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卢梭不仅是法国有名的天选之子,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但有时候一个人的思想境地不能与他的人生行为划等号,天才的思想家也会做出疯狂难解的行为。

如果单以思想境地来论,卢梭无疑是站在世界顶峰的。但从他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卢梭无疑是个疯狂的人,将自己的5个孩子送给别人不说,还任由朋友占有自己的妻子。

这种畸形的生活状态几乎占据了卢梭的整个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走贵夫人旁的畸形生活

说起卢梭的整个畸形人生,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童年时期。卢梭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便难产而亡了。他的父亲是个钟表匠,为了抚养卢梭长大,是既当爹又当妈。

本来父子相依,日子过得还算顺遂,但好景不长。卢梭的父亲与一名法国军官发生了冲突,后不得不离开家乡日内瓦。从此,卢梭便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父爱母爱的双重缺失,使得卢梭成为了一个内心敏感而纤细的人。年少时期,卢梭并没有像其他法国少年一样,成为一个前途光明的开拓者。相反,他的生活穷困潦倒,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17岁那年,卢梭经彭威尔牧师推荐,他认识了华伦夫人。在没见到华伦夫人之前,卢梭以为她是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但在亲眼见到华伦夫人的那一刻起,卢梭便对华伦夫人深深地着了迷。

29岁的华伦夫人,容颜貌美,身姿曼妙,性情温柔且和善,更重要的是,她虽已结婚,但因与丈夫三观不合,当时是独身。

17岁的卢梭与华伦夫人一见如故,当晚便共进晚餐,二人相谈甚欢。华伦夫人十分欣赏卢梭的才华,为此不惜出钱出力,鼓励卢梭继续学习,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出意外的,卢梭与华伦夫人“恋爱”了,俩人的关系似情人,也似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梭拿着华伦夫人的资助金在法国各处游学,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一个风韵动人的旅店老板娘巴西勒夫人。巴西勒夫人年纪也比卢梭大许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情愫互生,皆情不自禁地想要靠近彼此。旅店老板察觉了此事,便直接把卢梭给赶了出去。

巴西勒夫人觉得是自己害了卢梭被赶走,心里十分歉疚,于是她便给卢梭写了几封推荐信,给他介绍了一份新的工作。

这次卢梭服务的贵夫人是维尔赛里斯夫人。维尔赛里斯夫人孀居且没有子女,但她有一大笔资产,由此引得各路亲戚的惦记,其中就包括她的侄子。因为要卷入抢遗产大战,卢梭在维尔赛里斯家里过得很不开心。

但卢梭本人又不是一个性格强硬的人,即使是受了排挤,他也只能默默忍受。每逢这个时候,卢梭都会特别想念华伦夫人。想念她的欢声笑语,也想念她温暖的身体。

卢梭是一个安定不下来的人,每在一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后,他就忍不住离开。不过兜兜转转下来,他还是回到了华伦夫人的身边。

华伦夫人一如既往地对待卢梭,鼓励他,并资助他寻求自己的梦想,卢梭在心里亲切地称华伦夫人为“妈妈”。但很快,他便发现华伦夫人与她的管家走得很近,身为男人的他,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卢梭虽一度沉闷在华伦夫人被人“抢走”的苦痛中,但他也别无他法,和别人一起“占有”华伦夫人相比,他更害怕失去华伦夫人。于是,卢梭便和华伦夫人,以及华伦夫人的管家三人一起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卢梭也变成了一个精神的小伙儿,但华伦夫人却已年老色衰。卢梭嘴上虽然没有说出半句嫌弃的话,但心已和华伦夫人越走越远了。后来他觉得自己并不爱华伦夫人,之所以跟她在一起,只不过是因为华伦夫人对他好而已。

脸上爬满皱纹的华伦夫人对于年轻的卢梭来说,她已不再具备任何吸引力。之后,卢梭又认识了贵妇杜黛陶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曾经的华伦夫人一样,杜黛陶夫人年轻貌美,身姿曼妙,浑身散发着火一样的热情。一见到杜黛陶夫人,他立马就把华伦夫人给抛到了九霄云外。

俩人整天黏在一起散步、吃饭、跳舞,如胶似漆地像寻常夫妻一般。有了爱情滋润的卢梭,也迎来了思想上的爆发。有了杜黛陶夫人作为灵感缪斯,卢梭很快便完成了一篇著作,即《新爱洛伊丝》。

华伦夫人也好,巴西勒夫人也好,杜黛陶夫人也罢,她们都没能陪伴卢梭走到最后。而无论卢梭是有钱也好,没钱也罢,始终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他的妻子黛莱丝˙瓦瑟一人。但即便如此,可怜的黛莱丝在卢梭身边却没有获得幸福。

五子一妻皆拱手他人

纵观卢梭的一生,他有很多个女人,热情美艳的旅店老板娘,风韵犹存的贵夫人,娴雅端庄的贵族小姐,还有清丽可人的温柔女仆。这些女人用爱情浇灌了卢梭的人生,但她们都没能从卢梭身上获得幸福。

卢梭本性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大半辈子都在法国的各处游荡。在各地的旅店中,他不仅和旅店的老板娘打情骂俏,同时也和旅店的年轻女仆谈起了恋爱。

年少时期的卢梭认识了在旅店打工的姑娘黛莱丝。十几岁的黛莱丝虽是法国底层人家的孩子,但她人长得十分漂亮,性情纯真且有趣。她十分仰慕才华横溢的卢梭,每次看向卢梭时,眼眸中都含着摄人的深情。

