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网友发出质疑: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为什么不转为剖腹产呢?

来源:医脉通

作者:晗寒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据头条新闻报道,近日,来自河南的郭女士发帖,称自己生产时宝宝臂丛神经被妇产科医生拉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微博截图

据郭女士描述,在 分娩 前医生告知胎儿无异常,可是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助产护士叫旁边的主治医生过来帮忙,期间未建议顺转剖,未进行沟通签字,未进行阴道侧切,操作不当强行把胎儿拉出导致左上肢活动受限。”

自宝宝出生后,郭女士带着宝宝撵转几家医院进行了治疗,目前还在康复中。但据医生说,需要至少10~12年功能康复治疗。

对此,郭女士分娩所在的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陈院长表示:“这是郭女士生产过程中无法规避的现象,不拉断这个新生儿就出不来。”并同意支付30万元赔偿款。

但郭女士并不认可这种赔偿:“现在宝宝左手处于 瘫痪 状态,我们已经花了12万,其中手术花了5万,医保报销了1万。宝宝现在才8个月,以后还有十几年的康复治疗,30万够用吗?”据此,郭女士要求院方赔付宝宝所有治疗费用,包括路费。

事件一经爆出,医院毫不意外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抨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微博截图

但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真的是医院“罪大恶极”,操作不当毁了孩子的一生吗?

首先,媒体报道中“宝宝臂丛神经被拉断”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其实是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产瘫。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并不是个例,常见于足月、大于胎龄儿。

据统计,活产儿臂丛神经损伤在我国发生率约为5.9‰~17.0‰。也就是说,大约每一千个新生儿中,就可能有6个甚至更多个宝宝发生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医院再好、医疗水平再高,都无法完全避免。

为什么在医疗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没有办法避免呢?臂丛神经损伤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实,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臂丛神经损伤,从而引起上肢运动障碍。归结起来,大概包括生产因素、外伤、先天畸形、其他颈部或臂丛神经占位性病变四个方面。

而对于新生儿来说,臂丛神经损伤大多是由于生产因素导致的。

肩难产、臀围难产、巨大儿、胎儿头盆不对称、第二产程延长、器械助产等因素,都是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好发因素,可能让胎儿娩出时受到外力、造成损伤。甚至有时会合并新生儿锁骨、肱骨骨折

根据我国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8±0.40)kg,女婴为(3.26±0.40)kg,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参考值相近(男3.3kg,女3.2kg)。而本次事件中,郭女士的宝宝出生体重3650克,体重不轻,是有可能导致难产发生的。

图源:网页截图

有网友发出质疑: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为什么不转为 剖腹产 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微博截图

首先要说明的是,目前没有详细的病例资料和医院官方声明来证明难产类型,只能推测,郭女士有可能在 妊娠 过程中发生了肩难产。

如果是肩难产,那么胎儿的头、肩膀会分别卡在产妇的阴道口、耻骨联合处。这种情况下即使转为剖腹产,也没有办法从腹腔里将胎儿顺利取出。

如果强行拉扯,甚至会导致子宫破裂,产妇大出血死亡。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胎儿窒息,这种情况下只能尽快将胎儿往外面拉。但以目前的医学技术来说,这种紧急操作无法完全避免新生儿臂丛损伤。

还有不少网友更加关心宝宝的损伤程度,想知道这“臂丛神经损伤”是否能治好。

截图:微博截图

由于大部分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不完全性的,因此预后通常不错。只要早期介入,配合康复治疗,大都较好地恢复运动功能。

根据统计,约有75%~95%的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后发生上臂瘫痪,损伤轻者2~3个月可恢复功能。如果6个月没有恢复,可能会发生持续、长期的功能障碍。

只能说,新生儿臂丛损伤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宝宝出生就有损伤,对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是毁灭性的打击,郭女士的愤怒和伤心可以理解。可是,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新生儿臂丛损伤,真的是一个无法预测、谁也不想看到的意外。

对于这件事,医方到底应该负多少责任,进行怎样的赔偿,需要由专业的医学鉴定机构去鉴定、分析,得出结论。在专业机构鉴定完成之前,随意指责任意一方都是不道德的。

归根结底,这件事是某些媒体断章取义,利用医疗常识不对等,用爆论激惹公众情绪,激化了医患矛盾的事件。

试想,如果报道的标题是“生产时胎儿臂丛神经受损伤”,还会引起如此高的讨论度吗?

而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比如2010年的“缝肛门”事件。明明是生产时产妇 痔疮 发作,进行了部分缝合的痔疮手术,却被解读为“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媒体不断地恶意推波助澜,歪曲事实,把“缝肛门”改成“缝下身”,把“助产士”写成“护士”,反复引导公众抨击医疗行业。

再比如2011年,被媒体大肆宣传“医院要动十几万元的手术,最终却8毛钱治愈的报道同样引起了社会轰动。

概括来说,是刚出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巨结肠,但家长拒行手术,用八毛钱的石蜡油通便。家长据此认为,明明8毛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医院却建议花费十万元做手术,一定是过度医疗。

“八毛门”立刻把医院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和巨大压力。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无一例外地严重撕裂了医患关系、破坏了医患信任。

每一个夸大其词的虚假报道,都可能在无数群众中埋下对医疗人员、医疗机构怀疑的种子,进而延伸成为诊疗过程中的不满,更有甚者可能采取过激的报复行为。

这对本应站在同一战线的医患双方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吗?

又有哪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早日康复呢?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每当有医疗纠纷发生,媒体总是在反应迅速、粗略采访后就贴出醒目的标题,通过引导大众的情绪,利用大众的善意来吸引流量,为不满的情绪找到替罪羊。

好在,大众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肆意被媒体引导了。这次事件的评价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少理性的留言。

图源:微博截图

很难理解,对某些媒体来说,这样恶意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就可以丢掉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吗?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停止“流量至上”呢?

参考文献:

[1] 章小维,戴淑凤.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原因和预后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06):312-313.

[2] 靳梅,刘静,岳玲,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评估婴儿臂丛神经损伤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2):156-157.

[3] 陈琦.浅谈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6):160-163.

[4]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02

责编|晗寒 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