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节日美食皆特色

几千年来,特别是清朝对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实施流官制度,将中

原文化传入,与本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东川新村特点,且较为固定的节日习俗。

(一)沿袭传统过大年

在我国,过大年即春节,历史悠久。五十年代东川集义老街上称春节为老年,过老年杀年猪、吃宰猪饭、掸尘、办年货、贴门神(春联)、祭天地、年夜饭、守岁、给长辈拜年、压岁钱、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放炮竹、赏花灯、给故人拜年(初二开始到坟山上给去世的亲人拜年)等习俗。

新村过年的习俗是这样的:

宰年猪:集义小镇上也和其它地区一样,有杀年猪的习俗,我们叫做宰年猪。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春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买小猪崽,一般买小架子猪,容易养胖。有一年,我跟着我的一个远房的叔叔跑到寻甸县去买小猪崽,跑了两天也没买到。平日养猪、喂猪、攒粪,年底猪肥了,为了过年,便将养了一年的猪宰掉。在过大年前夕,进入腊月20 日以后逐步开始宰年猪,最集中的是在腊月二十六、七日进行。宰猪讲究瞧日子,这一天的日子不能和家人的生辰八字相冲,要选一个农历的好日子。宰年猪时,大家都来,特别是小孩们跑来围观,充满节前的欢乐。宰猪人家头天就在家门外,挖好一个简易地灶,第二天早上将水烧开,为烫猪刮毛作准备。在主人家门口,早早摆上家家户户轮着用、结实但很粗糙、笨重粘满油污的宰猪桌。猪被赶到宰猪桌旁时,由一壮汉子从后面逮住猪的尾巴,而后几人一拥而上,揪耳朵的,抓前后脚的,抬肚皮的,“嗨”地一声喊,肥猪就被抬上了两尺左右高的宰猪桌上。只见宰猪匠将尺把长的刀子捅进了猪的脖子部位。刀口里的血“唰!”地狂泄而出,喷射进杀猪匠脚下放了水和盐的盆中。杀猪匠一手扳着猪下巴,一手扶着血盆,并且不停地摇晃,使盘里的盐充分溶解,然后放到一边,让其自行凝固。然后杀猪匠便使出吃奶的力气,腮帮一鼓,手腕一抖,壮硕的肥猪被他从桌子上掀翻在地。接下来便是将杀翻的猪放进滚烫的大锅水中,边烫边刮毛,然后又将烫刮好的猪,再次抬到桌子上清理余毛,刮洗至洁白干净,将猪用铁钩挂起来。接下来就是从尾部开始开堂、破肚。当用刀剖腹至猪的脖子部位时,会涌出一团血块, 我们称之为槽旺。这时会有人乘热将槽旺用手抓了吃,据说可以治痨病,或是由主人用盆接了作槽旺炒饭,也是舌尖上的一道美食。然后,一头滚圆的肥猪砍头去脚后,被劈成两半,“啪”地一声甩在摊开的木板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油亮亮地闪着诱人的鲜色。这些肉除用部部分鲜猪血加盐做血豆腐、装香肠外,就是把肉砍成一挂一挂的,一挂约5 公斤左右,留下部分作晚上宰猪饭,其余的肉用白酒、盐腌制腊肉。腌腊肉要掌握好用盐和肉的比例, 盐放多了腌出的腊肉太咸;盐少了,腌出的肉会变质,甚至发臭。用盐和白酒搓揉好的肉要放在缸里盖上盖子,两三天翻一翻,腌上一个星期左右,这时盐和白酒已浸透到肉里,便可将肉取出用热水刮洗干净后挂在阴凉处,吹一星期左右取下收藏。那个年头,宰一头猪做的腊肉除过年或请“春客”吃掉一些外,其它的要省着吃半年以上。

那些年无冰箱,新村气候又热,腊肉放到四、五个月就会变质,储存腊肉成了问题。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些办法,如在自己的院子里秘密挖个坑, 那时没有塑料袋,就将腊肉用油纸包裏着埋在坑里,这样,可用地下的湿气降温,每次吃肉时取出一小块。有的将腊肉切成小坨,用油纸包裹起来,分别放在土基木模中,放上稀泥制成土基块,晒干后垒起来保存。吃的时候,拿一块土基砸开,取岀腊肉,这些方法可以适当延长腊肉的存储时间。老腊肉可是新村坝子的一道美味菜,现在馆子的餐桌上有那一句顺口溜,叫做“老东川,老朋友,老腊肉、老花豆、老洋芋,老白干”。东川人在一起相聚,这些价廉味香的菜和酒,是东川人的美食情结。

