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拥有50多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辖的博物馆,除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海防博物馆等几座大型博物馆外,规模较小的还有茶具文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以及香港视觉艺术中心等,涵盖艺术、历史、考古、民俗、军事、科学、天文、交通等多个范畴,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在《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一书中,单霁翔回顾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着重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创新成就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始末。

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迎来开放,单霁翔表示,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筹建前后,单霁翔曾因工作原因多次赴香港,其间考察了多座博物馆,与同行交流、促成合作,对香港博物馆事业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即为单霁翔对香港各家博物馆的记录。

以下内容节选自《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单霁翔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3月版。

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是城市历史的收藏者,细细描摹着城市生活的文化脉络。香港是一个拥有多样文化的城市,缔造出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从昔日古朴渔村,到今天作为国际化大都会,香港就如满载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宝库,其文化的肌理脉络散落在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储藏在一座座博物馆里。曾顶着“文化的沙漠”帽子的香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使香港的博物馆文化,不仅肩负起展示传统文化的重任,更以包罗万象的文化气息,荟萃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博物馆的存在不仅清晰了香港的历史脉络,更为民众提供了集体回忆的空间,也为每位观众安排了一场场面向未来的想象之旅。特别是近年来,为了使市民重视香港历史古迹,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实施,以法定古迹和历史建筑保育和活化而成的博物馆、文化馆相继落成。全港700多万市民有超过一半人次,在一年中参观过博物馆,香港的博物馆普及度可见一斑。

从全国视角来看,近年来博物馆的数量和人气逐年递增,但是能引发观展热潮的还是少数博物馆,一些博物馆门庭冷清、人气不佳。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给上,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有不平衡。我一贯主张博物馆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员交流等诸多好处,共同集中力量服务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界长期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双方都希望利用彼此的优势,在展览、研究及教育领域上进一步加强合作。2015年9月,我与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在北京的会面讨论中,探讨了在香港兴建一所永久性展示故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的可行性。经过七年的论证、筹备、建设,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迎来开放,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

香港拥有50多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辖的博物馆,除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海防博物馆等几座大型博物馆外,规模较小的还有茶具文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以及香港视觉艺术中心等,涵盖艺术、历史、考古、民俗、军事、科学、天文、交通等多个范畴,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孙中山史迹径——百子里公园,2011年12月13日(《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内页插图)

香港作为国际级城市,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为市民和访客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营养。为此,香港的各博物馆均采用三管齐下的文化传播方针:一是举办普及性的讲座、工作坊、工艺班、参观古迹和自然保护区、观测星空等活动,以提升市民对艺术、历史、科学及天文的兴趣,增加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相关知识;二是结合中国历史、美术、科学教学,举办教师培训班,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上述学科的兴趣;三是与高等院校合办不同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以此深化博物馆相关各学科的研究。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在这方面香港博物馆领域投放了大量资源,成绩显著。例如,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设的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科学馆和香港艺术馆等众多博物馆机构,人员为公务员编制。香港博物馆的使命定位为:让观众通过愉快的学习,增加对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2017年12月8日(《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内页插图)

众多博物馆设有不同主题的常设展厅,并举办各项专题展览及教育活动。特区政府期望通过探索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多姿多彩文化,提高公众对文化的认知,从而理解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香港的博物馆在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法的配合方面有不少创新的举措,不仅丰富了香港地窄人稠的城市生活,更令文化艺术的知识海洋触手可及。目前来博物馆参观,成为香港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内的历史教育活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组组“会说话”的文物、一项项极富创意的科学发明,使同学们获得在教室中、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在博物馆里伴随海浪声、飞鸟声,快乐地开展动手实践。各个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到博物馆进行课外旅行,到太空馆进行太空之旅,去茶具博物馆体验品茶文化,去文化博物馆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谈。

香港博物馆最突出的特色是小而多元,布局广泛。在香港的50多个博物馆里,其中约半数由特区政府营运。与此同时,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为鼓励市民多走进博物馆,参与相关文化活动,不仅将大部分的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更推出各式各样的优惠活动。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推广,各博物馆也开始让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等活动内容,走进了以往偏重精致文化的博物馆。一些博物馆“旧馆换新颜”的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2017年12月8日(《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内页插图)

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创立于1975年,目前的馆舍于1998年启用,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分为常设展览展厅和专题展厅。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是通过购藏、修复和研究馆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遗产。主要展出香港出土文物、历史图片和地图等,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同时展出一些与香港历史相关的文物或各国珍贵的历史文物。除了位于漆咸道南的主馆外,香港历史博物馆还包括五间分馆,即香港海防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以及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长期以来,香港博物馆的发展特色为定位精细化、展品类型化。这一特色是从香港早期博物馆逐渐发展转变而来。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市政局于1962年在大会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术馆,香港博物美术馆以“大”而“博”聚拢了当时香港的大量展品。1975年,博物美术馆一分为二,成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如今,香港历史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已经举办70多场大型专题展览。香港艺术馆也已经成为保存中国文化精髓和推广本地文化的知识殿堂,经常展出内地和世界各国的重要艺术品。

