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国即将迎来十周年庆典,上级决定,在首都北京兴建十栋建筑,以此来彰显新中国的成就。

人民大会堂,正是其中之一。

大会堂的名字是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在毛主席到来之前,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为何弃而不用?

这一切,还要从毛主席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作为人民领袖,群众在毛主席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的分量

1948年三月,许世友将军将战士们召集起来,战士们以为许将军将要下达作战命令,然而,当他们赶到许世友身边时,许世友却拿出了一封信,朗读起来:“亲爱的同志们,看见了你们,我们又悲又喜,喜的是可得救了,悲的是这几个月我们受尽了亘古未有的大大灾难。
国民党伪军自占领潍县后,烧、杀、抢劫、抓丁、抢粮,无所不为,潍北全县被拉去牲口两千余头,粮食被抢精光,被抓壮丁难以统计。更残酷的是广大群众被残杀。两年多来,潍北人民被残杀者已有千余……”
四下鸦雀无声,只有许将军的朗读声: “要求你们像在孟良崮一样消灭敌人,在潍县留下英雄的胜利,立下大功,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老乡,在旧社会,像这样的穷苦人还有很多。

1948年5月,毛主席乘车前往西柏坡,在路上,他不时用目光打量周围的景色,忽然,他的表情僵住了。

路边,一位妇女正在哭泣,她的身边是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毛主席走下车去,来到孩子身旁询问情况:“孩子怎么了?”

孩子的母亲哭着告诉毛主席:“孩子病了,打算带他去找个大夫,可这孩子似乎不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闻言,立刻吩咐随行的医生,给孩子看病。

医生正在诊脉,毛主席便焦急的询问:“孩子有救吗?”医生点了点头,但她随后便犹豫起来,原来,要想救活这个孩子,需要用到当时非常稀缺的药品盘尼西林,这药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买到。

“这药非常贵重,你生病的时候我都不舍得。除非万不得已。”

毛主席听她这样说,立即抬高了声音:“现在就是万不得已的时候!”

在主席的坚持下,小女孩转危为安,主席这才放下心来,继续赶路。

医生原本也想跟着主席一起走,没想到主席却吩咐道:“你送这孩子回家,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毛主席对身边人说起:“要想个办法让医生去农村”

毛主席十分重视百姓的所思所想,而百姓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新中国的热爱。

领袖与人民

1949年,经过平津战役之后,国民党将领傅作义认清了现实,与我军签署了协议,北平解放了。

刚刚解放的北平,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首要的一件事,便是清扫垃圾。

国民党治理北平的时候,根本无心整理市容,就连天安门城楼两侧,都堆满了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进城之后,新政府号召大家,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许多市民蹬着人力三轮车,一车一车往城外运垃圾,只用了九十天的时间,北平这座六朝古都恢复了往日的光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为了治理国家呕心沥血,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

这个时候,毛主席再想出去和群众聊天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当时,台湾的蒋介石不甘心失败的命运,派遣大量特务潜伏在大陆,公安部门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制定了很多规则,公安部长罗瑞卿,更是在毛主席每次视察时,如影随形的跟在左右。

他规定:毛主席外出,必须佩戴口罩和墨镜。

毛主席并不情愿,但他为了出行,还是接受了罗部长的提议。

1952年春节,毛主席戴着口罩视察南方,当专列来到武汉时,他走下火车,来到武汉街头。

当时街边有位老伯,正在卖炸豆腐,毛主席走过去想和老人家聊两句,还没开口,一旁的小姑娘认出了毛主席,大声喊道:“毛主席来了!”

霎时间,人群蜂拥而至,这场面把毛主席的警卫人员吓坏了:如果里面有坏人,怎么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呢?

此时跟在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心中暗暗焦急,他把目光投向罗瑞卿,罗瑞卿也是一脸紧张,声嘶力竭的喊道:“快把主席围住!”

百姓越聚越多,他们抢着和毛主席握手,罗瑞卿没有办法,只好在人群中大喊起来:“大家让开一条路,让毛主席走,好不好?”

