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被一次次遏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不过,公众对疫苗知识的误解,也让关于新冠疫苗的谣言不断翻新。这不,网络又开始谣传接种新冠疫苗后失效很快,且其有效性变成“负数”,甚至更容易感染新冠。其实,这里面误会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言一:完疫苗失效快还易染新冠?

真相 最近网上有一些文章宣称,有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有效性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成了负数,意味着打了疫苗的更容易感染。这里面有一些误会。根据原研究,疫苗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下滑,但研究中有效性的下滑是针对轻症而言的。除轻症外,疫苗仍然有很好的防重症、减少住院风险、降低死亡风险的作用。

因此,看到防护轻症有效性下降就说疫苗失效是有失偏颇的。

与此同时,疫苗有效性为负数并不代表疫苗在起反作用(增加感染风险),出现负数是数据统计过程中的潜在偏差因素造成的。所谓的“疫苗有效性变成负数”,从科学角度是指,没有证据显示疫苗能有效降低有症状感染的风险,这与有效性为零的含义是一致的。疫苗的有效性是多层面的,即使防感染有效性下降,新冠疫苗仍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防重症有效性。

言二:接种新冠疫苗后死亡称为成人猝死综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传消息截图

近日,网上热传一则关于“成人猝死综合症”的消息,消息称:为了解释那些“接种”了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看似健康的成年人死亡事件,医疗机构将其称为“成人猝死综合症”,即SADS,假装是突然出现的,没有任何解释。主流媒体,大型制药公司和政府现在正密谋用这种完全虚假的诊断来掩盖Covid疫苗在世界范围内导致的死亡。

网传消息截图

这是真的吗?

福建辟谣查证,网传消息不实!

首先,在网络上搜索“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 ”或者“成人猝死综合症”相关信息可知,早在新冠疫苗上市前,该病就有。据维基百科介绍,此疾病又名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于1977年在美国的苗族难民中首次发现,并非新冠疫苗出现后才突然出现的疾病。

知网搜索结果截图

其次,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文章《心律失常性猝死成人和儿童家族成员的临床管理》阐述: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SADS)是一种突然的、不能预测的心源性死亡,经全面的尸检、组织学和毒理学研究均不能解释的综合征。多数SADS患者患有遗传性心脏病(ICC)。引起SADS的绝 大 部 分 疾 病 为 遗 传 性 心 律 失常综合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律失常性猝死成人和儿童家族成员的临床管理》截图

再次,并没有任何研究证实“接种新冠疫苗与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据6月15日海外网报道,截至5月15日,日本共报告1726起接种新冠疫苗后死亡案例。厚生劳动省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未发现疫苗接种与死亡直接存在因果关系,新冠疫苗不存在重大隐患”。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接种任何疫苗(包括COVID-19疫苗)后可能导致长期健康问题的严重副作用都极为罕见。

不防感染的疫苗就是耍流氓!人民日报:新冠疫苗应防感染、防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病毒对人们的死亡威胁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对疫苗研发确定的标准就是防重症、防死亡,目前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但随着病毒变异,奥密克戎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应该重点着眼于防传播。

第一梯队的新冠肺炎疫苗解决的是“有没有”,当前第二梯队的疫苗要解决的是“好不好”。那么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7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魏于全在世界生物安全与前沿医学高峰论坛上呼吁:“下一阶段新冠疫苗研发的目标应该从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的‘三防’,向侧重于包括防感染、防传播在内的‘五防’升级。”

论坛上,来自生物安全、生物与医学领域的13位院士及150多位专家学者,研判世界生物安全形势,把握全球医学、药学发展方向与重点,并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魏于全院士表示,传染病疫苗主要作用在于防感染、防传播、防发病、防重症和防死亡五个层面。其中前三个“防”更能体现出疫苗的预防作用,在实际的防疫工作中发挥显著效果,对正常社会生活起到的保护作用也更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