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俄乌冲突的影响,当前的国际局势已经到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危险的边缘。这场局部战争让国际秩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也让北约这个军政联盟的势力空前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堪称是北约成立以来的巅峰时刻,30个成员国领导人济济一堂,还有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准成员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亚太国家也不远万里跑来“共襄盛举”。

这次北约峰会上,俄乌冲突毫无意外地成为了核心话题,与会国家一致坚称为了击退俄罗斯的军队,他们将“一直支持”乌克兰。当然了,这种支持并不包括与俄罗斯直接开战。可以说,正是俄乌冲突的刺激,才让北约有机会将如此多的国家聚拢在一起。

北约时隔12年又公布了一份“战略概念”,这份文件将俄罗斯认定为“对盟国安全和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平与稳定最重大、最直接的威胁”。北约在2010年的战略概念中,还希望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如今已经彻底形成对立。

这一变化实际上破坏了欧洲大陆上的地缘平衡,北约东扩已经严重积压了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历史上的不结盟国家芬兰和瑞典如今也选择站在北约这边。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会迫使俄罗斯更频繁地使用强硬手段来回应北约的动作。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马德里的闭幕新闻发布会上也说,现在的危险程度已经超过了冷战时期,而且更加不可预测。斯托尔滕贝格还为普京划下了红线,如果俄罗斯入侵任何北约国家,那么就会引发“整个联盟的全面反应”。

部分北约成员国也认为尽管北约团结一致,但发生重大冲突的危险只会增加,特别是地处北约东翼的成员国承受着最大的压力。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在峰会后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绝对处于30年来最危险的安全局势。”

同样焦虑的立陶宛更是试图封锁俄罗斯通往加里宁格勒的陆上通道,这样的应激反应实际上是在火上浇油。立陶宛拉上了欧盟为自己的行为做背书,而作为欧盟核心之一的德国却对此非常不满。德国总理肖尔茨在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上两次要求立陶宛不要干预俄罗斯正常的货物运输。朔尔茨认为,这是俄罗斯两个地区之间的交通问题,不应该纳入欧盟的制裁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约看似团结的表面下,依然暗藏着分歧。长期化的俄乌冲突实际上也在消耗着北约的实力,欧洲国家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美国内政的混乱也导致其外交基础薄弱,如果无法尽快结束战争,即便北约内部再怎么团结,北约的前景反而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如何在继续支持乌克兰作战的同时,又能促成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停战谈判,是北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乌克兰对财政的需求相当惊人,每月大约需要50亿到70亿欧元来维持国家运转,在军事援助上还需要远程火炮以及更复杂的防空系统。更重要的是,即便有着北约的大力支持,乌克兰军队也明显缺乏战斗力,无力将俄军赶出其所有领土。乌克兰虽然在基辅战役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如今的战场形势已经越来越有利于俄罗斯。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他部分成员国也在敦促北约转向外交行动,不过到目前为止,华盛顿仍然不愿意在私下或公开场合向乌克兰政府施压。但是美国还能拖多久呢?如果不顾及欧洲的感受,又如何维持大西洋两岸的团结。而且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潜在的升级风险就越高,战争对全球经济和粮食供应的破坏就越严重。

面对俄乌冲突,北约必须明白,对抗和围堵不能解决问题,尽快促成俄乌谈判,妥善处理俄乌冲突之后的遗留问题,才能真正保障欧洲大陆的安全,否则无论北约吸纳多少成员国,投入多少资金打造防务,都无法真正迎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