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 6 月 23 日起,多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正逢高考志愿填报季,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这门生意再度火热。6 月 29 日,多鲸结合近期热点话题,发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高光背后的『野蛮生长』」直播,优志愿创始人耿忠诚、思考乐教育副总裁赵敏、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齐聚云端,共同探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现状,以及如何避坑高考志愿填报。

在很多人眼中高考志愿填报并不陌生,学校、专业选择是高考结束后的必经之路。加之中国的高考录取是招分制,行业有其深层的特殊之处。最大的难题便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很多报考学生面临学校选择难、专业选择难、获取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刚需性极强。

耿忠诚指出,「虽然志愿填报是刚需,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志愿填报在 2014 年前后尚未形成刚需。」在他看来,志愿填报是值得探索的未知领域,判断有两点:一是相比于诸如电商、教培等主流且热门的领域,志愿填报足够细分,挖掘空间大;二是很多互联网大厂,如新浪、网易在当时已开始试水推出志愿填报平台,但主要是为了吸引流量或解决存量用户的服务问题,并非作为主营业务推出,因此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该赛道仍有很多的机会。正是如此,耿忠诚在 2014 年便成立优志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互联网技术,以工具 APP 切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领域。

他认为,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工具化的手段进行解决。加上志愿填报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低频高并发的业务形态。由于高考志愿填报仅在高考结束后的一两个月密集爆发,高考学生都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志愿选择,而其余非高考季节却平淡无奇,固有「低频高并发」的特点。

一方面,志愿填报需要老师积累很长时间的数据和经验。另一方面,志愿填报服务的周期很短,往往一年中只有一周左右时间。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专职从事志愿填报服务的老师来说,效率非常重要。他认为,通过工具化的手段能够将老师从海量的信息中解放出来,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筛选效率,进而大大提升咨询服务和志愿填报的效率。

「即便专业的、完善的、有温度的人工一站式志愿填报服务必然存在,数据查询也需要通过短平快的工具化手段进行解决。」不过他指出,家长更习惯与有温度的老师对话,而不太能认同与接受看似冷冰冰的互联网大数据填报志愿。

随后,耿忠诚也抛出了一个问题:究竟让教育更加智能的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耿忠诚认为,答案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教育行业永远离不开人。而技术作为效率提升工具和信息获取平台,功能本就是服务于人——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专家老师——而非取代人。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在科目选考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在高一确定未来三年的意向专业及选考科目,再加上志愿填报数量的增加,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性增强。在这当中爆发了新高考选科、志愿填报的市场需求,催生以不同模式切入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公司,一类是以培训和一对一的咨询为主要业务形态的服务型公司;一类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型公司。

思考乐教育则属于前者。作为一家港股上市的教培机构,思考乐的主营业务是 K12 教学服务。尤其在「双减」后,思考乐也在探索业务转型,一方面布局开拓新的业务方向,例如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寻找更契合当前政策的转型方向,诸如校外课后托管服务等。而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大方向。

赵敏表示,作为英语老师,曾游历过二十多个国家,了解不同国家的思维和文化,信息差的存在带来了分享欲。她做过国际项目的推广和游学营产品,当中也包括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在做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过程中,赵敏发现,很多人「连最常规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完全是凭感觉做事,而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成熟的老师进行指导。近年来,她感知到市场对高考志愿填报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对此她预判,基于「人工+智能」结合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将成为大趋势。

虽然人工咨询的优势在于「有温度」。在服务过程中,老师能够通过接触感知到家庭的教育认知、经济实力,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等情况,并基于分数对城市、学校、专业等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但是人工咨询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效率低。「我们的老师在高考成绩出来后的这段时间里每天的直播量都很大,咨询量暴增,经常需要通宵解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基于此,赵敏认为,人工与智能的结合能够解决人工咨询「高频低效」的问题。科技手段的进入能够减少很多重复性、数据性的劳动,进而高效帮助学生匹配志愿。

随后,赵敏提出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模式下,是否意味着高考志愿填报产品就得到了保障?耿忠诚就此问题以优志愿最近经历的投诉事件为例表示,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事实上,每年的招生计划都有百万分之一的错误率,数据错误很难完全避免。

他认为,工具化的高考志愿填报 APP 更像是一本智能的电子字典,更多起到辅助决策与解决信息差的作用,对海量信息快速进行智能化分类检索,也就是把海量的信息根据城市、地域、兴趣爱好、专业倾向等进行规模化缩减,方便使用者从数万个院校专业组里找到几百个适合自己的、可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归根到底,高考填报志愿的最终决策者依然是家长和孩子,老师、专家甚至是工具更多是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

当前,市面上从事高考志愿填报业务的机构五花八门。很多高考志愿填报公司选择以线上线下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高考前后端。有的选择进校从搭建生涯规划平台,满足高一到高三的升学规划,再拓展到高考志愿填报;有的选择搭建咨询团队,以志愿填报 + 咨询服务并重的代理方式给培训机构提供服务;有的一开始就专注搭建平台,给机构提供服务。

面对五花八门的供应商,家长应该如何进行甄别,从而选择到真正靠谱的机构呢?

赵敏认为,第一,按照最常规的思维方式,优先选择大型且口碑好的机构,相对而言,上市企业会更加专业,而且会更在意维护公司商誉。因此,对于这类机构而言,无论在教学还是服务上都做得更好,能够提供包括心理、学习、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解决方案。

第二,在志愿填报的重大决策上,家长有必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画像、未来规划等,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匹配。但如果需要支付上万甚至几万的高额费用,赵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耿忠诚也指出,志愿填报行业的均价在三千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五千元,个别价格高的可能会达到七八千元。「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花这几千块钱是一点不亏的。因为确实能找到一些有水平的老师,他们在志愿填报上更有经验,并且考虑的问题更加长远。」

赵敏还进一步指出,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录取的学生存在分差是正常现象,不能认为高分录取的学生就是「吃亏」。与其斤斤计较分差,不如把思维和格局打开,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此外,志愿填报容易踩的另一个坑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并不喜欢所填报的专业,或者毕业后发现自己的职业与所学专业无关。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赵敏认为,老师需要在现实、行业、学科认知,以及未来市场、社会预判等多个层面上具有沉淀,才能给学生更精准的指导。就志愿填报来说,家长和学生的信息是极其匮乏的,而一个借助技术手段弥合信息差的平台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对于未来要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耿忠诚的建议是,985 大学尽可放心去读,不管什么专业都挺好。因为这些大学有选修课程、第二学位,只要想学,大学都有平台。而普通本科包括职业院校都是专业招生,毕业生也大多进入一线工作岗位,所以建议这部分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赵敏则提醒家长在教育中不要强加过多的个人意志和期待给孩子,「家长有建议权,但决策权一定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