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一部新影片《人生大事》,满满人间温情,口碑炸裂。

上映5天就破4亿票房,成为2022年家庭片票房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面治愈的故事和可爱的人,戳中上亿网友的心。

“人生除死无大事!”

电影围绕殡葬师这个行业,演绎出一系列感人,警醒又深刻的动人情节。

让“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逝去的人”这一系列人生问题,有了一个更温馨的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而这个答案也让每一个人心头一暖。

去年清明节,发生这样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一个不到50岁的中年男人,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陪伴下,给自己举办了一场“生前葬礼”。

庄重严肃,筹备认真。

不仅体验了故人沐浴的过程,还躺在白黄菊花围绕的棺材里,“听着”主持人缓缓说出他的一生。

葬礼现场,要好的朋友和同事留下对逝者的印象和祝愿。

妻子和一双儿女则凝重地坐在来宾席上。

不明白来由的人,肯定要问:

他这是要做什么?

为什么身体好好的,却要办这样一个很多人认为不吉利的“葬礼”?

但当了解了他的初衷和从事的事业,反而让人陷入沉思。

他,是路桂军。

一名从事生命教育的疼痛领域专家。

21年间,他帮10000多名临终患者和其家庭,在亲人生命走到尽头,自己生活陷入丧亲之痛时,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抚慰他们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看到这,很多人认为生命终点还很遥远。

是啊,我们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都太久了。

我们忌讳谈死亡,更别说和它扯上关系。

可路桂军医生的经历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被无数人忽视已久的真相:

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让很多人谈其色变,这份从未说出口的害怕,带来了更绵长的痛苦。

因为内心的芥蒂和抗拒,让生命尽头的病人和家人之间的交流战战兢兢。

临终的人很少说自己对人世的牵挂,而亲人也极少表达自己的不舍,以此“忽视”死亡,假装它不会来。

但越是这样,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没有表现出来的爱,都变成终生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留在世上的人只能用余生去追悔。

路医生讲过一个自己的病人:

吉林的老张,56岁,肺癌晚期,全身骨转移,在北京接受治疗。

生命尽头,他一直纠结一件事:

要不要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远在东北老家的84岁老母,母子俩已经4年没见了。

他不想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承受丧子之痛。

但如果不告诉她,不见母亲最后一面,自己多半会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这时候路医生告诉他:

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是想参与你生命的所有时刻。

不管是你的高光时刻,还是痛苦的黑暗时刻。

你的老母亲也是这样,不管他的儿子现在是何种模样,她都想知道。

最后老张听从路医生的建议,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

神奇的是,当母亲推开房门见到儿子的那一刻,对儿子的病情仿佛一切了然于胸。

她仿佛真的知道,过去抗癌的这四年,儿子遭受了什么。

老张还告诉路医生,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人,生在妈妈怀里,同时还死在妈妈怀里。

对亲人最好的安抚就是把自己的一切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

包括生死。

这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让生命走到尽头的人,心中了无牵挂;让留在世间的人,也没有遗憾。

给生命以尊严,让爱可以流通。

让相互牵挂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体会爱和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路医生的演讲,还认识了一位他曾救治的老年病人。

那位病人在生命最后做出的选择,让我想起在这片土地上的2.6亿中国老人。

他们是一样地为儿女操劳一生,但也一样丁点不愿拖累儿女。

老人家在山东,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儿子。

儿子经过自己的奋斗,在北京买了房,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因为儿子每天上班,小孙子需要人照顾,于是老人就从山东老家千里迢迢地赶来北京。

刚来北京两个月,老人家就被查出了肝癌。

生命末期,儿子把父亲送到了路医生的科室,嘱咐道:

“医生,您一定不要告诉我父亲他疾病的实情。

按照他的性格,如果他知道实情,一定会拒绝所有治疗回家的。”

而改天,老人遇见路医生果真询问自己得了什么病,他说:

“医生,如果我得的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一定要让我回家。

因为我来北京是给我儿子看孩子的。我儿子买房还有200万的贷款。我不能拖累他。”

就这样,老人的病情随着时间往前推移,越来越严重。

有天儿子去找医生说:

“您能不能让我父亲出院,生命尽头我想好好陪陪他。”

可转眼老父亲却说:

“医生,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但应该不是很好的结果。

我求您,一定要让我在医院去世。因为我的孩子买的那套房子,贷款还没有还完。

我死在那儿,就脏了那块地方。还会吓到我的孙子。”

父子俩就是这样,一直为对方着想,可从未张嘴对对方说出那份爱。

或许是觉得,自己不说对方总能懂。

但不幸的是,不久这位老父亲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很快告别了人世。

儿子赶到医院,也没有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

儿子悲痛地问医生,父亲临终有没有留下什么话。

医生就把两次老人找自己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他。

儿子听后,站在原地沉闷地咆哮了一句:

“老爹,你让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你为什么要这样?”

两代人因为没有及时表达,父亲带着愧疚和牵挂离开,儿子带着遗憾活着。

这位父亲的心理,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父母迈入晚年后的心理。

生命越往后走,越害怕给孩子惹麻烦,可内心深处又放心不下孩子。

作为孩子,又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对待父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

其实,越是这样的时刻,沟通越重要。

越是有遗憾,越是要表达,而不是憋在心里,否则它会成为心中日日夜夜的疙瘩,让人寝食难安。

其实读了这些真实案例,了解了一些生死,并不单单为了告诉你如何面对它。

更大的意义是教给现在的你,如何表达爱,如何传递爱。

在以后的生活里,怎么更好地爱家人和爱自己。

人到中年,对人生走向逐渐看透,对亲情也更加珍视。

人这一辈子,真心爱自己的,就那么几个。

唯有心怀珍惜,才不会辜负。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善始善终,是众人的心愿。

面对家里的老人,多去倾听,因为只有耐心倾听,才能听到他们内心剪不断的牵挂。

面对身边的爱人,多去表达,表达自己的感恩和爱意,因为陪伴弥足珍贵,来日并不方长。

人生是一场旅行,有起点就有终点。

相伴一程,只愿多些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