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有什么好!太痛苦了,我不想学了。”秋季马上要上四年的毛毛突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那毛毛,你觉得上学的时候,是有哪些事情让你不开心的?”

“从小到大,我妈总拿我跟隔壁家的乐乐比,出生比他晚一个小时,个子不如他高,性格没有他好,成绩也不如他,”

你看实际上,学习并不痛苦。
让学习变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三岁的时候,总是追着你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活脱脱的一个好奇宝宝,脑子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每个孩子天性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可是学习新知识带来的乐趣,逐渐被繁重的功课所挤压。
原本内心那股“我想知道”、“我感兴趣”的自发动力,开始被父母或学校以各种考试成绩、英语等级、奥数竞赛名次所替代。
当外部评价被当为什么学习的参考坐标,“为自己而学”变成了“为成绩而学”,内心的期待也随之降低。
时常跟孩子讲条件的父母,就像故事中的老人,而承诺给孩子的“金钱奖励”就像我们应允给孩子的精神or物质奖惩。
被外部奖励所操纵的孩子,很难有内在驱动力。
一旦奖励消失,动力也就消失了。
还记得孩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随机抽调一批学生,去单独解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

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
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大学生做对一道题,给1美元奖励,另一组大学生仍然像原来那样做题,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
研究者让大家先自由休息,再观察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

作业写得快,奖励一块巧克力;考试进步10分,奖励100块;奥数比赛得奖了,奖励一次旅游……
生活中,很多家长在以这样的方式来赞赏孩子。
不可否认,物质奖励带来的激励,会让孩子短期内改变,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时间一长,奖励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就像一顿期盼已久的大餐,心心念念了许久,终于吃上了。
第一次吃,大快朵颐,欢喜万分。如果天天吃,就会生腻,久而久之,会嫌弃。
家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用心良苦,非但没有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反而消减掉了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