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期部署的促消费活动中,农村市场被多次提及。一方面,围绕汽车、家电、建材等大宗消费品领域组织新一轮下乡活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补齐农村物流短板,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

“在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对以往县域商业的发展做阶段性总结,找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应避免的‘误区’,梳理下一步优化升级的走向,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推动县域商业再上一层楼,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农业生态研究会执行会长、商务部研究院电商专家李建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应避免以下六大误区。

一是“重实施、轻规划”。长期以来,由于“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消费”的理念导致乡镇商业网点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密疏不平衡,建设标准不统一。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点、快递物流“三点一线”设施数量、覆盖率、基本功能,消费数据、消费渠道和农产品品种、产量、流通销售等县域商业摸底情况不完整、数据不全面,工作底数没有摸清,未能结合本地实际来确定县域商业发展的思路、建设路径和规划蓝图,实施方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容易造成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试错成本极高。

二是“重控制、轻协调”。近些年,农业农村、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布局农村市场,纷纷推进电商进农村,建立了诸多电商服务站点,由于尚未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网点大多以部门推进为主,各自建设,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建设现象。快递业务大部分也是各快递物流公司各自配送,与传统商贸物流竞争大于合作,企业没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不易整合,导致资源不能共享共用。

三是“重建设、轻运营”。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不通畅、消费比较分散等客观因素导致农村商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农家店”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健全了农村流通网络,缩短了城乡差距,活跃了乡村消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站点存活率和可持续运营效果并不理想,亟须提升。因此,赋能乡村站点,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难点问题,否则,容易导致没有财政资金的“输血”,站点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或造成财政资金的效益打折扣。

四是“重行政、轻市场”。有的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商业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关系,存在着以行政主导代替市场主导的做法,很多网点选址不遵循市场规律,根据行政命令建设,未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有效地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导致站点生命力不强。而对于商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快递物流不能有效整合收费不规范、市场监管力度较弱、经营场所不规范、诚信体系缺失等则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解决。

五是“重外来、轻本地”。有的县以为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就可以解决本地商业发展问题,往往将补贴给外来企业,不重视本地企业的发展,忽视了本地企业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缺位的情况下,长期服务于本地市场,促进本地商业发展,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解决本地就业和税收问题。

六是“重下行、轻上行”。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性、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突出,加上主体多元化、标准化和商品化不高,流通设施薄弱、供应链不够协同高效等因素,导致农产品上行受到一定的制约,效果不显著。而工业品则不存在上述不足,效果更显著。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存在上行和下行业务失衡、逆差扩大的局面,农民没有真正融入到电商链条中去,没能享受更多的电商红利。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 制丨王辉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