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关于幼小衔接,不同的家长持有不同的态度。而教育部与儿童基金会曾经进行过一个《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发现在一年级,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其实很普遍。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表示,有4个敏感指标可以明显预测孩子能否适应一年级。家长了解这些,从长远着手,幼小衔接的时候,就不用那么焦虑了。

来源:帝呱呱星球 (公众号: diguaguaxingqiu)

文丨十一姐 编丨May

我们小区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几个平时在楼下玩的孩子,最近都不太下楼了。

那天我们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小朋友的妈妈,说起来这件事,她说娃9月份就一年级了,最近正在家里“恶补”拼音、认字、算数呢。

出了电梯之后,妞爸就问我,妞妞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我焦虑不焦虑。我说,还真不太焦虑,因为我知道妞妞准备的还不错。

其实,从一些我们常看的指标来说,她还是有“差距”的。

数学妞妞非常好,完全不需要担心。但是语文,她认字不多,可能也就能认一两百个字吧。拼音只是“眼熟”,完全到达不了熟练。

但是我为什么不担心呢?

因为我知道,对于适应小学来说,真正关键的东西,并不是这些

那么,到底幼小衔接要准备哪些东西?哪些指标,才是最关键的,决定了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吧,希望能够给还有两个月就上小学的妈妈们抚平一下焦虑,也希望能帮助更小的孩子们,找到一个正确的准备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指标

才能预测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

关于幼小衔接的准备,有很多不同的态度。

有些家长,对这个完全无所谓,觉得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准备,进了小学自然就好了。

这个其实也不对。

教育部与儿童基金会曾经进行过一个《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发现在一年级,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其实很普遍。

而很多家长很重视幼小衔接,但是重视的主要是:

认了多少个字?

拼音会了吗?

写字好不好?

算数快不快?

但这些,并不是真正对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起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什么指标,才能预测孩子未来能不能适应小学呢?

之前我看了一个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的讲座,里面说到,国际国内的很多研究都表明,4个极为敏感的指标,对入学适应有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首先是神经活动功能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个讲的通俗点,就是孩子的注意力能不能集中,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冯晓霞还特别提到,运动,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第二是社会性品质。

比如独立性,坚持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合作,社交能力等等,和未来的学业成功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自我调控能力,也就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尤为重要。

孩子的这项能力并非天生就有,一个正常的儿童需要经历外部控制、外部向内部过渡、才进入到自我调控

外部控制阶段,孩子完全受环境或父母影响,自身缺乏独立判断,他们会为了获得奖励、逃避惩罚等,冲动或抑制自己的行为。

过渡阶段,还是会受外部影响,但他开始思考,这样做对不对?自我调控能力虽不成熟,但已在发展。

经历前两个阶段,随着身体和认知的发展,孩子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慢慢调控自己的行为,克服内心的冲动,进入到自我调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能顺利过渡,那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所面对的陌生环境、不一样的师生互动模式、同学关系方面的挑战就会少了许多困扰。

第三,言语发展水平对未来学校成功有明显影响。

但是言语的发展水平,并不是认字和拼音,而是指倾听、理解、表达和词汇量。

第四是数学认知水平。

有很多研究表明,数学准备比较好的儿童,比如能理解数、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数学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的孩子,今后的数学成绩会更好。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认字不如别人多,拼音不如别人好,或者还来不及在这些方面做准备,别太过担心,因为那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可以看看孩子在上面这4个指标上,准备的怎么样了。

像妞妞,我知道她是一个注意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社交能力都不错的孩子,也知道她虽然认字不多,但是理解、表达能力很好,所以我不担心。

虽然一定会经历一个适应过程,但我知道她已经准备好,做一名小学生了。

幼小衔接,最应该抓什么?

从前面四个敏感性指标能看出来,决定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有两大块,一块是社会性的指标,一块是学习性的指标。

所以,并非说孩子不用学,而是:应该学什么?

我看过一本书,叫《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的作者卓立校长,是北京史家小学的终身名誉校长,一个有50年小学教育经验的名师。

书里有一章说到,小学开学的时候,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只要能达到认识简单的字,会数20以内的数,看到一个物体,能判断是圆的还是方的,就够了。

因为认识多少字,算数有多快,并不决定孩子长远的学习成绩。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

冯晓霞也对这个做过一个研究,结果发现——

数学方面: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基本技能方面,比如加减法运算上面,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小,而且即使有差距,在入学一两年之后,就会逐渐消失

但是,在复杂而高级的数学能力方面,比如解决问题、逻辑推理、数感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比较明显。而且,在之后的两年中,这种差距会进一步增大,而且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语文方面: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认字、拼音能力带来的差距很小,但是表达的逻辑性、词汇的丰富性、图画理解和讲故事的能力,和今后的语文成绩关系非常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文章当中强调的。

如果你有时间精力,孩子也有兴趣,都能抓,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时间精力不够,需要有所取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应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哪里:

帮助孩子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

多让孩子出去运动,多让孩子出去交朋友,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这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情;

数学抓住数感和逻辑思维;

语文多和孩子聊天,多陪孩子阅读。实在没有时间亲子阅读,多听故事,也是非常不错的途径。

能做到这些,就够了。

两个原则

当然,关于孩子到底应该学多少,每个孩子不同,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但是,《欢迎来到一年级》里,对于这个问题,说到了两个原则,我非常认同。

第一个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

这个自然规律,是指孩子自己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

即便同样是6岁,不同的孩子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还是会各有不同。

有的孩子会明显地表现出对“文字”的好奇——和你一起阅读的时候,看到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海报、店铺名称的文字的时候……如果强行以所谓“保护孩子想象力”为由而不给予解说,也不合情理。

有的孩子对文字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是在和妈妈一起读书的时候,能够接受“指读”的方式;

还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忽视书里文字的部分,就对画面的部分看得津津有味……

数学也是同样,有些孩子感兴趣,能学很多,有些孩子还不感兴趣。

尊重孩子的自然规律,不必太在乎进度,只要知道自己用的是正确的方法,抓的是正确的方向就够了。

第二个原则是:孩子无意识,而父母有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和孩子聊聊随处可见的汉字;出门看看广告牌,商家名字;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对故事里情节、人物的看法;把数学融入生活里……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非常的生动:先让孩子掰橘子瓣来数数;数到10后,把10瓣橘子放进一个橘子皮里,告诉孩子,这就叫10。通过这样举一反三,认识了20、30,学习了十进制。

学习图形也是一样,通过类比的方式,告诉孩子圆圆的是球,西瓜也是圆圆的,方方的是盒子,家里的书柜也是方方的。

总之,让认字、阅读理解、学数学这些事对于孩子而言,变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就像孩子当年牙牙学语,学会说话的过程一样,而不是觉得被要求、被强迫。

所以,幼小衔接,其实不是最后半年或者几个月的事。

无论是情绪的认知、社交力、自控力的培养,还是理解力、表达力、数感、逻辑思维,那些真正决定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能走多远的东西,都需要从小重视,春风化雨。

能力胜过知识,引导高过强加。

把教育细化到生活,从长远着手,幼小衔接的时候,就不用那么焦虑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我们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