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在某互联网门户公司担任程序员,月薪4千。我意识到自己作为职场新人,最欠缺的就是专业知识和经验。

于是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其他工作任务,只要能够学习到新知识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我从不放过。

在那段时间里,除了睡觉几乎都呆在公司里,也经常为了项目按时交付熬通宵。

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个人能力得到快速成长,两年以后我被晋升为开发组长,月薪过万。

做了三年程序开发的工作,我已经成为高级程序员,很轻松就能应对日常工作。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成长速度已经放缓,进入到了舒适圈。

2006年,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进入了某2B门户网站,担任技术经理。这份工作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有机会从程序员转型做管理,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能够让我快速成长。

于是,我开始“清零”自己,作为一个管理小白,我不断地学习管理知识,不断在工作中实践。我带领的团队从5人发展到60人,我也从一个管理新手成长为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个人成长方面有了更大的飞跃。

后来,公司在A股上市,我兑现了几十万的期权,加上前面几年的积蓄,在上海买了房。

在2B门户网站呆了5年,我又进入了舒适区,每天的工作都是日常琐事,个人成长也陷入了停滞。

这个时候网络购物逐渐兴起,我判断电商时代即将到来。

2013年,我加入了当时规模不大的某电商公司,担任高级技术经理。

对于电商系统开发,我是门外汉,于是我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系统学习了电商业务知识、电商系统架构、供应链体系等等,逐渐成长为电商技术和业务专家。

随后的几年,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电商独角兽。我也晋升成为高级总监,代表公司参加了许多行业论坛,担任分享嘉宾,在行业里渐渐有了一些名气。

后来出版社向我约稿,我出版了个人专著,这本书成为了当年的畅销书,我也成了别人眼中的行业大咖。那几年,我依托大平台,个人成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再后来,公司卖给了某巨头,我兑现了数百万的期权,也开始思考我下一步的职业发展。

2018年,我观察到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红利已经没有了,后面的竞争必定非常惨烈。我判断,传统行业+互联网,将是下一个十年最大的风口。

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拐点,我已经过了35岁,虽然已经成为公司高层,但是作为“职场老人”,继续呆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太多竞争优势。

这时候,某国内上市公司找到我,希望我帮助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我毫不犹豫加入了。

在传统企业担任高管期间,我重新思考职业规划,开展了自己的职场计划----新媒体写作。

2019年,我开始写“技术领导力”公众号,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和个人成长。两年多的时间,我写了500多篇文章,积累了10几万读者,实现了商业变现。

现如今,这个副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小新媒体公司,我也成功找到了事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我给各位读者的发展建议是:要趁早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所谓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以被复用的能力。

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刚毕业的时候是做设计的,后来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他就转型做了产品,他把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迁移到做产品上面,就能够很快掌握如何做产品。

其实,人类现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同的。这70%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能力,也是我们从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来的。

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设计、产品、运营、市场,虽然岗位之间的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彼此间所需的核心技能却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

虽然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每个行业最粗浅的工作形式和方法,而越往深处钻研,运用的底层能力、才干,都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熟悉。

贝佐斯曾经说过:“把所有资源all in在不变的事物上。” 可迁移能力,就是相对不变的、更底层的能力。

最后,希望你内外兼修,职场道路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