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欧洲时报》7月4日刊发社论文章,对香港与内地的深度“汇融”进行剖析。

文章称,25年的时间跨度里,有欢欣有感动,有挣扎有迷失,有质疑有彷徨,有蜕变有笃定。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面对西方对香港回归以来的唱衰与染指,香港渡尽劫波、浴火重生,向世界展示“东方之珠”重新焕发的风采和更有盼头的未来。

文章指出,政治秩序稳不稳,经济发展好不好,优势地位保不保,是外界衡量香港回归后是否依然成功的三条标准。1997年实现主权回归的香港,在“一国两制”这条前无古人的探索之路上行进20多年,磨合、试验、完善,找到颠扑不破的发展“真经”。

第一个维度上,推动“一国”与“两制”融合发展,政治回归与人心回归交融汇合。

文章称,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初期,“一国”与“两制”关系的错位,香港社会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偏颇,一度埋下香港之乱的隐患。“国民教育”风波、“占中”事件、修例风波,这些年香港政治纷争不断,社会撕裂加剧。香港甚至被反华势力当做从事非法活动的前哨。

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新选举制度的落地,强化“一国”这个根本的大前提,强力打击乱港势力、弥补国家安全漏洞,让香港人深切体会“回归安宁”的重要性。也正是在“正”与“邪”的一次次较量中,香港社会越发认清谁在利用香港、谁才是真正为香港好,国家向心力增强,逐渐补上人心回归这一环。“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这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要义。

第二个维度上,推动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融合共振,互利共赢。

文章称,在经济发展层面,回归后的香港一直面临两种质疑:一是中国如今实行全面开放,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世界的联结枢纽角色是否遭遇弱化;二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革命时代,香港作为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传统优势是否难以适应时代所需。加之政治内耗的羁绊,经济民生议题总被政治化,香港经济的转型升级一度乏善可陈。

香港有口皆碑的营商环境、国际资本对香港的信任、香港的国际化程度等厚重积淀,不是短期内可以被替代的。香港依然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建立“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通道。而广深港高铁开通,港珠澳大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生机勃勃,北京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见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程。如今,“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成为粤港澳科技合作的潮流;拥有1100多家企业和1.7万余名创科从业者的香港科学园孵化着新的独角兽企业;香港青年扎根大湾区,发现更大世界……

第三个维度上,推动“本土的”“中国的”与“世界的”多元融合,美美与共。

“香港是通向中国,还是通向世界”,外界这种诘问有意把两种通路对立起来。事实上,香港唯有“背靠祖国”,才能更好“面向世界”。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置于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背景板下,才愈发得到凸显;同时,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促进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

文章指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这座中西合璧的香港新地标,不仅展出来自北京故宫的一批国宝,也有欧洲博物馆的展品和本地博物馆的展品——象征着多元文化在香港交汇共生,美美与共,并发挥香港的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表示,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他提出四点希望,寄望香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把握、推进上述三个维度上的“汇融”,有关香港“政治秩序稳不稳、经济发展好不好、优势地位保不保”的答案不言自明,香港的路将越走越宽。(完)

责任编辑:赵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