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欢喜》

作者 | 吉大秋果

来源 | 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ID:meilinvjiaoshou)

已获授权

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着手给孩子报志愿了。为什么是家长报志愿,而不是孩子自己填报志愿,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今天主要说的不是这个。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本果也会接到很多报考志愿的咨询,有咨询法学专业的,有咨询本果所在学校的,还有非常广泛意义上的咨询。渐渐地,我发现,不同的家长咨询和关注的方向都有不同,以本果在教育界浸泡这么多年,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喜勿喷,纯粹分享。

先说一下家长一般都会问哪些问题,大概就是:哪个专业有前景?哪个专业容易就业?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哪个学校好?性价比高?通常这类问题我是不怎么回答的,尽管各种平台有很多解读高考报志愿的技巧、各个学校的比较、专业的未来前景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分享一些关于报志愿的另类想法,而这个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真正成长的重要因素。

简单来说,家长关注的点不应该仅是专业和学校,还应该放在如何在专业基础上规划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如何提升自身的能力。2013年我曾经代表学校去河南招过生,好多家长也是问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我其实想说的是,每个专业都需要人,每个专业如果你做到金字塔塔顶都是人才,而且是极其稀缺的人才;每个专业你在最底层晃荡,也没有市场。这么简单的道理,人们偏偏不相信,总是希望自己能踩中时代和行业的红利。其实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没有哪一个行业和时代能够对某个人都友好到红利一直贯穿生命的始终。人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与充满变化的时代相适应,而不是总是想着时代和行业对自己一直友好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当然说这话的意思不是否认行业和行业确实有差别,竞争激烈度有不同,但这些都是处于行业中下层人考虑的事情,正经顶尖的人士不考虑这些,而是考虑如何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得优秀,修炼自身过硬的能力,随时在行业内实现转型。譬如新东方,你还对它去年双减政策之下凄惨的状况唏嘘不已;对它直播带货摇头叹息;今年东方甄选又以全新的形式还是在传递英语、英语的运用以及文化。人家压根就没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做培训的,而是输出语言、文化和内容的。至于形式和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在20年前出国热的时候就开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之下转战短视频,以直播带货的形式继续。思路一打开,什么问题就都能解决了。

还说回报志愿,如果是我的孩子报志愿,我先观察他的特点,喜好和天赋,尽量让他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样子有想象。毕竟在人生的长河中,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了热爱、天赋和擅长加持,能走的轻松和长远一点。如果对自己没有认知,那么家长就要多观察和思考。所以,报志愿的第一个原则是要看孩子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天赋、兴趣是否能覆盖这个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第二点,孩子的能力可能擅长的专业会很多的情况下,或者孩子对自己没有太多认知的情况下,我会引导孩子往我有认知、熟悉且聚集了大量资源的行业引导。古代为什么会有这个中医世家、那个……世家(国外的各大家族就更不用说了)。原因就是一个家族的兴起往往不是一代人的事,并且家族自身有平台和资源又能为个人提供发展的支撑。如果我的孩子不排斥我的专业,他选择了我的专业,我会给他全方位的成长建议、业务指导以及职业规划。这种经验、认知是跟他相同的专业的孩子所没有的。同时,我也会把我积累的资源给他用,国内国外都可以。别人还在因为出国联系国外的导师感到困扰的时候,他的母亲我已经给他列好了一长串的名单。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太熟悉了,孩子就是在父母身上迭代的。你能给你孩子提供的就是上个大学,那你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比呢?

如果我的孩子不适合、不喜欢我的专业,那没关系。告诉他,人的成长最关键的因素是三个方面,一是自身能力;二是决策认知;三是平台资源。如果他选择的我的专业,二、三我都能提供,他只要专注自身能力提升就可以了。如果他没选择我的专业,我也会帮他提高认知保证他的决策能力,甚至也可以帮忙做决策。然后尽可能的用现有的我自己的资源帮孩子整合他选择领域的资源,或者像罗永浩一样自己学习整合资源。

所以,报志愿要考虑的事情很多,通常只问专业、学校好坏的,我不评价也不回答。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在人的成长上不起决定性作用,这类家长也是被我认为认知最低的。如果家长已经攻略了很多高校和专业,关注孩子的自身情况选择专业,这类家长在我这还算是合格的家长。最明智的家长是能够从长远的、内在能力提升、外在决策规划以及平台资源整合角度给孩子建议的。这才能保证孩子走得稳、走得长远。还是那句话,考上大学其实就是个开始,找到工作也是。同一所学校的同学之间在毕业几十年之后的差距不是专业和大学决定的,而是这个人自身的专业能力、决策认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所以,你是哪类家长?你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