那时的卢梭生活虽然十分穷困,但他心里却十分向往奢华的贵族生活。他觉得陪在他身边的,应该都是那些衣着考究,谈吐优雅的贵夫人,而不是一个旅店灰扑扑的小仆女。

卢梭的心一直周旋在各个风韵犹存的贵夫人中间,但他的身体又忘不了那个年轻貌美的旅店女仆。终于,他耐不住身体的寂寞,与黛莱丝谈起了“恋爱”。

卢梭一边享受着黛莱丝的年轻与美貌,但心里又一直鄙视着她。他嫌弃黛莱丝出身低微,穿着俗气难看,不如那些上流的贵夫人们那般优雅。但他嘴里虽然嫌弃,但时不时地就往黛莱丝那边跑。

黛莱丝也是个纯情的恋爱脑,她觉得自己能待在卢梭身边,就已经是她的三生有幸了。不管卢梭怎么口吐芬芳,黛莱丝就是不会离开他,即使是无名无分地跟着。

“我永远不会抛弃你,也永远不会和你结婚。”这句话是卢梭对黛莱丝最大的承诺。在俩人相处的过程中,卢梭也曾努力过,他教黛莱丝读书写字,但黛莱丝天赋不佳,总是学不会,卢梭无奈,便也由此放弃了。

卢梭便这样和黛莱丝一直保持着情人的关系,没多久,黛莱丝怀孕了。别的男人见自己要当爸爸了,都十分欣喜,但卢梭却忧心忡忡的,他是一点都不开心。

马上要当妈妈了,黛莱丝倒是觉得很幸福。但她怎么都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孩子刚一出生,就被卢梭直接送去了育婴堂。把孩子送往育婴堂这种事情当时在巴黎确实很盛行,但失去孩子的黛莱丝仍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即便如此,对卢梭情深不已的黛莱丝还是没有离开他。第二年,黛莱丝又怀孕了。和第一个孩子一样,卢梭又把他和黛莱丝的第二个孩子送去了育婴堂。

和思子心切的黛莱丝相比,卢梭心里是一点儿都不伤心。他在巴黎利用职务之便,仍一如既往地努力结识更多的贵族。

当时的第戎学院发布了一则有奖征文,要求的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益于道德水平的提升。”看到这个题目,卢梭的头脑犹如被万丈光芒击中,他日思夜想,努力撰写论文。至于他和黛莱丝的两个孩子,则好像跟他没有半点干系似的。

毫无意外地,卢梭撰写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他的名气吸引了众多的贵族,与此同时,他和黛莱丝的关系也愈加亲密。不久,黛莱丝生下了她和卢梭的第三个孩子。

第三个孩子和前两个孩子一样,仍被卢梭送到了育婴堂代养。这种接连丢弃孩子的行为,连卢梭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他的冷酷无情。

但卢梭却有自己的理由,他说自己之所以把孩子送到育婴堂代养,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太穷了,根本负担不起孩子的教养费。

之后与朋友渐行渐远的卢梭,逐渐爱上了巴黎郊外的生活。那里远离人群,空气清新,十分适合冥想。他结识的艾碧娜夫人还特地给他打造了一间小木屋,并起名为“隐庐”。卢梭很喜欢这种优雅僻静的环境。

在“隐庐”安定下来后,卢梭认识了艾碧娜夫人的妹妹,伍德夫人。伍德夫人是个年轻貌美又有趣的女子,卢梭对她极其着迷。

即使卢梭当时身边已经有了情人黛莱丝,但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向伍德夫人表达了爱慕之情,不过被伍德夫人委婉地给拒绝了。

但好在他还有一直以来都对他不离不弃的黛莱丝,后来黛莱丝又给卢梭生下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孩子。无一例外地,他们都被卢梭送往了育婴堂。

“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在《忏悔录》这本书中,卢梭解释了自己把5个孩子丢弃的理由。不过他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逃避责任,那其他人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后世来看,这种丢弃孩子的行为,确实够荒唐的。

卢梭相继写了多本著作,如《山中书信》、《爱弥儿》、《忏悔录》等。这些大作令卢梭风靡了日内瓦,随着他的出名,他的作品也引得了日内瓦当局的关注。

日内瓦当局认为卢梭的书是异端,并对他进行了审判。不过还未等卢梭为自己做辩护,日内瓦当局就把卢梭的书给焚毁了,并裁决卢梭有罪。

至此,卢梭过上了流亡生活。在流亡途中,卢梭直接写信把黛莱丝托付给了朋友。黛莱丝不想离开卢梭,她也不想投靠卢梭的朋友,但卢梭没有遵从她的意见,仍旧把她推了出去。

黛莱丝的身份只是卢梭的情人,还没有正式的名分,卢梭直接把她托付给朋友,至于黛莱丝能遭遇什么,卢梭就不管了。

卢梭流亡到了英国,在英国见识了人情的冷暖后,他突然十分想念温柔的黛莱丝。

之前卢梭曾放言自己只把黛莱丝当情人,根本不会娶她为妻。不过,最后他却食言了。1768年,56岁的卢梭终于娶了黛莱丝。从跟卢梭开始同居的那一刻起,到成为卢梭真正的妻子,黛莱丝等了25年的光阴。

1778年7月2日,卢梭因脑出血而与世长辞,随后他被葬在了波拉斯岛上。去世前一直陪伴着他的人,是他的妻子黛莱丝。

结语

如果以思想的长度来论,天才卢梭所取得的成就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但从他本人生活的角度来看,他又做了许多荒唐至极的事情,周旋在各个贵夫人之间,把自己的5个孩子送给他人不说,还任由朋友占有妻子。

这种事情,哪一件不荒唐至极。但天才与大思想家的世界和普通人的是不同的,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种种奇特的行径汇合在一起,才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至于他们的功与过,是与非,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但只要能从他们身上窥得一点自己的影子,那些都是他们存在过的意义。

文章参考:

卢梭:《忏悔录》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编著:《卢梭(名人传记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