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三章 西线 1940 ◆

1939年9月3日,在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三天,英法对德国宣战。但是,直到1940年4月,双方除了在海上和空中有所行动外,整个西线一片平静,百万法军龟缩在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后面,幻想着和德军再打一场凡尔登式的堑壕战。希特勒并不想将这场“静坐战争”进行到底,在波兰战役后,德国战车的矛头就直向了西方,准备在1940年春发起西线攻势。德军在西线的作战计划有两个:一是“威悉河演习”,以占领丹麦和挪威为目标;二是“黄色”方案,以击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目标。作为德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德军的三个山地师经过一冬的休整,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第2、3山地师奉命参加了对挪威的军事行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崇山峻岭正好让山地兵们一展身手。第1山地师加入了横扫西欧的行列,在法国继续上演飞兵千里的好戏。

威悉河演习

德国1940年的征服名单上排在最前面的是丹麦和挪威。丹麦国小力衰,又与德国接壤,境内无险可守,面对德军的铁蹄几乎毫无抵抗力,让德军统帅部头痛的是挪威。虽然挪威军力不强,但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却对德军的入侵行动造成了困难。挪威国土狭长,海岸线长达2.1万公里,沿岸分布着众多峡湾,有许多天然良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约占全境三分之二以上,地形崎岖,森林密布,其北部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终年积雪,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德军若想一举占领挪威全境,必须在漫长海岸线的多个地点同时登陆,再由南向北连点成线。考虑到挪威境内缺少发达的道路网,这一过程可能会很长,加上英国海军随时可能切断德军的海上补给线,那些在挪威北部海岸登陆的部队要孤军奋战很久,这支部队必须能在山区冰雪环境下作战,又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从各方面考虑,没有比一个山地师更适合执行这一任务的部队了。

北国的诱惑

在1939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希特勒已经决定在取得对波兰作战的军事胜利后,立即着手开始准备针对西欧和挪威的战役。英国和法国是德国的两个主要敌人,但军力正在不断增强的德国还是很有信心战胜他们。希特勒听取了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必须确保德国控制挪威的建议,雷德尔认为挪威是战略要地并且是德国经济的命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力主进行挪威作战。

虽然自德国对波兰开战以来,英国皇家海军一直封锁着德国的出海口,但英国舰队并没有封锁位于英伦三岛侧翼的挪威。因此,一旦德国控制位于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德国的战舰、潜艇和武装袭击舰将可以从那些港口出发,在绕过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舰队后,自由进出公海。除了可以获得可靠的出海口外,对于德国的军工产业至关重要的铁矿石也是从挪威的港口起运,沿挪威海岸运回德国的。德国的军火工厂在战时需要大量的铁矿石用于冶炼钢铁,生产武器和军需品以满足前线作战部队的需要,而德国本土的矿石产量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德国每年需要从挪威和瑞典进口1100万吨矿石,其中三分之一都是经由挪威北部的不冻港——纳尔维克——用船运往德国北部的港口。挪威政府随时可以停止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德国的战争能力将受到重大影响。即使挪威不停止铁矿石的出口,英国皇家海军也可能会采取行动击沉德国运载矿石的运输船。雷德尔认为,德国必须占领挪威,这既可以为德国海军打击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提供出击港口,也可以使德国海军为德国至挪威的海上铁矿石运输线提供保护。对英国海军来说,要完全封锁漫长的挪威海岸线是不可能的。

英国也意识到了挪威的战略和经济价值,在战争开始后就派出军舰在挪威沿海巡逻。1940年2月16日,英国海军驱逐舰“哥萨克”号(HNS Cossack)在挪威领海不顾中立,袭击了德国海军补给船“阿尔特马克”(Altmark),解救了船上被俘的英国船员。当时在附近的挪威军舰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制止英舰破坏中立的行为,事后也不过发了一纸抗议而已。“阿尔特马克”号事件让德国意识到挪威政府在外交上是倾向于英法的,这更坚定了希特勒动武的决心。同时,1939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还在进行中,英法打算派兵借道纳尔维克援助芬兰,这一行动也暗含控制挪威的意图,但因为芬兰在3月中旬战败投降和挪威政府的拒绝而作罢。英法经过磋商,决定在4月8日在挪威沿海布雷,但就在同一天,进攻挪威的德军舰队已经启航了。

