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嘎·皮央遗址地处札达县城以北约 30 公里处的一条东西向沟谷中,在长约 3 公里的沟谷中分处东西两端,皮央在西,地势略低;东嘎在东,地势略高, 海拔高度 4030—4120 米,高出札达县城约 300 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沟谷里地势平缓,视野开阔,东嘎河自东向西流过东嘎村和遗址,在皮央村附近与自北向南的小河——皮央河交汇,然后向南15 公里流入象泉河。

层层叠叠的皮央遗址

意大利藏学家罗伯特·维塔利根据藏文文献分析,12 世纪中期,古格王室曾经为了王位继承权发生冲突,“高贵完整的王国被分裂成为两个相互敌视的国家”,东嘎·皮央成为与古格都城札布让分庭抗礼的政治中心,这种局面似乎持续到了 14 世纪晚期。15 世纪,出身古格王国的格鲁派高僧阿旺扎巴驻锡东嘎寺,受古格王委托主持过大规模的宗教仪式,直至古格王国晚期这里都是王国的宗教中心之一。

皮央,当地人又称之为“其旺”“皮旺”,据传因村东有名为“皮央格林塘寺”的古寺而来;东嘎在藏语中意为“白色海螺”。

由于这两座遗址相距很近, 遗址年代、形制又基本相同,因而合并在一起命名为“东嘎·皮央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影中的皮央遗址

01

皮央遗址

皮央遗址

皮央遗址的建筑遗迹分布在皮央村西侧的山坡和东侧的台地上,有佛殿、佛塔、僧舍、窑洞等遗迹,仅窑洞就有865 孔,总数甚至超过了古格故城遗址。

俯瞰皮央遗址

皮央遗址中保存有壁画的供佛窟共计5 座,其中编号为Ⅰ区 79 号窟、90 号窟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 12 世纪。

虽然原有塑像尽毁,但壁画尚保存不少,壁画的题材主要是菩萨、护法小像和千佛小像,菩萨像细腰丰乳,体态修长,展现出 12 世纪前后西藏西部造像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央遗址

更能够说明壁画年代的是 79 号窟的供养人壁画,这些身穿三角形大翻领袍服,头戴卷檐帽的供养人与托林寺 55 号塔的供养人形象极为相似。

其他 3 座供佛窟壁画虽然年代晚至 15 世纪,壁画绘制技法也属上乘。

皮央遗址壁画

皮央遗址只残存两座佛塔,其中之一较为特殊,塔身是圆柱状,周围浮雕 12 根柱子和 4 个身着翻领袍服,头戴扁平帽子的力士,从力士的衣着来看,具有 12 世纪前后的服饰特征,整个阿里地区的佛塔上仅见此一例。

皮央遗址壁画

02

东嘎遗址

东嘎遗址

东嘎遗址分别散布在东嘎村的北、东、南三面的土山陡坡、峭壁和山顶上,残存有171 孔窑洞、40 座佛塔、 10 座佛殿遗址和 4 处房屋遗址

遗址中最为学术界瞩目的是 3 座供佛窟,编号为东嘎Ⅰ区 1、2、3 号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嘎遗址

这 3 座供佛窟在东嘎村西北的峭壁上一字排开,1号窟居中,是一座方形大窟,边长 6.65 米,高 5.46 米。

窟内四壁和顶部绘满壁画,北壁和西壁各以两幅曼荼罗占据壁面主要位置,东壁则是一幅巨型曼荼罗,南壁中间是窟门,两侧分别是 4 个小型的曼荼罗。

曼荼罗下方绘制分幅长卷的佛传故事,环绕南壁、西壁、北壁。南壁佛传故事壁画之下还有一幅僧俗听法图、 一幅供养礼佛图。

东嘎遗址1号窟后壁——曼荼罗

窟顶的结构做成“斗四套斗” 形式的曼荼罗,装饰华丽,从中心向外绘有莲花、佛塔、 龙、伞盖、狮子、白象、力士、伎乐等。这些图形巧妙地布置在曼荼罗的每一重里,极富装饰意味。

东嘎遗址2号窟后壁

2 号窟更加高大宽敞,方形的窟内边长 7.3 米,高5.5 米。

窟顶是 5 层逐级向上收起的圆形曼荼罗,最高处是八瓣莲花,莲心是四面六臂的文殊菩萨,8 尊菩萨分别绘在 8 个莲瓣中;下方的 4 层分别绘有 152 尊菩萨诸神。

3 号窟最小,窟顶拱起,仍然是占满整个窟顶的曼荼罗。

东嘎遗址3号窟壁画

东嘎·皮央遗址及其附近,除了古格王国时期的遗存,还发现 3 处古代墓地、1 处古代民居遗址、2 处岩画。

墓葬有石堆墓、土圹墓、土洞墓等形制,发掘出土有陶罐、陶钵、青铜短剑、石箭头等遗物,碳十四年代测定表明,这些墓葬距今已有 2100 年至 2700 年历史。

民居遗址发掘出石头垒砌的房屋基址和灶,出土有石磨盘和一些陶片,测年也在距今 2000 年前后。

阳光下的皮央遗址

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古格王国时期遗址往往与更加古老的遗址或墓地共存一地,从古至今,人们对宜居之地的选择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更多精彩·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链接

古格隐秘 | 消失的王国,永恒的艺术

文字:摘编自张建林《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图片:张建林 藏地不归人 张静 蓝七星 静泉 雁海 康凯 杨林 久幺

编辑:李岑

责编:陈利

终审:索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