百姓们听到罗部长这样说,纷纷让开一条道路,毛主席有惊无险地离开了。

回到北京以后,罗瑞卿立即加强了保卫措施,主席想要出门更困难了,他每次想出去,必须得到罗瑞卿的批准,以便罗将军安排警卫。

此时的毛主席,开始怀念转战陕北时,他自由自在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他带着李银桥,随便走到一个村子里,与村民拉家常。

毛主席和农民的话题,从庄稼谈起,一直谈到肥料,谈到种地的方法。

他问李银桥:你还记得那次吗?

李银桥沉默片刻,才回答主席:“当然记得”

主席微微一叹:“现在,要是能像几十年前那样,到前门喝一碗大碗茶多好么”

李银桥知道,主席想要出去,与群众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但他没办法同意主席的意见。

后来,李银桥回忆说:“在这方面,我必须听从罗瑞卿的意见,而不是主席本人”

对于这样的安排,毛主席颇为无奈,但他却不能提出异议——尽管他是党的主席,人民的领袖,但他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党员,组织决定他必须遵守。

不过,毛主席也有自己的法子:他经常去外地视察,在专列上,他与列车的服务人员交起了朋友。

在毛主席看来,他的卫士、身边的服务员,都是最能接近劳苦大众的人,与他们交朋友,也就相当于了解群众。

当时,毛主席专列上,有一名服务员,名叫姚淑贤,她是天津人,主席很喜欢他。

一次外出途中,主席问道:“小姚呀,快到你家了吧?”姚淑贤点了点头:嗯,还有半个小时就到天津!”

主席微微一笑:“你说,天津什么最出名呀?”

姚淑贤脱口而出:“大麻花!”

主席不知可否:“天津的狗不理更出名,你说,它为什么叫狗不理呀?”

姚淑贤的回答毫不拘束:“老板特别精呗,谁不买他的包子,他就要骂人家!”

主席哈哈大笑:“我可不能挨骂,这样吧,到了天津,让人去买包子,今天你请客嘛?”

看到姚淑贤掏出自己的钱包,主席又问道:“你工资多少哇?”

姚淑贤脸红了:“工资虽然少,请客还是足够的!”

主席笑着制止了她:“客你来请,钱我出”

那天,姚淑贤与专列上的所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一起吃包子,一起谈天说地,毛主席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对于姚淑贤来说,主席不仅是领袖,更是亲人。

后来,姚淑贤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毛主席,临走前,主席和她合了一张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记者前来采访时,她说:“这张照片我要永远珍藏下去。”

毛主席身边的卫士换了很多人,但主席一直记得他们,他曾对卫士有过吩咐:“我身边的人,如果来看我,我不忙的时候就见他们,如果我忙,你们代我见一下,他们帮过我的忙,我不能忘了他们呀!”

在毛主席眼里,那些为他服务的卫士,只是在“帮忙”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亲人关系。

毛主席经常告诉别人:“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可总把我当领袖也不行,我受不了。”

事实上,毛主席一直在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970年12月,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面对当时对他的一些称呼,他做出了回应:“总有一天要统统辞去,只留下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

的确,他是教员,在他心里,真正主宰历史的,是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

人民大会堂

兴建人民大会堂,也是一个吸取各方意见的过程。

1958年,上级决定,要盖一座万人礼堂。设计稿出了七次,都不理想,专家们议论纷纷,周总理指示大家:要解放思想,多听取一些年轻人的意见

于是,赵冬日等年轻设计师的意见被纳入讨论范围,最后周总理拍板:“就用这个”

周总理进一步要求:“大会堂的寿命,至少不能少于350年”而且,他要求工期必须在一年之内竣工,因为一年后,就是新中国的十岁生日!

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这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了现实。

两万多人日夜施工,全国各地支援北京,大会堂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之前建成。

9月,毛主席来到大会堂,他问道:“你们有名字了么?”

领导同志回答说:周总理说,等着主席命名。

主席继续问道:“你们从前怎么叫的?”“我们都叫万人大礼堂,还有人叫“人民宫”

毛主席摆了摆手:“宫嘛,太封建了,还是叫人民大会堂好”

就这样“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最终定型,它见证了中国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个神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