希特勒在1940年4月1日批准了“威悉河演习”(Operation Weserubung)作战计划,准备在4月9日实施。“威悉河演习”是军事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行动,德军计划对丹麦和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机场同时实施空降和两栖登陆行动,夺取这些港口后再向内陆挺进,占领挪威和丹麦全境。为此集结了9个师又1个旅,1300架飞机,海军更是倾巢出动,由尼克劳斯·冯·福肯豪斯特(Nikolaus von Falkenhorst)上将统一指挥。参战的陆军部队编为第21军(负责占领挪威)和第31军(负责占领丹麦)。第2和第3山地师都属于福肯豪斯特上将的第21军,准备在挪威海岸登陆。进攻挪威的德军部队分为六个编队,从北向南依次在纳尔维克(Narvik)、特隆霍姆(Trondheim)、卑尔根(Bergen)、艾格桑(Egersund)、克里斯蒂安桑(Kristiansand)和奥斯陆(Oslo)登陆,其中以最北面在纳尔维克和特隆霍姆的登陆行动难度最大,航程超过1200公里,途中很可能遭到英国海军的截击,而且登陆后还要坚守到德军主力从挪威南部赶来。鉴于任务的艰难,德军指挥部将这副重担交给了精锐的第3山地师,按计划,该师师长迪特尔将军率师部和温蒂施(Windisch)上校的第139山地步兵团约2000人,搭乘10艘驱逐舰在纳尔维克登陆,第138山地步兵团约1700人搭乘“希佩尔”(Hipper)号重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在特隆霍姆登陆,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和“格奈森瑙”(Geneisenau)号为这两支编队护航。弗伊尔施泰因将军的第2山地师作为军预备队准备随时增援。与德军入侵部队相比,丹麦和挪威的军队过于弱小了。丹麦几乎未做抵抗,在几个小时内就投降了,而已经有两个世纪没有经历战争的挪威平时只有14500人的常备军,加上内部亲德的吉斯林份子的阻挠和破坏,也无法对德军的入侵做出有效的抵抗,对德军造成真正威胁的是英法联军的反击行动。

■ 尼克劳斯·冯·福肯豪斯特上将。

■ 第138山地团的山地兵们登上“希佩尔”号重巡洋舰前往挪威。

兵困纳尔维克

1940年3月底,第3山地师接到命令,从德国南部的驻地开往德国北部北海沿岸地区,而第2山地师仍留在原地等候命令。4月5日晚21时,第3山地师开始登船,每艘驱逐舰搭乘200到250名山地兵,他们只能携带随身的轻武器和少量弹药。德军舰队在4月6日晚从威廉港(Wesermunde)启航。在此之前,很多来自山区的山地兵们还从没有见过大海,对这次旅程充满了期待,但是,初次远航的兴奋很快就被晕船的痛苦所代替。一名叫弗兰茨·普兹勒(Franz Puechler)的山地兵回忆说:“登船前指挥官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情况,随后,我们爬上陡峭的舷梯,放下背包,钻到甲板下,在吃过饭后,聊了很长时间,都是关于新战役的话题……当我们再次爬上甲板,船已经行驶在大海上了,在洒满阳光的海面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12艘船组成的壮观编队。一阵海风吹来,卷起很高的海浪撞击着我们的船。我和几位战友在甲板上躺下,试图减轻晕船的痛苦,一位水兵走过来告诉我们最好去睡觉,但是大海如此狂暴,船剧烈地颠簸着,根本无法入睡,……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告诉我,靠近海岸了”。虽然已经4月份,但海风还是冷得刺骨,海面上波涛汹涌,其间还遭遇了风暴,狂风夹杂着雪花扑面而来,山地部队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出现了本次战役的首批伤亡——有10名山地兵被海浪卷入大海而失踪,总之,这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航行。不过,恶劣的天气有效地掩护了德国海军的行动,一路上没有受到英国军舰的拦截。直到4月9日早上,德军舰队驶入纳尔维克所在的奥福特峡湾(Ofotfiord)时,大海才稍微平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3山地师师长爱德华·迪特尔将军。

纳尔维克的挪威守军完全没有防备,港内只有两艘舰龄已经达到40年的老旧海防舰,它们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德舰用火炮和鱼雷击沉了。与挪威海军的顽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挪威陆军没有进行抵抗,纳尔维克驻军司令桑德罗(Sundlo)上校是一名吉斯林份子,对纳粹抱同情态度,在迪特尔的劝说下,同意投降,驻守在当地的挪威陆军第13步兵团的一个营很快放下了武器。饱受晕船折磨的山地兵们开始陆续登陆。第1和第3营的登陆地点在峡湾北面的别克维克(Bjerkvik),而第2营的登陆地点则在纳尔维克湾,该营的任务是占领这个港口城镇。这三个营在登陆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伤亡。纳尔维克坐落在一个半岛的顶端,运输铁矿石的铁路线沿半岛的北部海岸通往瑞典。纳尔维克峡湾的北部和东北部都是高大的山脉,从这里可以俯瞰半岛上的纳尔维克城以及那条铁路线。这里正是德国山地部队进行登陆和构筑阵地的地点。到了晚上18时,德国山地部队已经完全控制了纳尔维克地区。与此相似,第138山地步兵团在特隆霍姆的登陆也很顺利,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港口。德国人的开局不错,但真正的苦难还在后面。