大户人家,有时宰一头年猪还不够,要宰两三头。在国家对粮食、生猪实行统购统销的年代,要宰一头猪自己吃,必须卖一头猪给国家,所以一家人要养两头猪,才能宰杀其中一头过年猪自己吃。否则,只养一头猪,宰杀后,必须卖半边肉给国家,自己只能留一半过年。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人家就采取,一家只养一头猪的,两家人合起来,交稍微瘦小点的那头猪给国家,宰稍微肥大点的猪,然后养肥猪这家宰了肥猪后,按照交国家这头稍小又瘦的猪的一半的重量给养瘦猪这家,两家人都受益。

吃宰猪饭:在宰年猪的当晚,要请亲友街坊邻居前来,吃杀猪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庆祝一年的丰收。我的爷爷奶奶当年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年人,所以我们家请吃宰猪饭,少不了要请附近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来相聚吃宰猪饭。

做宰猪饭时,上午宰杀的鲜猪肉,通过厨师加工,做成皱了皮的墩子坨、酥大坨、蒜苗小炒肉、豆腐条煮白菜、排骨炖茨菇、凉肝凉肚拼盘、凉拌生猪血等十多道菜,称为“八大碗”。

宰猪饭既联络了街坊邻里的感情,也饱含了一种热情好客的淳朴情意, 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我原以为宰年猪、吃宰猪饭只是农村人的习俗,实际在城市的达官贵人家也实行。当年在省城昆明的龙云,为迷惑麻痹蒋介石布置的特务对其行动的监视,在过年前夕,龙家大院宰年猪,宴请宾客吃宰猪饭。乘热闹、特务放松警惕之机,他摆脱监视,逃到了香港。

过大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君”,二十七日“掸尘”,年三十天一亮,家家户户开始生炉子烧水杀鸡、洗菜等,准备年夜饭。爷爷开始贴门神和门对即春联。门上贴的画多为古代英雄人物,常见的有“秦叔宝、尉迟恭”、“岳飞、郑成功”等,用以驱邪保平安,所以称为“门神”。门对则以寄托美好的祝愿为内容,因我爷爷和当老师的父亲都是文化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我们家对联大都由我的爷爷书写。在那文化人不多的小镇上,我们家还算是被人称之为“书香门第”之家,春联、天地也就自己动手,也帮邻居写一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爷爷是一家之主,统筹安排过年事宜,在爷爷的安排下,堂屋中新贴有“天地国亲师位”前的供桌上摆上水果等供品,点上香烛。那时,我们家有两对过年才擦得铮亮铮亮的铜香炉和铜烛台,点上香烛,家里红光闪闪,香气袭人,年味浓浓。后来上面号召以后家家户户要通电灯,用电要用铜制造电线,这就要铜,于是强迫与自愿相结合,家家户户交铜器,凡是铜器一件不留。可惜家里的铜面盆、铜茶壸、铜煮饭锅及香炉、烛台通通被砸扁交公,只悄悄留下一个煮饭用的小铜锅,陪伴母亲到93 岁辞世。

堂屋的正面墙上贴着大红“天地”,“天地国亲师位”是民间的传统。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国家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先,祭师即祭圣人、万世师表的孔子。贴天地是为了让后代体会中华民族过年的传统习俗,懂得感恩天地、感恩国家、感恩祖先亲人及老师的恩德,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年,春节的时候,我也在家里贴上天地, 增加喜气。

年三十晚上,母亲就会把从河里捡来洁白的鹅卵石三个,放在炭火中烧红,再用火钳夹了放到盛着柏树叶和檀香的木瓢中,用壸装着醋(后改为烧沸的水)冲洒在瓢中,瞬间瓢里热气腾腾、青烟弥漫,柏树叶和檀香味的清香飘满屋子。母亲趁着热气和香味快速跑遍堂屋、卧室、厨房等屋内各个角落,口中小声念着“洁净洁净,好人相逢,恶人远离,一年清洁平安”等吉祥的祈祷语言,最后把已冷却的石头柏树叶倒在门外,称之为“打醋炭”。

祭祀开始,供桌摆放酒水,供果和煮熟的整鸡、整个猪头、八宝饭等主菜供品。丰盛的年夜饭菜摆在了供桌前,地上铺了绿色清香味的松叶,作为一家人团圆围坐地上的“松毛席”。

集义小镇上过大年,家家户户都要铺松毛,以装点过大年的节日气氛, 意示万古长青。腊月末这几天,住在大松山附近的村民便开始把松树上绿油油的松针叶(我们叫松毛),采摘下来背到小镇上卖,换些年货带回家,在小镇上会形成松毛一条街。以前松树多的时候,家家户户整个堂屋都要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形成一片“绿色地毯”。随着大松山松树砍伐,松树逐年减少,所以只能铺上直径一米二左右的圆型松树松毛席,一家人围着“松毛席”吃年夜饭。

年夜饭开始之前,要用碗将所有的菜每样盛上一点先让狗吃。听爷爷讲,在远古之时,人们没有大米吃,是狗叼着一粟谷穗渡三江、过四海,历尽艰辛,将谷穗叼来送给人类种植,才有了今天的大米。所以为感恩狗对人类的贡献,这过年的第一碗饭菜必先送给狗吃。我们家从不养狗,只能将饭菜放在门外给其它的狗吃。

