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行家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管动态

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日前,证监会起草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暂行规定》共6章30条,主要规定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基金产品标准要求,并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职责做出规定;三是明确基金销售机构的展业条件要求,并对基金销售机构信息提示、账户服务、宣传推介、适当性管理、投资者教育等职责做出规定。

欢迎社会各界对《暂行规定》提出宝贵意见,证监会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 评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或职业年金,构成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自愿投资金融产品形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养老保险尤其是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日益受到关注。《暂行规定》的发布为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事业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制度安排,为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操作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二季度(总第97次)例会于6月24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 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定调。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表述上,二季度例会基本延续了一季度例会的态度,指出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并进一步提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相比上一季度,此次例会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同时加大了对稳物价、稳就业的关注度。

民企债券交易费用应免尽免 助力扎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6月29日,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证监会决定进一步降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成本,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应免尽免,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目前,交易所市场上市挂牌环节已暂免各类费用。此次,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暂免收取债券交易经手费、结算费和民营企业债券发行人服务费。费用减免政策实施后,交易所市场各业务环节均不收取民营企业债券有关费用,预计年均减免金额达1.6亿元。

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 评

长期以来,债券交易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成交规模较小,交易不活跃,不利于发挥交易所的融资和价格发现功能。免收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的流量费、交易经手费,有利于支持企业债券融资,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积极性,增加交易的频率,进而提高市场活跃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观点聚焦

易纲: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人民银行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近期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人民币出现一定贬值。易纲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

易纲介绍,过去十年来,中国的市场利率水平稳中有降。自然利率水平主要由资本边际产出率和人口长期发展趋势所决定。中国利率形成机制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目前定期存款利率约1%-2%,银行贷款利率约4%-5%,同时债券和股票市场较为有效地运行。考虑到通胀水平,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水平是相当低的,金融市场得以有效配置资源。

易纲表示,中国实行的是灵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汇率制度。与20年前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约25%,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汇率升值约30%,实际汇率升值幅度更高。

易纲指出,中国的通胀前景较为稳定,CPI同比增长2.1%,PPI同比增长6.4%。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人民银行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央广网)

国际清算银行:全球滞胀风险迫在眉睫

日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2022年度经济》旗舰报告中称,全球经济正接近滑向一个高通胀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新通胀时代的威胁与经济增长前景减弱及金融脆弱性加剧同时出现,滞胀的风险迫在眉睫。

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多个经济体的通胀都处于数十年来的高点。2022年5月,美国CPI为8.6%,欧元区为8.1%,英国为9.1%。这种向高通胀环境的转变很少发生,但很难逆转。BIS建议,各国央行需要及时果断地采取行动,恢复低而稳定的通胀,同时要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障金融稳定。“设计这样的‘软着陆’在历史上是困难的,当前的条件使其具有挑战性。”

BIS指出,即便经济有可能滑入“滞胀”陷阱,但由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框架的改善,以及对能源的依赖减少,1970年代型的那种滞胀不太可能重演。中长期看,BIS指出,政策制定者必须推进改革,以支持长期增长,并为更正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设置奠定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

每周监管咨讯

《每周监管资讯》栏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与《银行家》杂志社联合出品,主要梳理并点评本周最新的金融监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