■ 狂怒的北海给山地兵们的航程带来了不少苦楚。

■ 当德军船队快抵达目的地时,大海才平静下来。

如上文所述,在德军登陆的同时,英国皇家海军也准备在挪威沿海布雷,在察觉德军的行动后,英国海军舰队也随后而至。4月10日,即德军占领纳尔维克的第二天,5艘英军驱逐舰就杀进了峡湾,和德军驱逐舰一通火拼,结果英军方面两沉三伤,德军10艘驱逐舰中两沉四伤,英舰退出战斗,但仍在峡湾出口处监视,等待增援。对德军舰队最致命的是,为舰队补给燃油的油船在海战中被击沉,经过长途航行,德舰的油舱基本见底。预计到英军强援将至,德军舰队陷入了打不过,跑不掉的境地。果然,4月13日,9艘英军驱逐舰在战列舰“厌战”(Warspite)号的支援下卷土重来,将残留在港内的德国军舰和商船悉数击沉,正在附近游弋的U-64潜艇也被“厌战”号的水上飞机击沉,大约2500名海军官兵弃舰登陆。为山地兵们运送装备的3艘运输船也没有抵达纳尔维克,它们在途中被英国海军发现并击沉,包括150毫米榴弹炮在内的全部重装备都沉入了大海。

■ 1940年4月13日,英军驱逐舰在战列舰“厌战”号支援下,冲进峡湾,将在纳尔维克的德军驱逐舰全部击沉,图最左面的高大舰影就是“厌战”号。

随着海军舰队的灰飞烟灭,迪特尔和他的第139山地团面临着空前的困境。山地兵和幸存的水兵们与大后方的海上联系已经被切断,而离他们最近的德军部队是在特隆霍姆的第138山地步兵团,也远在1000公里外,而且也面临着盟军反击的威胁。在纳尔维克的德军只有通过空运得到少量补给,但空投物资数量很少并且两次空投的间隔时间又很长,还要看天气条件而定,根本无法满足部队的补给要求,而德军又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获得在挪威山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所必需的食物和服装。他们什么都缺,食物、燃料、重武器和车辆,但意志坚强的迪特尔将军仍决心坚守到底。由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兵力与敌人相比不占优势,精力旺盛的迪特尔将幸存的水兵编成五个海军山地陆战营,以增强自己部队的实力。他还派出有经验的山地兵训练海军官兵掌握步兵武器的操作和基本的步兵战术,使他们能尽快胜任地面作战任务。这些海军官兵身穿从附近仓库缴获的挪威军服,手持挪威武器,和山地兵们并肩战斗,在后来的战斗中,有些被俘的海军士兵因为身穿挪威军服而被盟军当作间谍枪毙了。迪特尔将这些海军陆战营部署在半岛的北部海岸,用来保卫那条重要的铁路线,他们得到一个山地步兵连和一个滑雪连的加强,还有一部自制的“装甲”列车。与此同时,第139山地团的几个营则进入纳尔维克峡湾北部和东北部的山区,掘壕据守。因为兵力不足,迪特尔将军放弃了纳尔维克东南面的防御,没有在那个方向部署一兵一卒,而将兵力集中在北面和西面,盟军最可能从这两个方向发起反击。这里的土地不是岩石,就是坚硬的冻土,很难挖出连续的战壕,而那些浅浅的散兵坑甚至不能让山地兵在心理上感到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激战后的纳尔维克港硝烟弥漫。

由于迪特尔将军手头没有足够的火炮,他组织了几个打捞队,将沉没的德国驱逐舰上的火炮、防空炮和无线电通信设备都拆除下来运到岸上。另外,打捞队还从沉船残骸中尽可能多地搜集炮弹。为了增加食物储备,迪特尔将军派出潜水员从一艘沉没的捕鲸船上打捞补给品。4月13日,第3山地师第112炮兵团第2连的60名炮兵和4门75毫米山炮通过空运到达纳尔维克,运载他们的12架Ju52运输机在港口以北16公里处冰冻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在同一天,沿铁路线巡逻的山地兵与一支挪威小分队发生了交火。挪威人企图破坏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切断迪特尔退入瑞典的后路。为了防止挪威人的破坏行动,山地连连长在桥头布置了狙击手。不久,约一个营的挪威军队又向一处隧道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挪威人被勇猛的山地兵打垮了,45人被俘,剩下的挪威士兵为了避免被俘而退入瑞典境内。当地挪威军队对铁路线的威胁暂时解除了。希特勒在得知迪特尔的部队兵力虚弱、装备不足、食物短缺并且没有后续补给后,一度失去了信心,在4月15日命令迪特尔率部乘飞机撤退到特隆霍姆,但迪特尔认为南撤行不通,一次空运的部队太少,费时费力,坚持在原地固守待援。希特勒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在纳尔维克的德军山地兵和水兵们剩下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构筑工事,储备粮弹,等待盟军发起的反攻。

■ 德国山地部队配备的G36型75毫米山炮,能够拆解成几部分用人力或畜力运输。4月13日空运到纳尔维克的4门该型火炮为守军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 迪特尔将军同作为步兵参战的海军士兵交谈,在纳尔维克战斗期间,那些失去舰艇的海军官兵组成了5个海军陆战营参加了陆上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