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整理分享,以及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好的哲学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正因为它研究的问题比较基础,拥有相同困惑的人一定也有不少。正好我平时对这方面有兴趣,搜集了不少哲学理论的资料,在这里一起贴出来,给有需要的人参考,也许某位哲学家思考过的问题正是你现在在想的呢?
另外,我也想说几句,哲学家不是傻瓜,相反能做哲学家的一般还是相对比较聪明的人。所有的哲学理论必然在一定层面上能够自圆其说。某些人把唯心主义片面理解为,意识决定物质=心想事成,这种被当靶子打的哲学理论,我查了这么多资料,似乎还真没见到过。
而且哲学总体上也是不断进步的,前人提出的哲学理论,后人也会通过思辨,不断继承、批判、发扬,逐步修复里面存在的漏洞。如果你全部看完的话,应该可以看到哲学的发展脉络。
1、这里仅探讨世界观的哲学,像道家休养生息、儒家兼济天下、王阳明知行合一这种行为哲学,理论上也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暂时不在本帖的讨论范围之内。
2、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列出哲学家的观点,尽量让大家能够了解到哲学逐步发展的脉络
3、对于每种哲学观点,我将按内容、驳论、感想三个部分来讲解;
内容讲述这个哲学的主要论点,驳论讲述对这个哲学做过的批判,感想讲述个人理解,
4、专有名词我将用【】括号注明;
专有名词在讨论是是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字面意思。比如常见误解——把【封建社会】简单的理解成分封建国,【犬儒主义】理解为儒家思想,这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对于专有名词,我会用【】括号括起来,方便大家理解其中的特殊概念。
5、这里搜集的内容是按个人理解总结整理,本人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对某些哲学理论的认知可能有误,有兴趣的还是推荐去看哲学家的原著。也欢迎各位坛友批评指教。
以下是整理的哲学理论:
一、泰勒斯哲学——公元前6世纪
【古典唯物主义】
内容:
1、水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理由大致是
1)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冷热干湿”四特质可能就来源于此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 词源material是材料、质料的意思,在哲学上表示直观感知到的东西,所以【唯物主义】的【物】跟一般我们理解的物质是不同的
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水,属于预设真理。
驳论-1.2:
【古典唯物主义】将世界本源归于某种自然物,只能认为人能外在直观感知到的东西作为事物的普遍本质。那么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就被归结为自然物质的自我运动。既然人的肉体的感性存在只是自然物质决定的,那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也是靠不住的。这里面存在自我矛盾。
感想:常见的古典朴素唯物论
二、毕达哥拉斯哲学——公元前5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万物皆数”
1)“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
2)这个观点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一切,不仅万物都包含数,而且万物就是数
2、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的概念神圣化
1)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崇拜整数,整数被看作是人和物的各种性质的起因,整数不仅从量的方面而且在质方面支配着宇宙万物。
2)他们对数的这种认识和推崇,促使他们热衷于研究和揭示整数的各种复杂性质,以期来左右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3)后来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数√2 ,于是就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谋杀了
#【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世界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即人的感官体验接触到的世界,一个是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
#【唯心主义】idealism——词源idea,是理念、概念的意思。所以【唯心主义】的【心】指的其实是形而上的概念,按柏拉图的说法指的是直观感知之上的真理和本质,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个人意识那个心。
#【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在于【心】和【物】谁是第一性,是否存在一个超感性世界决定了感性世界。换成现代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用词,就是——
1)假如认为是“自然法则”是本质,存在一个“自然法则”决定了宇宙的运行和起源,这种就是【唯心主义】者
2)假如认为是宇宙自身就是本质,“自然法则”是依赖物质存在的,这种就是【唯物主义】者
驳论-2.1:
【形而上学】的【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仍是虚的,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如何产生【形而下】的感性世界。无法给出论证。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万物都源于数
感想:古典唯物主义和古典唯心主义其实都有【独断论】的谬误,他们都会用理性思考得出一套结论,独断地把它当作世界的真理。
三、巴门尼德哲学——公元前5世纪
【唯心主义】
内容:
1、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
1)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2、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存在如何产生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
