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田中长,鱼在水中戏,鸭在稻间游……

仲夏时节,万物繁盛,

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岛的

水稻秧苗绿意盎然,

袁隆平巨型稻长得与人齐肩高,长势喜人。

田间水道,不时有禾花鱼跃出水面,

觅食的鸭子在水稻田里时隐时现

一幅田园风光油墨画徐徐展开。

这动静相结合的田园风景,

正是“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

的生动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田多产 稻鱼鸭立体种养殖

番禺积极探索“水稻+”

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

不仅改变了传统鱼鸭不能共生的问题,

而且还实现了“一田多产”,

提高水田资源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岛,

25亩水稻试验田上种植了袁隆平巨型稻、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

中番香丝苗和紫稻四种水稻,

稻田四周水道中放养

约20000尾禾花鱼和50只麻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4月,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王瑞龙研究员团队对接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石楼镇海鸥岛实施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稻鱼共生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

走在试验田间,放眼望去,

水稻正值抽穗扬花期,

稻花飘香,长势喜人,

呈现出“禾下乘凉、稻香绵长”

的丰收在望景象。

王瑞龙研究员表示

“稻鱼共生”“稻鸭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是我国南方水田地区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还能增加鱼、鸭两种收入,有效促进保粮稳产、助农增收。

“海鸥岛具有得天独厚的种养条件,水质好、土质好,种水稻、养鱼、养鸭都比较适宜。”

稻鸭共作通过鸭子与水稻

全天候“共生共长”,

利用鸭子为水稻治虫、增肥、活水、除草

实现稻米绿色、有机生产。

稻鱼共生通过在稻田插秧后向稻田中投放禾花鱼苗,利用养禾花鱼来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可生产健康、安全、优质的鱼稻米和禾花鱼。

王瑞龙研究员表示

“鱼稻米、鸭稻米洁白无瑕,米香四溢;禾花鱼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麻鸭肉质结实,口感清甜。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这种模式使每亩地效益翻倍,具有‘稳粮、绿色、提质、增收、增效’等多方面优点。”

目前水稻长势喜人、

禾花鱼和麻鸭长势良好,

再过2个月,

稻、鱼、鸭可望迎来丰收,

实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

及稻鱼、稻鸭双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业合作 探寻循环发展之路

中国的稻鱼鸭共生农作方式,

最早可溯源至两千年前的汉朝,

两千年来,

中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

几乎都养田鱼及养田鸭。

然而由于乡郊都市化发展,

自2000年开始,

这种农作方式正在逐年递减。

10年前,位于番禺石楼的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曾经尝试过在稻田养鱼,但由于技术有限,加上种植水稻的成本高、收入较低,只种养了两年便放弃了。

2021年,在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稻鱼共生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资助下,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华南农业大学王瑞龙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攻坚核心科技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产学研用通道,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助农扶农的综合发展之路。

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冯志佳

“对粮食生产来说,‘稻田+’模式是新型的生产模式。因为粮食生产相对其他经济作物,效益较低,‘稻鱼’‘稻鸭’共作,可以在保证主粮生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种植户的效益,确保粮食能够稳定生产。”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

改造传统农业,走生态种养之路,

以绿色发展的方式来生产农产品,

是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的趋势。

在华南农业大学王瑞龙研究员团队的指导下,试验田目前进展顺利,现试种的四种水稻中,本地水稻7月就能收割,巨型稻和超级杂交水稻到8月份收割。

“我们合作社和很多大中院校均有合作,是很多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会来参与整个过程,从机耕、播种、施肥到收获,让青少年知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冯志佳说。

科技兴农 新农人助农稳端“金饭碗”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农村、投身农业,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为广阔田野注入了新活力。

在石楼海鸥岛可以看到不少

年轻“新农人”的身影,

梁珠江就是其中之一。

梁珠江,2010年大学毕业进入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主要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新农人”,像梁珠江一样的年轻“新农人”的加入,为项目增加了活力,助农稳端“金饭碗”。最近她与其他“小年轻”的重点都放在了“稻鱼共生”“稻鸭共作”这个项目里。

海鸥岛具有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优势,这种稻鱼鸭综合种养的种植方式和传统方式不一样,对合作社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对于他们年轻一代来说也是一个新挑战。

“毕竟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话题,也是我们‘新农人’肩上的责任。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与华南农业大学王瑞龙研究员团队积极配合联动,及时记录相关的技术难点,一同探讨种植技术突破,优化种养技术,总结经验记录成效,形成有效经验做法后向广大农户推广。”梁珠江说。

梁珠江从事农业工作12年,她深刻体会到当农民一点也不容易。农业主要看天吃饭,刮风、下雨、水浸对收成都有影响,12年当中,想过打退堂鼓,但现在的她对未来依然充满激情和梦想,决定将这项工作当成终生奋斗的事业,也期待更多的生力军加入她们的行列。

梁珠江充满期待地说

“当你看到用心种植出来的粮食,每天看着他们一点一滴地改变,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到了8月,当2米多高的巨型水稻收割时,我们就可以切身地感受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瑞龙研究员团队对接广州名特新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海鸥岛上共建立了3个稻鱼共生综合种养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推广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在项目开展前,团队成员与合作社社长冯志佳在水稻品种、鱼种、鸭种的选择、田间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组织团队专家赴合作社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80余人次,帮助合作社解决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禾花鱼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问题10余项。

探索“稻田+”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冯志佳表示,未来还将通过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面积,同时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旅文融合发展,让游客赏田园风光、品稻鱼佳宴,农户真正实现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技术上适用、经济上合理、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接受的传统农业技术,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态模式。番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密布,非常适合 ‘稻鱼共生’‘稻鸭共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王瑞龙说。

除了稻鱼鸭共生综合种养,

海心村的“水稻+禾虫”和“稻虾共作”

的生态种养模式,

在100多亩稻田里,投放了禾虫和罗氏沼虾,

将传统农作物的单一种植

结合到现代农业多样化生产上,

实现农田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

石楼镇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石楼镇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千亩,采用综合种养技术的约占十分之一。由于综合种养所需投入较大,对技术要求较高,大范围推广目前会有一定难度,但综合种养前景看好,希望将来能够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农户受益。

今年以来,番禺区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优做强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做好春耕春播,把农业与建设新乡村示范带、全域旅游示范区结合起来,在全区建设一批都市水稻试验田。

番禺区春播面积达1.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0.2万亩,禾田处处,遍布全区,让人们在都市里也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