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青岛打响海星“歼灭战”。7月3日下午3时许,在胶州市营海码头,一条海星捕捞船缓缓靠岸。养殖户胡大山告诉记者,当天是他们前往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的指定范围打捞海星,一趟下来共打捞海星5000斤左右,已经达到了捕捞船的安全载重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3日,胡大山和同伴驾驶捕捞船靠岸

近日,胶州湾海域贝类养殖区内海星激增,并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由于两者都可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如何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养殖损失,保障养殖安全,备受关注。记者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获悉,经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此外,与去年在胶州湾东部集聚分布不同,今年海星出现转场趋势,扎堆胶州湾西部的红石崖养殖区。对此成因,专家尚在进一步跟进研究之中。

“这些不是海货,是祸害!”

“这些不是海货,是祸害!”码头上,看着捕捞船满载而归的一整船海星,不少渔业养殖户无奈叹息道。

记者注意到,打捞上岸的海星中夹杂着不少蛤蜊壳,其中很多只有食指指甲盖大小,而这正是让渔民们心痛不已的场景。“这些都是蛤蜊苗,里面的肉被海星吃掉了,只剩下壳子。”胡大山告诉记者,蛤蜊生长在养殖滩涂底下,只通过透气孔把白色的“舌头”伸出滩涂层以上吸食微生物,生长习性相对静止,而海星密集附着在滩涂上,把蛤蜊的透气孔堵死,进而导致蛤蜊窒息并被吃掉。一只海星一天一夜时间可以吃掉十几个蛤蜊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只有手指甲盖大小的蛤蜊苗空壳

更可怕的是,海星密度大、数量多,对于蛤蜊的杀伤力也就尤其厉害。“我的蛤蜊苗是今年四月份播的,没想到一个月后便遭遇海星爆发,现在三分之二都被吃掉了。”胡大山说,今年一共养殖600多亩,每平方米撒苗1500-1800粒,而目前平均下来每平米仅剩下约500-700粒,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15-20只/平方米!海星扎堆红石崖养殖区

据了解,6月中旬,青岛市胶州湾红石崖、营海、红岛、流亭等海域贝类养殖区内海星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两者都可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接报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邀请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先后到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胶州市营海镇、城阳区红岛街道实地调研,并组织出海潜水采样调查。

“我们在胶州湾设置四个取样点,对海星密度进行统计分析。”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副主任韩兵介绍,统计显示,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5-20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且海星规格较小,腕长5cm以下的占88%,不具有经济价值。

记者了解到,与去年同期在胶州湾东部集聚分布不同,今年海星扎堆胶州湾西部的红石崖养殖区。而对于海星为何“转场”,相关专家正在进一步跟进研究之中。

红框内为胡大山7月3日在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的作业区域

养殖户日夜不敢停 一条船一趟打捞海星约5000斤

针对当前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且有蔓延趋势的“海星大军”,及时采取处置措施,保护贝类养殖户经济利益至关重要。

据介绍,在对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海星分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统计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划定了海星处置区域,经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

那么,清理成效如何?“从今天情况来看,我们这艘船打捞一网大约需要30到35分钟,一次可以捕捞三网,一共打捞上来海星大约5000斤。”胡大山告诉记者,今天他们出海通过底拖网方式捕捞海星,三网共处置面积大约4亩,约300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一个关键问题是,考虑到待处置面积以及海星增殖速度,海星处置速度仍然面临不小挑战。以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为例,面积预计超过10000亩。此外,海星繁殖能力极强,且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即便腕被断掉或者被撕碎,仍然可以存活再生。“一条船肯定不够,我已经上报相关部门,再增加2至3条小船,前期争取突击处置海星。”胡大山说,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们准备日夜不停出海进行海星处置作业。对于捕捞上来的海星,将通过阳光高温彻底杀死后进行处理。而即便如此,乐观估计也还要十几天才能清理完毕。

对于养殖户来说,虽然底拖网几乎是目前对付成体海星的唯一方法,但实则也是一种“两害相权”的无奈之举。据了解,蛤蜊属于滤食性动物,通过吸入水流并用鳃滤出细小的食物颗粒,再运送至口内,这一行为依赖于它的“舌头”,也就是蛤蜊的足,然而拖网经过后有可能割断蛤蜊的“舌头”,导致其死亡。

海星钻进密度堪比蚊帐的扇贝吊笼 养殖户几乎绝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往年不同,今年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域敌害生物呈现出不少新特点。比如,除了海星,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且此等规模尚属首次。而这两种生物都可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可以说令区域内的贝类养殖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有着多年贝类养殖经验的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春天,他在自己养殖的扇贝吊笼中发现了大量海星,导致几乎绝产。让他感到诧异的是,扇贝养殖筏架悬浮在海面以下三四米,并非滩涂底部,而且吊笼网眼非常密实,密度堪比蚊帐,但即便如此还是遭到了海星侵害。他猜测,海星在吊笼内产卵繁殖,而这也意味着海星的防范范围空间不能只集中于养殖滩涂底部,而要更加立体化。目前,他已经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

青岛计划建立海星暴发预警体系

“今年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是第一次出现,成因目前尚是谜团,无论海星还是经氏壳蛞蝓,大规模出现的原因,仍在研究当中。”韩兵介绍,下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组织相关专家加强对海星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海星暴发预警体系,进一步保障胶州湾贝类养殖安全。

地笼和拖网都是管控网具,作为一种被动采取的处置方式,如何保障清除海星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养殖海域造成影响?据介绍,底拖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20日,地笼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31日。不过这个时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海星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整,“我们会实时跟踪调查,密切关注海星数量变化情况,然后结合专家意见,及时改变处置方式。”同时,在海星捕捞期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以海星清理为名进行违法捕捞性行为。且底拖网作业船只限定为养殖渔船,地笼网在处置工作结束后统一收缴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