感想:巴门尼德是比较“唯心”的【唯心主义】,一般的【唯心主义】虽然认为【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是本质,但是并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假的。
巴门尼德有一个先进点是把思想也纳入哲学理论中,其它古典哲学很多只是以外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四、赫拉克利特哲学——公元前5世纪
【古典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
内容:
1、万物的本原是火,宇宙是永恒的活火
1)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2、【朴素辩证法】——万物皆动
1)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注:
#【辩证法】: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当然,【唯心辩证法】要到19世纪才由黑格尔提出来,这里只能算前身,【唯物辩证法】到马克思才发展出来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火,属于预设真理。
感想:古典朴素唯物论。万物皆动蕴含“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内容,被恩格斯赞扬。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五、德谟克利特哲学——公元前4世纪
【古典唯物主义】
内容:
1、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原子和虚空,属于预设真理。
感想:古典朴素唯物论。原子论比较贴合近代科学理论。
六、柏拉图哲学——公元前4世纪
标签:【唯心主义】【古典形而上学】【二元论】【理念论】
内容:
1、【理念论】:人的感官体验接触到的事物只是世界的表象,表象之上有一种更高的本质上的东西,即【理念】
1)比如,世界上有无数张桌子,无数桌子千差万别,但是我们都知道它是桌子,因为它符合桌子的【理念】,没有【理念】时事物便不存在。
2)可感知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
3)感性世界是表象的、易变的、非现实的;实在性、普遍性、真理性和本质性都归属于【理念】
注:
【理念论】:物质表象之上有一种更高的本质上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驳论-6.1:
柏拉图讲世界的本质是【理念】,那我还可以说世界的本质是理性、善恶、道德、上帝。。。所以一堆【观念论】者自己就会吵起来,因为他们都有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这就陷入【独断论】预设真理的逻辑谬误中去了。
进一步就推论到用理性、善恶、道德、上帝之类的东西来解释现实的运动。那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唯心主义了。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理念仍然是虚的。既然【理念】是事物的本质,如何解释桌子的【理念】怎么变成现实中的一张桌子呢?【理念论】否定了感性世界之后,又给不出对【理念】的证明。
感想:柏拉图是两千年【形而上学】理论的奠基人。这个理论真的挺聪明的。【理念】不做特别具体的指代,或者说【理念】就等于“事物的本质”这个概念,后续哲学发展都可以套用这个框架。蘑菇的“根源”,网文的“XX大道”等等,都是假定在物质世界之外有某种更本质的东西决定其的运行,可以说都没有脱离“形而上学”框架。
另外,这种【形而上学】框架鼓励学者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也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理念】换成“自然规律”,其实还是现代很多人的世界观。
七、亚里士多德哲学
【古典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典形而上学】
内容:
1、我的哲学是“研究真实宇宙原因的科学”,所有的科学(推理)要不是实际性的,就是可想像的、理论性的。”
2、物质的因主要有四种,
1)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2)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3)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4)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3、万物的基础及其内在的本质是形式因,质料因只是他们的第二个基础和本质
4、知识起源于感觉
5、“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世界由五大元素构成
1)土:又冷又干燥,对应现代固体概念。
2)水:又冷又潮湿,对应现代液体概念。
3)火:又热又干燥,对应现代热量概念。
4)空气:又热又潮湿,对应现代气体概念。
5)以太:构成天球和天体(恒星和行星)的神圣物质
驳论-7.1:
形式先于质料没有充分证明
驳论-7.2:
世界由五大元素没有充分证明
感想: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在唯心论及唯物论之间摇摆。他宣传“研究真实宇宙原因”,近似【唯物主义】,又认为形式先于物质,接近【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主张以物理科学方式观察自然世界的研究,因此,并不先验的提出预设真理,而是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得到结论。但是,这些结论往往也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也正因为这样,随着后世科学研究的发展,他的很多理论就自然地被证伪了。比如著名的“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快”。
八、霍尔巴赫哲学——17世纪
【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内容:
1、“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
1)感性经验是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实反应,是完全可靠的
2、人不过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通过人的感官感受性而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主张感官直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思维的作用不过是对感官直觉的排列组合
2)一切认识都由感觉派生,提出经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注:
【经验论】:【认识论】的一种,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与理性作为知识来源的【理性论】相对