香港历史博物馆自开幕以来,推出常设展厅“香港故事”,这是多年来搜集、整理、修复、研究工作的成果。“香港故事”展览以逾4000件展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呈现,通过馆藏文物、历史场景、多媒体节目、计算机操控的声音和光影效果,以教育与休闲兼备的原则,互动轻松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从4亿年前泥盆纪开始的漫长历史发展,特别是香港如何在百多年间从鲜为人知的村落,蜕变为国际大都会的曲折历程。同时,展览较全面地介绍了华南沿岸的地貌、气候、生态、动植物,利用考古材料揭示香港的先民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文物阐述本地民间风俗。长期以来,香港历史博物馆通过馆藏展览、教育及文化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发展及其独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观众进入博物馆就可以看到常设在这里的金庸馆。金庸先生“活到老,学到老”的韧劲,为香港作出贡献的赤诚之心,使他创造了一个风靡全球华人的武侠世界。观众走到李小龙的展馆前,就可以看到“武·艺·人生李小龙”的字样,通过武打场景展现李小龙刚柔相济的形象,特别是粉碎“东亚病夫”牌匾的一脚,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香港故事”常设展览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重点展览,开幕以来深受观众欢迎。随着馆藏文物与日俱增,展览演绎手法推陈出新,这项常设展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从2020年10月开始关闭,进行全面更新工程。在全新的常设展览开放前,为了继续向观众介绍香港发展历程,香港历史博物馆特别制作了一个“香港故事”精华版展览,将原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浓缩于约1000平方米的展厅之中,展出460组精选展品及约210张照片,香港故事的精髓重现观众眼前。

香港文化博物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设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展览内容涵盖历史、艺术和文化等不同范畴,2000年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设施方面,香港文化博物馆陈列面积达7500平方米,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采取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共设有12个展览馆,包括六个常设展览馆及六个专题展览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希望通过探索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多姿多彩文化,丰富民众生活,并且民众由此得到启发。香港文化博物馆力求为参观人士提供感性、创新、富启发性、具教育意义和愉快感的博物馆体验,也支持和鼓励对知识、艺术及创意的追求。

六个常设展览馆包括瞧潮香港60+、金庸馆、粤剧文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赵少昂艺术馆及儿童探知馆。香港因地理优势,汇聚东西文化,成为国际都市。在香港的整个演变过程中,香港流行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呈现不同面貌。瞧潮香港60+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1世纪初香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和电台广播节目的发展,旁及漫画和玩具。透过逾1000件展品,阐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变,了解其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展览希望能引领大家寻找香港过去的发展轨迹,同时启发我们传承香港的多元文化,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儿童探知馆展馆大部分展品特别为4~10岁的儿童设计。展馆分为八个学习游戏区,让小朋友漫步米埔沼泽,深入地底,潜入水中,又和鸟儿、昆虫及海洋生物做朋友;小朋友亦可以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认识本地考古学家的工作,一睹香港神秘的出土文物;还有,小朋友也可以在此探索新界传统乡村的生活,并可与家人一起分享昔日儿童的玩意。展馆还附设香江童玩展览,展出本港设计、制造或销售的玩具,讲述香港玩具的发展。

为提高参观者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六个专题展览馆在不同时间推出多元化的展览主题,包括本地饮食、娱乐、漫画、粤剧名伶、艺术表演者、时装设计、内地及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及海外的艺术珍宝等,其中很多是与香港以及海内外不同的文化和博物馆机构合作举办的展览,深受观众的欢迎。除展览以外,香港文化博物馆也举办有关文化、历史及艺术的讲座、学校节目、亲子活动和儿童活动、剧院节目、导览服务、制作教学资源册及工作纸等活动,鼓励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博物馆活动。

东华三院文物馆

2015年12月,我考察了香港东华三院文物馆。东华三院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院,为香港普通市民已经服务百年以上。东华三院文物馆位于香港上环窝打老道,原为广华医院大堂。1970年,东华三院为庆祝成立100周年,将广华医院大堂改建成为东华三院文物馆,用以保存东华三院的历史文物和收藏珍贵文献。东华三院文物馆于1993年对社会开放。2016年,由于广华医院进行再建设,位于医院内的东华三院文物馆也进行了大型维修工程。

东华三院文物馆,2015年12月5日(《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内页插图)

东华三院文物馆兼具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文物馆内建筑物正面的中式装饰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现出中式建筑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图案,以及外廊的梁架和驼峰均是精致的木刻。“金字形屋顶”铺有绿色琉璃瓦,现屋脊建于1991年,为仿照1910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筑元素主要见于建筑物的侧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圆窗和连拱顶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内通往展览厅的四道拱门设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顶由传统的中式桁条和梁架结构支撑,而偏厅则采用了双柱桁架。

