,日本对美国的不动产投资就增长了近9倍(由1985年的19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65亿美元)。

到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2 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总额的整整4倍,卖掉东京妥妥地买下整个美国。

随着土地价格的高涨,股票价格也一路飙升。日本企业的总市值,高点时达到美国企业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

以这个时期为界,日本人对本国世界地位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最初的谦逊追赶变成了对“日本第一”的盲目自信。

三、楼塌了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地价上涨的苗头隐现,如果当时加息以约束流动性,估计泡沫危机多少能有所缓解。

但要面儿的日本,担心加息会加重美元贬值,进而伤害美国爸爸的经济,推迟了加息。

一直备受diss的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步自由化,开发和销售金融产品享有空前的自由度。

1983年,东京市中心的土地价格烈火烹油般飞涨,支持地价高涨的还有情绪,是人们对“东京=宇宙中心”的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拆迁”成为流行词,房企面对市中心错综复杂的土地权利关系,往往不亲自下场,于是来历不明的“拆迁队”粉墨登场

日本土地部门认为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引发,这无疑是给炒地做了背书。

此时的地产项目也呈百花齐放之势,以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别墅项目开始形成热潮。

1990年,东京周边公寓价格已经超出居民平均年薪的10倍,中心区域则超出20倍。

工薪阶层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天道未必酬勤,炒房却能攫取巨额财富。

回过味儿的日本赶忙实施紧缩政策,上调基准利率,并开始对土地融资进行行政干预,设定银行对不动产的投资上限。

此举本意是提高商融资门槛,但大型银行旗下的金融机构则可以不受限制,仍然源源不断地投机土地。

1990年9月,日本的地价达到了一个荒谬的顶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石油危机的恐慌导致股市大跌,而此前开放的金融市场导致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企业血本无归,大量抛售房产回血。

1991年,日本房地产开始崩溃,泡沫破裂从东京蔓延至全日本。

房价暴跌之后,大部分不动产投资都无法收回,形成大量坏账,作为土地投机主角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而为这些机构提供资金的银行也难逃覆亡,几家大银行相继破产。

土地神话的崩溃,银行、证券机构的破产,摧毁了市场信心。后面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一波接着一波,日本经济再不复往日的辉煌。

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辛勤工作的人们同样也被卷入时代的滚滚激流中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