“松毛席”上面摆满猪鸡鸭鱼肉十几个菜。吃年夜饭,由爷爷主持,先点上香烛,祭拜天地、祖宗,放鞭炮。在鞭炮声中,全家人跟着爷爷向天地行三拜九叩之祭祀礼。年夜饭开始,全家人举起酒杯互贺新春。按吃年夜饭的习俗,年夜饭必备这几道菜。首先吃第一道菜叫“常吃常有”,就是将大白菜、苦菜和蒜苗用小刀直着划成长条状,用肉汤炖煮为长白菜;第二道菜是“年年有余”,就是吃整条油煎的鱼;第三道菜是“团团圆圆”,吃的是糖醋肉圆子或豆腐圆子。这几道菜预示着新的一年常吃常有,年年有余, 家庭团结和谐、福寿安康。另外,年夜饭必有的腊肉、血豆腐、泡猪肝等几道菜必须上桌,这几道菜散发着浓浓的醇香味,这就是年味。年夜饭剩的长白菜等集中装在盆里捂着,一周以后就是香酸适味的酸杂菜,我们称之为杂熬。吃完年夜饭后,绿色的松毛上会留下些撒泼的汤水等,要再撒上一层松毛,让我们这些小孩在松毛上翻筋斗,夜深了,我们会经常在松毛上睡着了。在堂屋供桌旁会堆着一堆备用的松毛,那个年代没有冰箱, 所以过年用的菜蔬、饵块等就埋在松毛堆里保鲜,一直到元霄节过后,才将松毛清除掉。自敬神开始,供桌上的香火不能断,蜡烛不能灭,大人们围着红红的火盆开始守岁一个通霄,整夜堂屋内炭火通红,预示着生活红红火火。长辈们开始给我们发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也就是一人一角、两角的用红纸包着,最多的也就五角钱。除夕夜一般要放三次鞭炮,吃年夜饭、祭拜天地开始时放一次;夜里十二点左右“接天地”时放一次,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天刚亮时又放一次。这三次的鞭炮声在小镇响彻一片,震耳欲聋。

大年初一早上,小孩子们穿着一年只有这一天穿的新衣服出门,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相互比谁的衣服好看。再是用所得的几角压岁钱买鞭炮,放鞭炮。记得有一年,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买了一串鞭炮装在蓝色新衣服的口袋里,引线露在口袋外,不知是谁搞恶作剧,悄悄地将鞭炮引线点燃,鞭炮就噼哩啪啦炸了起来,可惜这个小朋友一年才有这一件的新衣服, 被炸了一个大窟窿。

初一还要耍龙,我们称之为耍龙灯。耍龙灯、舞狮子从深沟村出发,沿集义老街从东向西,一路上锣鼓喧天,龙腾狮跃。龙狮耍到哪家门口,主人就要送上红包。龙狮耍到我家门口时,耍龙的人就进入我家取走我爷爷早已准备好的放在供桌上的红包。

大年期间大家尽性玩耍。小伙子们会围在一起玩劈甘蔗游戏,劈甘蔗讲究稳、准、狠,把一棵一米多高的甘蔗用一把小尖刀,轻轻地把甘蔗树立起来,让甘蔗的根部在下,梢部在上,然后用刀子狠狠地从甘蔗的顶部,用力劈下去,把甘蔗劈成两半,即为成功。劈甘蔗的游戏有时是很难的,刚用小尖刀将甘蔗提起来,甘蔗就倒掉了;还有的时候,甘蔗提了倒立起来后, 刀子劈不到甘蔗上;还有的更危险的是,一刀劈下去,甘蔗碰倒了,小刀没有劈到甘蔗上,却刺着自己。老街子有一个姓谭的青年劈甘蔗时,一刀劈下去,甘蔗碰倒了,尖刀刺进了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

女孩子们就玩跳“海牌”,跳“海牌”就是用粉笔在地上画一块块相连的方格,一只脚不落地,另一只脚将小瓦片一格一格地单脚顺方格顺序,将瓦片踢进所有的十来个方格算胜。跳绳,则是用一条长两米左右的竹篦条, 两手握成弓状代替绳索跳。那些个年代文化娱乐虽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就地取材,玩得也很开心。

过年也有禁忌。一忌大年初一吵架,认为吵架会全年都不吉利;二忌大年初一扫地、倒垃圾,会折财;三忌初一串门子,串门子会踩破财门。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挂红灯笼,吃汤圆。预示着过大年结束,春耕大忙季节到来。公社化时期,从正月十六日开始,组织社员疏通从深沟箐开始通往老海田的所有沟渠,保证流水畅通无阻。

——《牯牛山下银坝子》连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