如今,走进东华三院文物馆,可以看到“急公好义”“博施济泉”“共怀康济”等从清末沿袭至今的近百块褒励牌匾挂满了医院大堂,这些牌匾记录了东华三院的历史角色。东华三院文物馆馆内设有专题展览厅,介绍东华三院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建院,在医疗、教育、社会服务以及筹募活动方面的历史及发展。展品大部分是透过文物征集活动向广大市民收集得来的,包括20世纪20年代的捐款收据、20世纪30年代的义学毕业证书及20世纪50年代的义庄收据等。

同时,通过文物馆及东华三院下属服务单位的藏品,使专题展览内容更丰富。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2011年12月,赴香港参加“文物保育国际研讨会”期间,我参观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创立于1953年,位于香港岛薄扶林般咸道90号,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冯平山图书馆,1932年冯平山楼落成后正式成立,图书收藏以中文文献为主。1994年,博物馆更名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并于1996年增建新翼徐展堂楼。

过去60年来,作为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博物馆藏品由热心人士捐赠和从大学征集而来,主要分为青铜器、陶瓷和书画三类,还收藏有木器、玉器和雕刻。馆藏以瓷器最受瞩目,包括汉代铅釉陶器和唐代三彩器等。藏品还有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以及东周至宋代的铜镜,馆内元代景教十字铜牌收藏量更是世界之冠。

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类型展览,介绍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和传统艺术以及香港早期历史,并举行研讨会、讲座,演艺活动,致力为各界人士提供不同的艺术和文化体验,为社会公众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加深文化修养。同时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用于香港大学艺术系的教学工作,辅助教授中国古代艺术及博物馆学等课程。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秉承以教育为目标的宗旨,希望通过艺术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是座拥有半个世纪历史的著名高等院校,培养了无数活跃在学术界的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香港中文大学在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的“中文运动”中,香港中文大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场语言抗争结束了英文垄断香港官方语言多年的局面,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时至今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香港中文大学师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新时期。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成立于1971年,是香港公众博物馆之一,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内。文物馆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旨,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致力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收藏、保存、研究及展览中国文物如绘画、书法及不同类型的工艺美术,并经常举办不同专题的文物艺术及考古展览。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与艺术系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及艺术史学方面,提供实物实习等深度研究,也与香港中文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展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早有密切的学术交往,2011年9~12月“兰亭特展”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更无偿出借其馆藏的“游相兰亭十种拓本”,以弥补故宫博物院相关展品的缺憾,为展览的成功提供了无私帮助。此举也是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内地以外的博物馆借藏品参加院内举办的主题展览。“兰亭特展”后,两馆间加深了情感交流,为今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4年9月23日,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致力于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形势下,通过人员交流、培训合作、文献研究、教学展览等一系列方法,增进双方学术交流,促进广泛领域合作,从而达到交流互通,彼此借鉴的目的,更好地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专业领域的研究推上一个新平台。在这样的共同愿景下,双方缔结合作关系,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专业领域的双赢局面,对于丰富文物藏品研究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014年9月,我再次考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同时,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做了《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演讲,并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和文物馆荣誉高级研究员的聘书。我很荣幸能参与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设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事业中。

F11摄影博物馆

2017年4月,我考察了香港F11摄影博物馆,它位于跑马地毓秀街11号。跑马地毓秀街11号历史建筑原为私人住宅府第,建筑设计洋溢着浓厚的装饰艺术建筑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业主梁受益先生把地上一层改建为停车场。1962年起,文氏家族购入住宅产权,并将地上一层租给不同的商户。2010年跑马地毓秀街11号被确定为三级历史建筑。

2012年,苏彰德先生购入跑马地毓秀街11号物业,他没有将它拆掉重建成多层商厦,反而聘用专业团队,到政府档案处、新闻处及地政处查找历史,搜集资料,最终在一部1984年的香港电影里看到了这栋楼的原貌。他们用半年时间翻查旧档案,又花了大半年时间将整幢建筑彻头彻尾加固复修,将洋房外貌恢复昔日原本模样。

2014年9月,F11摄影博物馆开放,这是香港第一家以摄影为主题的私营博物馆。F11摄影博物馆楼高三层,除了大量保留80年前的建筑特色外,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F11摄影博物馆的地下及一楼用作举办相关展览,二楼为莱卡相机陈列展览,展出大量不同型号的莱卡相机,同时收藏了上千本著名摄影师的影集。

F11摄影博物馆是为了引起大众对摄影的兴趣以及培养欣赏摄影艺术的文化而建立,它提供了香港摄影主题的文化空间,本地观众可以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大师展览。通过展示珍贵的相机、摄影作品和书籍,唤起大众对摄影的兴趣,同时提倡保育和活化香港文物建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记

