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发生矛盾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小到和朋友之间的吵架,大到与素不相识的人大打出手,各种案例都能在网络上查找到。人们仿佛都喜欢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然而依靠暴力,不仅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还违反了法律。

曾几何时,人们都认为,暴力犯罪那都是没读过书的“大老粗”才会做的事情,高学历的人要是犯罪那都是做的动脑子的事情,怎么可能动起手呢?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着高学历的人应当是不会暴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阳大四学生被室友刺死,凶手获死刑,高等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去年9月,沈阳理工大学一大四学生被同学刺死在宿舍楼下,死者郝某某与凶手王某系同一寝室。事情的起因是凶手同另一室友张某发生口角,随后张某与郝某某同室友共4人,一起找到辅导员,要求给王某换寝室。随后王某的母亲电话通知王某,这一行为使王某认为受到了室友的霸凌,因此对室友怀恨在心,计划将他们杀掉。

近日,郝某某的父亲郝先生收到了法院的判决书。法院判定杀害其儿子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人民币42613.5元。

虽然判决书已经送到亲人手上,但是离开的生命再也不会回来。据了解,郝某某还是家里的独生子,王某行凶时甚至疯狂地刺了郝某某一百多刀。到底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一个大学生下如此狠手?王某究竟有着多么偏激的人格才会因为口角而对一起生活的同学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行径?

人们印象中的大学生都是温文尔雅、拼搏进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虽然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刻板印象,但是正因为大学生经受了高等教育,才会给人留着这种印象,这是一种自身的气质。谁能想到,已经读了三年大学,还有一年就要毕业的学生骨子里却藏着如此黑暗的一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还培育学生们的品德。王某做出这种暴力虽是他自己的行径,但是与学校教育真的一丝关系都没有吗?

学校教育难道不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吗?不应该让学生明白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的道理吗?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学校有一部分过错,凶手的性格与家庭教育有关

笔者认为,在这件事的发生上学校是有一定过错的。有人也许会问,这件事情与学校有什么关系,捅人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学校想要干预也干预不了啊。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先抛去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不谈,就是在室友去找辅导员申请给王某换寝室的时候,辅导员为什么不干预。

有的人会说了,你怎么知道辅导员没有干预呢,辅导员要是不干预的话家长怎么会知道,家长怎么又会给王某打电话呢?笔者认为这便是学校干预了,但没有完全干预的结果。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学校的处理完全可以在处理过后再通知家长。比如说先给王某调寝室,或者先让王某回家一段时间。

因为有矛盾的是一个寝室的人,我们都知道,如果事情没有闹很大的话,大学生通常是不会去找导员介入他们的生活的。既然他们去找辅导员了,这就说明他们的关系已经相当严峻了。因此,学校还是有一部分过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说,王某如此残暴的行径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性格也应该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我们无从知道王某的母亲给他打的电话里都说了些什么,但是可以知道,正是这一通电话,让王某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霸凌。也许是早些年的教育,让王某养成了如此过激的性格,最后导致了惨案的发生。

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还要修身养性

进入大学以后,除了专业课程,还有很多公共基础课,尤为重要的便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有公民意识,要清楚自己身上承担的法律责任,绝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做出过激的事情。

大学是象牙塔,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学习的同时,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修身养性。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便不仅仅是谁家的孩子,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明辨是非对错,应该懂得正确的处世方式。

今日话题:对于大学生刺死室友,被判死刑的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