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一条寂静的山道上,作为刘邓左路军的第三纵队步履匆匆,向着大别山方向前行,在队伍旁骑马前行的副司令眺望着远方的山头,心事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国仲

他叫郑国仲,为了心中的报国理想,16岁就背井离乡四处征战,如今已经18个年头了,这位一向铁血的战将面对近在迟尺的家乡,心中第一次有了些许恐惧的感觉:自己的父母还会在家中等着自己吗?

郑国仲骑着马向着故乡的方向奔去,顾不得观察早已大变样的村庄,他急匆匆地进入村子,可刚在家门前驻足,却没有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整了整衣袖向着院门走去,却见一个苍老的妇人站在门前,疑惑问他:“长官,请问你要找谁啊?”

此时的他,完全没有认出来,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到底是什么让这对彼此牵挂半生的母子,对面不相识?

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

心怀报国之志,偷偷去参军

郑国仲,1913年出生在湖北黄安县,是郑家长子,对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家中既欢喜又忧愁。

郑家父母不知道这样纷乱的年代,要如何靠着不到一亩的贫瘠土地,养活这一家子,而次子的出生,更加剧了这样的担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有钱人家的孩子坐在学堂嬉笑读书时,年幼的郑国仲就已经开始考虑今后的生存之路了。

他想要学一门手艺,只要有了手艺,到时候想找口饭吃,应该会容易些,这是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所能想到的最好出路,就这样,半人高的少年开始了在裁缝店做学徒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学徒不好当,但靠着自己的勤快与钻研,郑国仲还是在几年后成功出师了,一心想要分担养家重担的少年没想到,自己想要养家糊口的路会这么难走。

因为地方人群密集、土地贫瘠,还有连年的战乱天灾,郑国仲家乡的百姓都十分贫穷,每天光为着一口饭,都要绞尽脑汁,哪来的闲钱去做衣裳?

可这么多年辛苦学来的手艺不能白费了,郑国仲只能一边做裁缝,一边找其他的活干,勉强养活一家人,时常还会免费帮一些穷苦老乡做衣服。

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衣衫褴褛的百姓,凶恶的土匪也时常出没在田间地头,嚣张的大头兵更是一再欺压周围的民众。

土匪

那些被掀翻的摊子,倒地哀嚎的老人,哭喊着呼唤父母的幼儿,四处躲闪的年轻少女,每个人脸上写满了惊恐与麻木,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郑国仲的双眼。

年仅14岁的少年心中涌起一股愤怒与不甘,他不想就这样行尸走肉一样地过下去,看到有一日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反抗斗争的思想就这样在郑国仲心中埋下了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的胜利,彻底点燃了大别山的革命星火,为那些想要与这黑暗世道斗争的热血青年们,找到了方向。

黄麻起义

郑国仲开始四处打听着关于革命,关于工农红军的事情,他渐渐认识到,这是一支真正能为百姓做主的队伍,他一定要去参军,可看看身边不安哭泣的母亲,他只能先将心中的冲动压下,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在1929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刚满16岁的郑国仲正顶着烈日在田里忙活,他轻轻擦了擦额角的汗水,站起身打算松快下,突然听到田埂上的人大喊:“红军要招兵了,红军要招兵了。”

来不及多想,郑国仲扔下手中的农具,飞奔上前,询问情况,得知有红军要经过黄安县,而且在附近招兵,他兴奋地与几位同村的青年,匆忙赶往了县城的招兵处,甚至完全没想起来要与家人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军可不是儿戏,这一走,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了,你们都要想清楚了。”红军干部认真地看着几个青年。
“我要参军!”郑国仲没有任何犹豫地报上了自己的姓名,他等这一天太久了,绝对不能再错过这个机会了。

看着自己的名字被登记上,郑国仲感觉自己迷茫许久的心终于找到了方向,他转过头凝视着家的方向,心中思绪万千。

“爹娘,对不起了,原谅儿子不告而别,能有盼头的那才叫日子,这样暗无天日的世道也该结束了,只有跟着红军拿起枪杆子,孩儿才能保护你们,拼得一个未来。”

而一边的村子里,几位父母也都在相互问着孩子的去向,郑母看着渐渐灰暗的天空,在村口焦急地走来走去,盼望着儿子的身影能出现。

这时,一个村民从县城回来了,众人连忙上前询问,这才知道几个孩子都去参军了,已经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了。

“就这么走了?”郑母顿时傻眼了,她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可也不用这么着急啊,儿子可什么都没带啊。

父母的担忧,郑国仲无法听到,也没办法顾及,他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低垂的夜幕中迈向战场,星火点点,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启明灯,那是希望的方向。