驳论-8.1:
马克思主义对所有一般【机械唯物主义】的驳论。
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片面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彻底性。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成被动的机械性的自然存在,而把历史的进步理解成少数天才或开门君主的结果。”
感想:【近代唯物主义】理论已经不再接受【古典唯物主义】中用理性直接提出一套世界理论的做法,而是主张感性经验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排除了【独断论】谬误。
另外,【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人的意识也是感性经验决定的,到这里才把人的意识假如到理论体系中去。
【经验论】后面会被【怀疑主义】暴击
九、霍布斯哲学——17世纪
【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内容:
1、任何知识都只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感觉经验的产生,纯粹是外在事物刺激的结果
1)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一头牛,这是因为光线打在牛身上,反射进我们眼中的结果
2、人能获得知识,是因为人有一种能力将零散的记忆拼接起来,即【观念联想能力】
1)比如,现象A跟现象B总是发生在一起,我们就感觉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比如太阳升起之后,地面的温度会升高,我们就会认为这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同驳论-8.1:
马克思主义对所有一般【机械唯物主义】的驳论。
感想:进一步阐述了如何由经验得到知识,提出了人通过【观念联想能力】从经验中获得因果律的认知。
十、洛克——17世纪
【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内容:
1、“人心如同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起于经验,否定先验知识
2、物体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1)第一性质一般指比较客观,固定的性质,比如,广延,数目之类的性质。
2)第二性质一般和主体的感觉关系比较大,比如,颜色,声音,味道等。
3)洛克认为第二性质主要和具体的人有关,他认为第二性质不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而是物体运用于我们的感官时产生的观念。所以洛克认为第二性质和实体不相似
驳论-10.1:
既然第一性质是不依附人的感觉而存在的,那你怎么知道对第一性质的判断是符合事物本身呢?
同驳论-8.1:
马克思主义对所有一般【机械唯物主义】的驳论。
感想:第一性质类似物的【理念】,这里洛克其实进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
十一、笛卡尔——17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怀疑主义】【理性主义】
1、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我们并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1)“人无法完全区分睡梦的经验与清醒的经验”
2、所有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只有我思不可怀疑,因为怀疑本身也是我思
1)“我怎么知道我睡着之后世界还存在?”——“我思故我在”
2)先有人再有世界。自我意识是可以确证的,外部世界是找不到实在性的
3、、主张可以通过演绎推理从“天赋观念”先天地得到科学知识
1)人天生的拥有演绎推理的能力,可以单纯的靠推理得到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
2)上帝赋予了我们演绎推理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相信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注:
【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一种,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认为理性高於感官感知,也称作唯理论。与经验作为知识来源的【经验论】相对。
驳论-11.1:
请笛卡尔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刚出生的头几天、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是否还记得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
感想:【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哲学,一大特点是从【世界论】到【认识论】转变。【古典唯物主义】认为水、火等是万物起源,【古典唯心主义】柏拉图用【理念】来解释世界本质。
【近代唯物主义】抛弃预设真理,从直观的感官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则从“唯一不可怀疑”的自我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本质上是越来越严谨了。
进入近代的哲学理论,互相攻击驳斥的现象就频繁多了,【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和【经验论】就一直在互相PK
十二、爱尔维修——18世纪
【机械唯物主义】【快乐论】
内容:
1、【快乐论】:人类不过有五种感官,其唯一的动机就是求乐、避苦:所有人类的行为(包括自我牺牲)都可以自此解释。
同驳论-8.1:
马克思主义对所有一般【机械唯物主义】的驳论。
感想:解构人的主体,把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原成生物学
十三、拉美特利——18世纪
【机械唯物主义】
内容:
1、人也是机器。主张将人还原为纯粹的自然事物
同驳论-8.1:
马克思主义对所有一般【机械唯物主义】的驳论。
感想:解构人的主体,把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原成物理学
十四、休谟——18世纪
【怀疑主义】
内容:
1、对因果问题的怀疑
“每天太阳升起,地面就会升温,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因为地下有人在烧火?”
1)我们习惯于两个现象重复出现,但是不代表它们之间就一定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观规律
2、对归纳问题的怀疑
“你出生以来没一天都看到太阳升起,你就敢断定明天太阳也会照常升起吗?”
