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2期

教育部公布,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调研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显示,受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仅一半毕业生选择找工作,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今年6月8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来到宜宾学院,向教师、学生、招聘会上的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招工的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情况。他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习近平对同学们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勉励同学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于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四处张望的“社会萌新”而言,也许如今无论面向哪一个方向,都有不确定性,但这一步总归要迈出来。走着走着,方向就会清晰起来。为此,《中国青年》杂志推出《2022毕业季:挑战不确定》专题。

策划/《中国青年》编辑部、网络编辑部

统筹/本刊记者 彭姝疑

“2022毕业季:挑战不确定”系列报道①

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先毕业,再就业

@整理/本刊记者 朱玉芳

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旅行,没有学士服和毕业照,没有好好地与师长同学告别,疫情下的大学生是有一些遗憾的,有人说,还没毕业就感觉曲终人散了。大家常说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时间并不会因此停止,无论是封在校园,还是在家里上网课,毕业生依旧要面对论文答辩、找工作的压力,毕业的时钟一直在响。短暂感伤过后,无论是继续学业,还是求职,1076万应届毕业生将要各自寻找人生的下一扇门。

没有错过人生的每一天

@Jane:2019年开始读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2022年要毕业了,因为疫情反复封校。上学期同时准备毕业论文和公务员考试,结果国考和省考都没过。研究生三年,最后的三个月眼看着上海疫情越来越严重,报名了好几个考试,因为不能出校也受到影响。临近毕业,还没确定工作,害怕心慌到失眠,好在认真写了毕业论文,后期答辩还算顺利,现在劝自己先好好毕业,工作总会有的。
@Ami:疫情严重时期,核酸检测变成了自检和外检一天两次 ,虽然当时也有吐槽和担忧,但后来发现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强大的,看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井然有序地安排全校师生核酸检测,保障餐饮,觉得好好配合的话也许事情能稍微顺利一些。
不能到教室上课,就在宿舍里尽量找到自己舒适的角落坚持学习,顶楼成了新的锻炼场地,每天按时吃饭,保持生活的秩序感。危机感上来的时候就抓紧时间投简历、写论文。学习、运动,认真做下来发现,给了自己正向的反馈。
能力很小,时间有限,充实自己足矣。生活永远没有停摆,我也在经历春天,有花也有雨,有阳光也有阴霾,有人说又错过了上海的春天,但是我没有错过人生的每一天。

一边告别过去,一边迎接未来

@小婷:今年寒假本来预计正月初十返校,由于疫情严重,加上学校禁止提前返校,故退票,等候通知。算是13年以来最长的寒假。
在家建立自己在学校的作息并不容易,为了能一个人安静地思考,我躲到我家的蔬菜大棚中修改论文。2月末博士预答辩,算是顺利结束了。
投稿的论文被拒后,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也和同学在讨论,在高校入门门槛如此高的情况下,相比于去企业,留高校的优势是什么?我很清楚地知道高校和企业的优劣所在,也在网上看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如果此刻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高校,一个企业,我会果断选择高校。我喜欢高校的环境,每次进入校园,内心感觉很安全,道路两旁有高大的香樟或梧桐,阳光从缝隙中洒落,让我感觉到青春与活力。在高校所做的研究方向要有创新点,我想会一直充满挑战。
目前看来暂时不能找到相对较好的高校教职了。在毕业、工作本就不确定的情况下,相比以往,内心没有了太多烦躁,更加沉着,事一项项做,最终结果交给时间。
@柏杨:还记得去年,我成为本硕博毕业典礼上的工作人员,还未毕业,就整整感受了六场毕业典礼的氛围。我被这种氛围感染,想象着自己毕业时在台上等待着被“拨穗”的情景。走进毕业典礼场地的一瞬间,找工作的压力、写论文时候的焦躁都可以抛在一边,只享受这个仪式。
在这之后,我开启了自己毕业的前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我还没有想明白未来的路怎么走的时候,通向社会生活的大门就已经缓缓开启了。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都是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度过的,学院的流程很多,开题、中期答辩、预答辩、最终答辩,在最终答辩之前的每一个流程,论文都要经过层层打磨。当论文答辩老师说出“通过”两个字的时候,我瞬间感觉向下坠着的石头消失了。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终于能够顺利毕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觉得轻松的呢?连找工作的事情也被暂时抛在脑后。
2020年9月入学时的我踌躇满志,努力让自己去名校读研,以为这样能够提升对自己的认可,但是后来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比比皆是,看到了自己和他人更大的差距,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反而很消沉。尽管在学校不是大有作为,现实戳破了我一个又一个的幻想,但这两年也并非虚度。临近毕业,看学校的花草树木都觉得异常可爱,仿佛以后再也没有如此娇艳的花朵,如此清净的环境,恨不得将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收进眼中。可是人总是要向前走,可能真正的美好都在未来,我们还是一边告别过去,一边迎接未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拾好心情,投简历找工作

@心碎春招选手:考研的时候脑子一热选了个“卷王”专业,当时舍友说,你如果考本校本专业一定能上,但我非不知好歹,再加上对现专业实在不感兴趣且热情磨灭,一时激动报考了某热门城市“211”的新传专业。考研期间身心都有一点问题,非常“摆烂”,不出意料笔试连复试线都没过。
考研失败后开始找工作,目前只有一个录取岗位,是家乡省会的商场运营管理岗位,但是工资极低,每个月扣除房租和各项生活必需支出后可能还要靠家里接济。家里人一直希望我考编,并给予所有的支持,没有限制时间,但是我现在的状态很难考上,而且也不太喜欢。
我的舍友们都要去读研了,其中有一个去“985”高校,一个保送本专业排名第一的院校。我真的很羡慕,不是羡慕她们有书读,有这么好的院校能去,在我看来这都是她们应得的,她们确实聪明又努力;我是羡慕她们已经知道未来该怎么走了,但我还在原地徘徊,稍稍的变动都让我觉得不适应又艰难,就像被黏在原地,需要把强力胶水与皮肤分离开。
@button:2020届大四时准备考研,确实没好好学习,所以没考上。这个时候我爸想让我回家考公务员,想着日渐年迈的父母,我放弃了找工作,回去报了省考。
第一次省考没进面试,就索性好好备战国考。结果国考笔试超分数线10分,面试却没过。当时打击太大了,心态有点崩,一度绝望到独自偷偷去精神科看医生。后来赶紧又报了省考,想给自己找个目标,这次进了面试,但第一名笔试高我10分,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考公变成了一条只能前进的单向小路。我爸说,最后一年应届身份,再考考吧。我对自己说,再考考吧。然后开始再次准备国考,又是一番煎熬和焦虑,梦里都在逼问自己没考上怎么办。本来三月就能面试,因为疫情延期了,面试的小伙伴都在吐槽不给个痛快,而我松了一口气。就像我已经知道前面就是悬崖,但是我不想那么早掉下去,视而不见就不会掉下去一样。
5月底面试,6月接到了电话,遗憾地通知我没有进入体检环节。梦终于醒了,周围朋友都是一次上岸,有人研究生都要毕业了,有人工作都换两个城市了,甚至有人基层两年服务期都到期了,只有我毕业两年了依旧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家里蹲”。
说出来好受些了,也该收拾收拾心情投简历找工作了。

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编辑: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