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已经有超过百位基金经理从公募离职,其中不乏崔莹、周应波、董承非等明星基金经理。实际上,离职公募人士大部分是转投私募。而在私募模式下,投研团队的重新搭建及基金业绩压力,也为转战私募的基金人带来考验。

“我一朋友从公募出来在私募做合伙人,公司在北京长安街沿线,房租一年400万,投研团队十几个人,不算合伙人固定成本大概约一年1000万,公司现在规模十几个亿,一年前约二十几个亿,也就是说这一年没赚到提成,管理费绝大多数也是给了渠道,十几个亿如果按照1%的话给渠道的费用是一千多万。粗算下来就是亏损的。”采访中,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士向《红周刊》表示。

“总体来讲,公募基金在投研资源方面比私募基金优势更大。我当时也想过,若离开公募,没有了丰富的投研资源,是否还能做好投资。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依赖于平台的投资能力,我整个投资框架的信息输入端是上市公司的公告、季报、年报等公开信息,我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处理,能够在公开信息中挖掘出有投资价值的认知,所以在投研方面因为有了前期这个准备,在奔私后并没有感到巨大的改变。”新华基金前名将、现香橙资本董事长何潇向《红周刊》坦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今年奔私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向《红周刊》表示:“公奔私后投资体系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其他变化有两方面:因为私募基金更注重绝对收益,短期会在投资体系中给予回撤控制更大的权重;同时,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更为广泛,投资手段也更加多样灵活,中期随着投资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深化提高,通过构建跨市场、跨品种、多空对冲的投资组合,实现更高的月度或者季度胜率。”

公募转身进私募注重绝对收益,行业竞争平仓线高悬,直接判定生死;在行业内部知名投资人看来,“公奔私”行列中,影响力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非兴证全球基金莫属,从公司出走的杨东、王晓明、杜昌勇、张惠萍、董承非等,在私募领域也颇具影响力……

7079字深度原创文章已发表于2022年第50期《证券市场红周刊》,原文《降薪加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公募扛旗者“更新换代”,公募派私募有望后来居上》,作者张桔,更多精彩内容可在“证券市场红周刊”公众号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