1)我们习惯于一个现象重复出现,但是不代表这个现象下一次也会继续出现
驳论-14.1:
怀疑主义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
驳论-14.2:
即使无法确定本质,至少我们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确定的认识论
感想:休谟这里代表了近代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自我瓦解,表明感官经验原则是支撑不起一套哲学理论的
1)感官经验产生错觉是相当常见的事;
2)感觉经验是否正确,依然是一个有待证明的感觉经验。作为前提的经验需要证明,前提的前提还要证明,于是陷入无限倒退的陷阱中。
十五、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18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理性主义】
内容:
1、【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1)所有的我们的观念(概念都是由非常小数目的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它们形成了人类思维的字母
2)复杂的观念来自这些简单的观念,通过模拟算术运算的统一的和对称的组合
2、遵循严格的几何学形式,通过定义、公理、定理、绎理等推理环节,从形而上学的抽象范畴中直接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
3、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前者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统称形而上学,后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预设通过推理可以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
感想: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而已说是【理性主义】的集大成。
该理论认为只要我们的理性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启蒙),我们就有可能像上帝一样,完全撇开经验从天赋的观念和原则中推演出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事实上,莱布尼茨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性能力!)
这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另外,这个体系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理智哲学”。它提出了实践哲学的概念,把数学的规范化逻辑引入了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开启了哲学对神学、理性对信仰的一般性批判,在历史上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因为理论本身的实用性,即使理论哲学方面有漏洞,也不影响基于实用的目的来坚持使用这一哲学理论。
十六、康德哲学——18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先验唯心论】
内容:
1、纯粹理性批判,提出【先验唯心论】
1)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物自体】不可知)
2)作为理性的主体,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依赖于我们的所拥有的认知能力
3)【物自体】必须通过心灵的认知形式才能够被我们所经验到
注:
#【先验唯心论】:主体认识客体的方式,不是直接对物自体进行认知,而是在知觉中对象通过一定的方式作为现象向我们显现。换言之,物自体必须通过心灵的认知形式才能够被我们所经验到。
“先验唯心论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即依据它我们就把一切现象全部看作单纯的表象,而不是看作物自体本身,因此时间和空间就只是我们直观的感性形式…”
因此康德的这个理论就限定了人认识能力的范围,并且也因此否定了我们有直接认知物自体的能力。
#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谈认识/知识领域,《实践理性批判》谈实践/意志领域,《判断力批判》谈审美/情感领域,另两个批判不涉及世界观,就先跳过了。。
驳论-16.1: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1)对【物自体】的批判,事物的本质就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额可以认识本质;
2)康德没有正确地对待矛盾,把矛盾上升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驳论-16.2:
费希特的批判
【物自体】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
感想:【先验唯心论】依然使用形而上学框架,形而上的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但是我们还可以研究它的现象。针对休谟的怀疑论来说,我们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原因,但至少我们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确定的认识论。
另外,康德的原著真的是太拗口了,不能保证完全正确理解,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去看原著。
十七、费希特——18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内容:
1、反对康德的【物自体】
1)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
2)严密的哲学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
2、【绝对自我】
1)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感想:之前说过,【近代唯物主义】抛弃预设真理,从直观的感官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则从“唯一不可怀疑”的自我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
近代哲学家都试图将【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和【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统一起来。由于【怀疑论】,【机械唯物主义】是无法跨过这个鸿沟的。
费希特就试图从自我意识出发,通过一个定义了包含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的【绝对自我】概念,将感性世界也统一到自我意识的范围之内
十八、黑格尔哲学——18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内容:
1、【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包括:
1)正题,引起其反应; 反题,与正题相矛盾或否定; 合题,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综合解决
2)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是“研究事物自身的存在和运动,从而证明理解的部分范畴的有限性。”
2、《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宇宙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
1)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
2)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 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3)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化物,异化了的精神世界分裂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或现象的;另一个是纯粹意识的,或本质的。就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主体是绝对精神,客体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化”。
驳论-17.1: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