一线勇冲锋,战场立功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多年,那个曾经稚气的少年郎逐渐成长为了可靠的红军战士,郑国仲一次次从死亡线上幸存下来,又一次次奔向更危险的战场,阳明堡、狼牙山、二万五千里长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129师385旅14团与769团接到了一个艰难的任务:守卫狮脑山。

因为作为阳泉的屋脊,狮脑山是正太铁路的咽喉所在,要摧毁沿线的铁路,牵制日军兵力运输,红军就必须守住这个战略高地。

郑国仲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但是从军以来,哪一场战役是好打的?作为769团的团长,他的任务只有一个:誓死完成任务。

8月21日凌晨,涉水反扑失败的日军又一次发起了进攻,此时正在观察地形的郑国仲部队,发现了妄图从狮脑山后背迂回杀入的日军,立刻投入到了战斗中,14团也及时率三营九连、十一连进行冲锋,终于三面夹击下,击退了日军的反扑。

连续两次进攻失败,日军气急败坏,立刻增员从燕子沟进攻狮脑山,不断用山炮压制我方迫击炮,增加火力摧毁三营机关枪阵地,更派出20架飞机低空盘旋扫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

郑国仲趴在山坳里,仔细地观察着敌军的火力线,及时下令让769团士兵分散掩藏,此时的战壕内因为连日下雨,早就充满积水,可众人无暇顾及,趴在泥水中的战士们,听着号令,将一排排手留弹抛出,阻拦敌军向前进。

战壕毁坏,机枪手牺牲,敌人投放毒气弹,郑国仲和战友们都没有退缩,他们前仆后继,向着敌人开火,一直血战到黄昏时分,才艰难地将日军击退。

狮脑山战役已经进入第六天了,战况逐渐白热化,疯狂的敌人天不亮就开始了疯狂滥炸,一堆堆的炮弹向着我军阵地飞去,硝烟弥漫了整个狮脑山。

手中的弹药已经不足,郑国仲抛下空荡的弹夹,无所畏惧地带着战士们冲向了日军,刀枪相撞,摩擦出一阵阵火花,留下一地鲜红。

刺刀卷刃,山石挥落,无数的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阻挡着癫狂的日军,直到夜幕降临,战火才渐渐平息。

这样的奋战,经历了足足七个昼夜才结束,这时的郑国仲与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饥饿、潮湿萦绕,可每个活下来的战士脸上,都写满自豪与兴奋:他们守住了。

这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全面胜利的首功,完全打出了我军的士气,也得到了中央高度地赞扬,接连4天向全国发布捷报,介绍狮脑山守卫战的战况。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胜利,让自大的日军恼羞成怒,他们开启了疯狂反扑,不断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报复性地“大扫荡”,致使华北各地一片焦土,民众流离失所。

眼见日军越发嚣张与疯狂,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役也打响了,在强攻关家垴战役中,郑国仲的769团担任了主攻,率军从西北方向开始进攻关家垴,直捣日军前沿阵地。

为顺利突袭,769团只能借助绳索从山崖攀登,进入崖顶壕坎处,可是很快就被日军发现,立即利用斜坡优势,进行火力封锁,因受此地形的限制,769团的进攻极为不顺,关家垴战役陷入胶着状态。

刘伯承

这天,刘伯承正在用望远镜观察地形,突然发现了位于崖顶壕坎处的土包,连忙询问郑国仲情况,听到郑国仲说那是黄土坎后,立刻下令挖暗道通行,郑国仲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带着战士们开始挖掘暗道,就这样顺利拿下了关家垴。

1942年春天,日军再度开展围剿,这次的对象是红军前方指挥部,他们带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开始向着目标前行。

大部队都在前线战斗,留守后方的红军指挥部兵力十分薄弱,除了少数的警卫员,就只有郑国仲的769团。

接到掩护突围任务,郑国仲立即斩钉截铁地表示,无论如何,769团一定会完成任务,哪怕是拼到最后一人,也绝不放弃。

郑国仲

就是在这样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下,号称“虎团”的769团迅速拿下了十字岭高地,按照指挥掩埋大型武器,轻装掩护指挥部撤退,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样的生死险境,郑国仲早已经历了太多次,有无数的战友在他身边倒下,但更有无数的人加入进来,在这些革命斗士的眼中只有一个信念:向前进。

