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隐私权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一般不受到重视,由于受亲缘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影响,很多时候人们甚至认识不到自己有隐私。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也渐渐开始注重自己的隐私,连小孩子们也会给自己的日记本上锁,保护自己的隐私。

隐私得到了重视,隐私权的设置与保护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我国近些年来与此相关的规定更是层出不穷。

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侵犯隐私权的方式花样翻新,如何保护隐私权成为了更大的难题。

本文的案例即与此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情概要

2022年7月,一则荒唐的谣言在网络上开始传播,因为触犯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引发广泛关注。

该则谣言以两个图片作为证据,用一个短视频向人们阐述了一起“家庭悲剧”。

该视频声称,一名男性车主连续多日接到车辆的异常震动报警,手机上存满了相关消息。

刚开始,车主还不甚在意,觉得可能是系统出了问题或者自己车门没关好,便放手不管。

但随着时间慢慢累积,车主的疑惑渐渐从心里生出,觉得可能有必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六月二十多号,在手机再次响起报警后,车主便下楼来到车库查看,随后看到了震惊的一幕。

自己的车内虽然没有自己在开车,但却真的有人,还是两个。

而这两个人中一个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另一个则是陌生男性,两人正偷偷开车。

愤怒的男子将二人赶走后十分伤心,对于帮助自己发现妻子隐情的汽车APP心中也有一丝感激。

就这样,难过的男子将这件自己的家中丑事分享出来,想让网友们评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由于受到该事件影响,为了避免破坏车主们的家庭和谐,该品牌汽车宣布将下架该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全部为谣言,而且还是分了好几步传播的谣言,有头有尾,令人忍不住信服。

后来经过该事件真正车主的证实,自己只是传播视频中的第一张图片,即车辆无故多次报警的手机截屏。

而自己上传这一图片的本意,不过是为了和车友们分享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没想到却被有心人利用,演变成了这个样子。

车主由于该谣言的影响苦不堪言,早已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因此其选择了向警方报警,找出幕后黑手。

而由于视频中还出现了车牌号,相关车牌号也受到了无妄之灾,被车友圈传为“绿灯车牌”。

该事件被证实为谣言后,所谓的品牌汽车为此下架该功能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相关功能确实已经被下架,但与该事件没有关系。相关截图是截取其官方微信公告,然后被人添油加醋后传播。

法眼浅见

本案的发酵过程十分荒唐,无论是对车主本人还是社会秩序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1. 对于编造并散布该事件谣言的人,要怎么处罚呢?

对于本案这种情况的谣言,由于影响面比较小,一般不会做犯罪处理,由网警删帖,并对其本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其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案的情况还有可能适用到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适用治安处罚的话,顶格处罚为行政拘留十天,罚款500元。

那么对于本案中的这些谣言制造者,有没有更严重的处罚呢?

答案是当然的,不过要看本案的后续犯罪后果而定,比如是否造成受害者死亡。

本案属于传播谣言,可能涉及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但此罪看起来并没有诽谤罪更合适。

因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的一般是指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本案编造的则属于个人信息,对社会秩序虽然有一定破坏,但并没有到严重的程度。大部分人都是吃瓜当八卦看,对读者个人生活没什么影响。

诽谤罪则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本案中由于车牌号的泄露,和相关出轨信息的编造,显然破坏了车主的家庭和谐,损害了其名誉,可能因为被当作戴帽子,而被身边人嘲笑。

因此本案很有可能构成诽谤罪。

同时由于本案属于信息网络犯罪,当事人维权难度较大,人民法院还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 隐私权

本次事件能让众多人被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车企下架了多种类似的功能。

这些功能有一个统一的特质,那就是车主在家中就可以通过APP实时监控车内乃至车前行车记录仪的影像。

这一功能看起来很美好,设计者的初衷也是为了车主能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最大程度上防盗防损害。

可一旦实际运行起来,车主即便不在车内,也可以对借出他人使用时的情况了如指掌,乃至停靠在哪里,哪里就成了一个活动偷拍摄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惊人的是,在类似功能的使用过程中,还曾出现过借助APP可以实时观看多位其他车主车内外情况的意外事件。

这样的情况显然违背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对于不特定人群的侵权,更是让其陷入了法律争议之中。

为了避免未来陷入更大的法律纠纷,相关企业纷纷下架类似的功能进行完善。

这自然是应对可能发生的诉讼的万全之策。

对于本案你怎么看?你认为对于散布谣言者如何处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