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

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46岁;

著名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

因心脏病去世,终年50岁;

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

猝死家中,年仅59岁……

太多人的“英年早逝”,为我们敲响警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原来猝死人群都长这样,颠覆你的想象

一般而言,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猝死并非完全不可预测,记住以下特点,有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征兆。

1、年龄:并非老人专利,中青年更要防

随着猝死逐渐年轻化,临床上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猝死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有心脏问题,熬夜、压力等都可能诱发猝死。猝死风险较高的中青年人往往爱吃高胆固醇、高热量食物,大量喝酒、吸烟,应酬多,工作压力大,还不重视体检。

2、性别:中青年当中,男性比女性多

青年男性往往工作压力大、应酬多,这可能也是诱发心梗的主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后,雌激素对女性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因此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需提高警惕。

3、职业:十大高危行业猝死频发

这十大职业是:广告狂人、医护人员、网店店主、IT工程师、媒体人士、人民警察、一线工人、莘莘学子、演艺明星、运动健将。

如果你是这十个职业中的一员,应当及时重视健康。心血管疾病大多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诱发。

同时,女性50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一定要把心脏检查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有心脏病史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且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因。同时,要有计划地给自己创造放松机会,如工作一段时间后休假旅游等。

此外,有心脏病史和相关家族史的人也应注意防范猝死。虽然猝死前期症状较为隐匿,但也有一些征兆,出现以下信号,尤其需要关注。

02

别忽视猝死前的细微信号

猝死患者发病前,身体会发出细微信号,比如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此外,也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等。

健康人的心脏跳动就像钟摆一样很有规律,一般维持在每分钟60~100次左右。

  • 当心脏疾病导致心跳太慢或太快,并出现失眠、晕厥等严重供血不足和气短等心脏缺氧症状时,也可能是猝死前兆。
  • 如果此时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从事过强的体力及脑力活动,都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从而引起猝死。
  • 如果感觉身体异常,尤其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要及时排除心脏问题,预防猝死。

平时应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潜在的慢性病进行定期检查,做到对身体状况心中有数。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往往更关注身体变化,出现异常会考虑是疾病引起的,到医院就诊。有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复查时也有机会发现疾病征兆,及时处理。

但青年人多认为自己的身体好,有点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表现,也常被忽视。这也是近年来中青年人猝死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猝死虽然可怕,但是可以预防!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逐年增高,心源性猝死也呈上升趋势,并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猝死给每个家庭带来的无疑是晴天霹雳,其无明显征兆的特点使很多人防不胜防。

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

▲保证睡眠,过度熬夜有时会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急性血栓形成;

▲平衡饮食,暴饮暴食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血液会向胃肠道集中,可以造成心脑的相对供血不足;

▲降低胆固醇、防止肥胖;

▲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但是过度的剧烈运动可能发生运动性的猝死,对心脏是不利的;

▲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器官老化。

2、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要愉快乐观。紧张、焦虑、生气可以诱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容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3、早晨“慢半拍”

清晨刚刚起床的时候,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最为活跃的时刻,最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因此,早晨活动不要过于激烈,起床的时候,从平卧到坐起,再到站立,都应该“慢半拍”。

4、养成及时就医的习惯

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去就医,最好做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再制定治疗方案,如此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5、定期体检

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以发现潜在危险。如果发生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忌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猝死。

6、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猝死基因检测,心源性猝死精准预防。相关研究显示,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不仅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而且与遗传因素(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密切相关。

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病和主动脉瘤及夹层大部分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多以心源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因此这些可以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基因被称为“猝死基因”。

很多猝死事件的发生与猝死基因有关,常规的体检有时检测不出,尤其是运动过程中的猝死,隐蔽性强,发病急骤。而进行猝死基因检测,可早期确诊疾病,提前预知猝死风险,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