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句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家长对他们的教育难免会有偏差。

所以,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聪明的家长,都会遵循这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下了“统治者”的架子

在许多家长看来,家长在孩子面前就是“权威”,家长说什么,就一定要听,毕竟,他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一定要听从。

所以,许多家长都已经习惯了以大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大人的思维来给孩子讲解,教孩子该怎么做,不断地对孩子发号施令,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总之,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处于“统治者”地位,只会对子女颐指气使,忽视孩子的情感与思想,导致了许多教育上的问题。

例如,在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0%孩子的叛逆源于和父母的沟通。

我曾读过一篇《亲子沟通调查问卷》,它收集了将2000个家庭的主要交流方式,它可以分成五个方面:交友,学习,外表,日常生活,隐私。

调查结果发现:

75%的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学业问题,而45%的孩子想和家长诉说交友问题。

可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引发了很多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尊重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

家长要尊敬孩子,就必须要放下“统治者的姿态,与孩子平等沟通,才能真正地深入孩子内心,给予他们鼓励与帮助。

教育专家程桂英老师曾经说:“要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建议家长要做到“四多”,“四少”:

多提问,少说话:当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放下身段,询问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多听少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获得他们的信任,了解他们的内心。

多笑少生气:家长们要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多微笑,让家里洋溢着温馨的氛围,让孩子有安全感,少生气。

多观察,少管教: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些都是孩子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体现,然后,对症下药,管教得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要有相同的教育观念

在一个家庭里,由于父母的文化、生活环境的差异,在许多问题上常常会有分歧,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

家长对待子女的方式与态度的差异,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潜在的危机。

当孩子有问题时,父亲要管教,而母亲则会责怪父亲对孩子太过严厉,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糟糕。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常常会感觉到,这个家他只怕一个人。严管的那个人在家里的时候,他就会变得乖巧,严管的那个人不在的时候,他就会变得任性、无法无天。

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慢慢地明辨是非,如果家长和孩子的看法不同,那么,孩子就会分不清对错,无所适从。

在日常的教育中,妈妈的责任就是要时时刻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而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则是对其进行正面的评价与肯定,并给予更多的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们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但是要记住一件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态度要有一个共识,要始终保持一致。

家长们的立场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可以私下里进行交流。

例如,如果爸爸不让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妈妈应该和爸爸一样,对他说:“你要听爸爸的,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站在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立场上,调和双方的分歧,坚持谁对就听谁的。比如,如果妈妈特别关注孩子的时间意识,当孩子提出要继续观看动画的时候,家长就不能答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教育子女首先要培养自己,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每个家长都能将自己的子女培养得更好、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