2015年9月,我邀请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参加国际文物修复协会培训中心的揭幕仪式,因为正是在她的帮助和推动下,国际文物修复协会培训中心得以在故宫博物院设立。在谈话中,她肯定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赴香港展览所取得的良好成果,我也对香港博物馆同仁策划展览的水平和敬业精神表示赞赏。同时,我提出能否在香港兴建一座长期展示故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博物馆。这个建议在当时显得异想天开,但是林郑月娥司长认为是个非常好的主意,并表示回香港以后会开展可行性研究。

2015年12月,我再次拜访林郑月娥司长,讨论深化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领域的交流合作。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同仁共同举办了多项大型文物展览,均获成功,吸引数十万香港市民和访客参观,说明香港社会对中华文化拥有浓厚兴趣。但是如果要较长时间、较大规模地展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无论在展览空间和展览期限上都有局限,不可能较长时间同时举办多项展览。为此,能否在香港建设一座展示故宫文化的博物馆,以固定地点、定期更换展品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故宫文化和珍贵文物,引起思考。

选址与筹备

在香港建设一座展示故宫文化的博物馆,可以说是彼此不谋而合,完全基于双方在文化发展上的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这将使此前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的交流机制升级,将故宫博物院赴香港的展览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提升,使之更加专业化、品质化、常规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在选址方面,我知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考虑到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投资区域,将发展为一个展示地方与传统特色,并加入国际元素的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因此,在西九文化区兴建一座专门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博物馆,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九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馆址地点,2017年6月29日(《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内页插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设施包括多个固定陈列和临时陈列展厅、教育活动室、演讲厅、纪念品店和观众餐厅等。固定陈列展厅长期展示故宫历史文化以及与宫廷生活有关的文物;临时陈列展厅展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器物和其他艺术收藏,也会举办香港收藏家的文物藏品专题。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所需的土地、资金以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的审批程序已完成。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开展建筑工程的投标工作,建筑工程预计竣工日期为2022年。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举办了公众咨询活动,旨在收集市民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的意见,尤其对设计、节目策划,以及教学和诠释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同时,在公众咨询活动期间,举行了五场咨询会,听取建筑及相关专业界别、文化艺术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咨询活动向公众传达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发展的愿景,让市民参与这项前所未有的项目。2017年3月9日,为期八个星期的公众咨询活动圆满结束。

2017年4月,赴香港访问期间,我在讲座结束后,接受了香港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回答了香港市民关心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设问题。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件(套)珍贵文物,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多了解故宫博物院的丰富文化资源,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即使如此,故宫博物院能够展示的文物藏品也不到全部藏品的2%,故宫博物院有责任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每年一度的故宫文物大展,在香港很有影响,市民也很喜欢。因此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件事,对历史、对城市、对民众是负责的,是立足长远的重要举措。

规划和建设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将“传统中国空间文化”与“当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机结合,通过现代建筑表达传统精粹,依照香港空间紧凑的特点,把紫禁城中轴线变成垂直递进关系,通过三层中庭串联起展厅和香港的自然风景,以纵向的空间呈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从外观到内在,尽显“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中国宇宙观。从外部空间来看,七层楼高的建筑“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形似中国古代的鼎。博物馆内部将北京故宫的中轴线概念,以空间立体串联的方式,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筑包括七层,地下一层用来举办教育活动;地上一层包括演讲厅、活动室、商店和餐厅等;二层可观赏香港天际线,港岛景观一览无遗;四层中庭可欣赏大屿山景观,众多展厅则围绕中庭布置安排,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博物馆形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设九个展厅,总面积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件(套)故宫文物。其中五个展厅定期轮换展出故宫精选藏品,涵盖故宫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筑、清代宫廷生活和文化传承工作等主题。另有四个展厅则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艺术体验互动等专题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人选经全球公开招聘后,决定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吴志华博士出任。吴志华博士是经验丰富的文物博物馆领域专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艺术都有深刻认识。他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老朋友,曾策划过不少故宫博物院的大型展览项目在香港展出。他在获委任新职时感言:“我很高兴能够带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启首个章节,以及创建其成为世界领先致力推广中国艺术文化的博物馆。”吴志华博士此前曾借调到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协助督导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发展,对这座博物馆项目十分熟悉,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的理想人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拥有优秀艺术人才与国际策展团队,成为香港将故宫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优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后,每日接待观众不超过1万人次。吴志华馆长期待,故宫文化从“馆舍文化”走向“大千世界”,将观众群从香港本地700多万人口,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口,进而走进世界各国民众的文化生活。他说:“香港是祖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连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纽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落成,一定能让香港融入国内国际的文化双循环。”

原文作者/单霁翔

摘编/安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