一个没有客观性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存在”。黑格尔那种由意识建立起来的对象或存在,既然它不是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就不能算作是客观的对象;既然它不是客观的存在,就只能是“非存在”,只是“假象”“伪造的烟幕”而已。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声称他所讲的“思维”不是实际的人的思维,而是一个“纯思维”。黑格尔认为,这种“纯思维”是最真实的,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创造主。但是,这样的主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只能是实际的人和实际的人的思维。马克思认为,我们所说的“人”,应当是“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但又“不仅是自然物,他乃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物”。既然人是实际存在着的,人之外的对象也是实际存在着的,那么,人的意识或自我意识只能是第二性的。马克思指出,能够异化自身、建立对象的主体,并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在自然内被对象建立起来的客观存在。
驳论-17.2: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驳论-17.3: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哲学和神学都把历史和真理的全部本质性都归于超感性世界,只不过哲学的方法是思辨的概念,而神学的方法是信仰。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人的世界的根本遗忘。这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整个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旧哲学的做法无非是把现实的感性世界的东西抽象出来,再放到概念世界里去寻一个位置,就宣布自己找到了实在的本质。真正的现实性,也就是直观的感性-对象性,都是不曾被理解。
黑格尔从抽象的存在出发,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存在”与思维没有分别,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的同一”,是虚妄的;黑格尔的“思维”永远不能超出自身达到现实世界,由精神推出自然等做法是逻辑把戏,他只是在思维范围内而没有在实际上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感想:相对【唯物主义】从直观的感官经验出发,【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出发,黑格尔的哲学是从从一切存在者的整体出发的哲学,外化出一整个现实人类-世界的逻辑学。但是黑格尔只统一在观念世界,没有统一在现实的感性世界。
十九、叔本华——19世纪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内容:
1、意志本体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1)叔本华保留了康德的【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
2)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3)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
2、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任何事物皆可被解释”。
1)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同驳论-1.1:
【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意志,属于预设真理。
感想:水平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低多了。而且保留了二元论,没有实现哲学统一。
二十、费尔巴哈哲学——19世纪
【自然唯物主义】
内容:
1、“唯物质才是真实”
2、【唯物主义感觉论】:人是主体,现实是人的认识客体
1)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
2)人作为主体,自然、现实是唯一的认识客体,它在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时,同主体是不可分割的。
3)感觉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直接联系,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可靠性。只要不把主体看作封闭的“绝对主体”,思维就可以达到存在。
4)感觉是认识的源泉和起点。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是主观的,但它的基础和原因是客观的。感觉先于思维
驳论-19.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感想: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体系倒过来,把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统一在感性世界内部,但是实际上也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只是移到了直观的内部。
这部分就要等马克思大神来解决啦
二十一、马克思——19世纪
【辩证唯物主义】
内容:
1、【唯物主义辩证法】,主要包含3部分,即
1)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
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量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即正反合过程:【正】出现现象A->【反】出现否定现象A的现象->【合】形成新现象(非A非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从主体出发,把物质和现实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把物质看作抽象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东西,一种自然可观的实体。既然人和事物都已经预先和抽象的存在着,那他们发生关系的方式就只能是一种机械的遭遇。这就是费尔巴哈的直观。
3)从主体出发,把物质和现实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样物质就不是一种抽象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构造和创生出来的东西。物质世界并不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相反,是人的实践活动参与了世界的生成。实践是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的存在方式,是你的实践开出了你的整个世界。
3、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中,主体和客体都放到对象性的活动中去理解,于是人和自然都不是一个纯粹理论态度去证明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之中被直接确认的东西
3)人,就是对象性的活动的发出者,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
4)物,就是人发出的对象性活动的对象
5)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不仅确证了自己的本体存在,也确证了物的客体存在。物质就是人实践的对象。
感想:从实践出发的,基于【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修复了费尔巴哈的漏洞。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不是某种直观的摆在人面前的现成的东西,而是人类历史中生成的自然界。旧哲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把物质实在看作非历史的和非实践的,看作单纯的理论问题,看作发出行动之前立刻就要用理论解释掉的东西。
最后,回答为什么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完善的哲学理论?
1)首先唯心主义不行,预设诸如【理念】、【物自体】、【绝对精神】等思辨概念,正如费尔巴哈所说,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人的世界的根本遗忘;
2)然后【机械唯物主义】也不行,参见马克思的三条批判,另外,【机械唯物主义】也的确无法回答怀疑论;
3)【辩证唯物主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看看【辩证唯物主义】讲了什么,【辩证法】,以及人应该在实践中去证明本体和客体存在。
这种解释就像,你问我“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我说“经过各种方式勘察和测定,结果就是圆的,虽然不是标准的圆”
但是,其实这在【唯物主义】理论里面,是自洽的。
因为,这个解释层次,正与人的认知水平相符。
人不可能能认知到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经验总结以外的东西。其它那些号称掌握真理的学说,只是在说大话而已。
哲学的思辨游戏进行到这里,比【辩证唯物主义】更完整、严密、贴合现实的哲学理论估计很难再有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