无论是在充满硝烟的正面战场,还是在危机四伏的地下战场,他们永远都不会后退,因为背后,是家的方向。

离家十八载,父母不相识

参加了革命,你就不再属于自己的小家了。

郑国仲与夫人王运

这对于戎马一生的郑国仲来说,是最为真实的写照,从16岁背着父母参军,他辗转四方征战,就再也没能回过家,而且在这样的战乱年月,一旦离开家,甚至连打听家乡情况都是一件难事。

这时的郑国仲已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副司令,率军挺进大别山,按照行军的路线,部队将经过家乡黄安县附近,他就想着顺道回家看看。

自己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可是离家18年,从未向家中父母尽过一天孝,更不知道双亲是否还健在。

想到这里,郑国仲心中一阵不安:爹娘还在吗,弟弟呢,是不是已经成家了?心中的担忧与思念再也抑制不住,郑国仲连夜向首长请示后向记忆中的地方走去。

郑国仲与家人合影

眼看着家乡越来越近,郑国仲却开始忐忑起来,这个面对枪林弹雨从不眨眼的铁血汉子,此刻显得有些近乡情怯。

黄昏中的郑家塘有些寂静,唯余几棵孤零零的老树还挺立在村口,记忆中热闹的田地里,早已没了那些熟悉的劳作身影,郑国仲驱马向前,开始四处寻找记忆中的老屋。

他路过一座座相似的屋子,有些早已破败不堪,十分荒芜,有的虽还完好,却并没有人烟,直到眼前这座与记忆中渐渐重合的屋子出现,他才确定自己已经到家了。

房屋依然很破旧,但是看着像是还有人居住的样子,他勒住缰绳,一跃而下,向前走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渐渐靠近后,一个头发花白,身躯有些佝偻的瘦弱老太太出现在眼前,郑国仲愣了愣,还以为自己走错了,想了想还是打算上前去问问再说。

在门前忙活着的老太太被身后的动静吓了一跳,她连忙回头看去,就见一位身穿军装,腰间别着手枪,手上牵着匹马的军官站在自己面前。

老太太心有余悸地向后退了几步,站定后才轻声问道:“这位长官,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大娘,您别害怕,我是人民解放军,只是回来找人的。”郑国仲看着眼前惶恐不安的老太太,连忙轻声安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解放军好,解放军好,你要找谁我帮你问问?”听见是解放军,老太太的心渐渐放下来。

“我叫郑国仲,16岁参加红军后就没回来过,这次是想来找我爹娘,他们都是郑家塘人,就住在这屋子里,您认识吗?”

“你说啥,你叫郑国仲?”老太太突然声音拔高,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一身戎装的中年人。

“老婆子,你嚷嚷啥呢?”这时,一个瘦小、衣着褴褛的老头从屋内走了出来。

“这个后生,这个后生说他叫郑国仲,是来咱们家找爹娘的!”老太太没有回头,紧紧盯着郑国仲的脸。

“什么?”老头连忙向前,端详起来。

1959年陪同朱德、董必武视察海军基地。

郑国仲被两人的举动弄得有些不知所措,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顾不上失礼,细细打量起身前的两位老人,而后不可思议地喊了声:“爹,娘?”

尽管激动,可二老还是不确定,眼前的人是自己离家18年的大儿子,连忙让郑国仲讲明自己年幼时的事情,随着他的讲述,两人的眼睛越来越亮,他们没想到,原以为早已马革裹尸的大儿子居然还能回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看着白发苍苍,风霜满面的双亲,郑国仲心中愧疚不已,他“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向着二老磕头道:“孩儿不孝,孩儿不孝。”

郑国仲

“快起来,孩子快起来。”泪眼朦胧的二老连忙扶起儿子,不让他再跪下去,能够活着回来,已经是万幸了。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郑国仲心中纵使有千万不舍,还是要再度挥别爹娘,重新投入到解放事业中去。

郑家二老注视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心中虽然担忧,可也自豪,因为儿子做的,是造福无数国人的伟大事业,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一家还会再相聚的。

放下心中的惦念,郑国仲又全心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只有将全中国解放了,他才能在爹娘跟前尽孝。

郑国仲(后排左三)

之后的日子,他接连参加了淮海等解放战役,成为闻名二野的战将,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解放后,郑国仲终于能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弥补自己年少参军后的遗憾。

国家和平了,这位出身贫寒的将军却没有放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前往海军军事学院学习,继续为国家海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2年,79岁的郑国仲走完了自己最后的人生道路,在北京安详离去。

郑国仲晚年

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一生,也是众多从战火中走过的先烈们人生的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与无畏,才有如今的我们和平安定地生活,学习先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叶华英.开国将军郑国仲:少年出征中年还 再见双亲互不识[J].档案记忆,2019(06):25-27.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shx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