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人多么重视祭祀。而祭祀中的最高等级,就是封禅。什么是封禅呢?封禅,封为“祭天”,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王朝更替、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史记.封禅书》中说,历史上有七十二位君王举行过封禅,但是很多不可考,因此不足信。而有确切记载的封禅帝王有七位,都发生在宋朝之前。那么,封禅的帝王具体是谁?为何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三代没有帝王封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被嫌弃的封禅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对于如何治理这个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始皇需要摸索。但棘手的问题是,被消灭的六国人民不甘心臣服,他们在意识上不接受自己是秦国人这个事实,依然以楚国人、齐国人或者燕国人自居,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反秦。为了压服六国遗民,秦始皇想通过四方巡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功绩、震慑不安定分子。但是出行的成本和风险太大了,再说了,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路途的颠簸辛苦也是难以忍受的。必须找一个有效的,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古代,还有什么比上天的意志更能让人们彻底服从呢?在齐鲁儒生们的鼓吹下,帝王“封禅”的方案被送到秦始皇的案头。用一场隆重的祭祀典礼祭告天地,向天下万民展示自己统一六国乃是顺应天意。秦始皇动心了,让儒生们准备“封禅”的具体执行方案。可接到旨意后的儒生们却慌了,原来典籍中只记载有封禅,却没留下封禅的具体操作流程。不过这也难不住儒生们,在经过激烈的商讨后,勉强设计了一个方案。简要说吧,秦始皇需要到泰山山顶封天,再到梁父山禅地。不过在“封禅”当天,风雨大作,秦始皇被风雨搞得十分狼狈,于是儒生们在背后议论,这是天厌秦始皇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

西汉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生们的地位更高。与此同时,汉武帝经过努力,内忧外患基本解决,自认为这一切的功绩都是承接天意。恰巧,元鼎四年汾阴出了宝鼎,经过专家鉴定说是周鼎,应了“天祚有德而宝鼎出”这句话。于是在儒生们的操持下,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不过这次封禅搞得非常神秘,在梁父山禅地之后,汉武帝只带了霍去病10岁的儿子霍嬗登上泰山山顶,具体干了什么无人知晓。

第三位:光武帝刘秀

在经过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的战乱后,刘秀建立东汉。东汉开国后,刘秀就想去泰山封禅。于是下令寻找当年汉武帝封禅的礼仪制度,遗憾的是,因为汉武帝搞得神秘,而霍嬗在泰山封禅第二年就死了,因此怎么操作所有人都不知道。不过制度就是人定的,光武帝刘秀最后还是公开地到泰山封禅,并把封禅的制度、礼仪固定下来。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在光武帝刘秀泰山封禅600多年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大唐帝国建立了。整个大唐一朝,要说谁最有资格泰山封禅,那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封禅。不是唐太宗不想,他是急切盼望着封禅,但屡次因故与封禅擦肩而过。唐太宗在位23年,一共五次准备泰山封禅,不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心有余悸,就是商议封禅制度耽搁时间,再就是天灾人祸影响,总之是到死也没成行。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位。李治是个有福的人,他不但继承了老爹的江山,也从其手里接手泰山封禅的制度礼仪。但李治也是一个没有什么作为的人,按理说他没资格封禅,不过他有一个强势和野心勃勃的老婆——武则天。在老婆武则天的不断怂恿下,唐高宗麟德二年,唐高宗从东都洛阳出发,带领文武百官和诸国酋长前往泰山封禅。据记载,封禅队伍延绵数百里,人鸣马嘶,声势浩大,彰显了大唐的盛世国威。这次封禅最大特点是,武则天作为后宫参与了封禅,开了女人参与封禅的先河。

第五位:一代女皇武则天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来自“天授”,武则天急需要一场祭天大典,而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们,不失时机地上表请求武则天封禅。不过这次封禅的目的地不是泰山,而是中岳嵩山。为什么是嵩山呢?原来,从魏晋开始,有些人就提出来“五岳皆可封”的观点,而嵩山作为中岳,为“六合之中”,备受世人推崇,再者,武则天认为自己与西周王室都是姬姓,而周武王就在嵩山封禅,并说嵩山为天下中心。李世民也曾考虑嵩山封禅。武则天嵩山封禅有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有特立独行的想法,毕竟上一次泰山封禅,自己虽然参与,但是始终站在后面。这一次不同,她既要打破“唯泰独尊”的局面,也要打破只有男人主导封禅的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位:开元盛世唐玄宗

武则天死后,皇权再次回到李姓手里。到唐玄宗李隆基时,国家再次呈现盛世景象,于是考虑封禅事宜。开元13年,唐玄宗泰山封禅,将封禅制度再次转回泰山。不过,唐玄宗认为,自己的“本命神山”是在华山,因此在泰山封禅后准备到华山再次封禅,遗憾的是华山华岳庙一场大火,导致封禅退后,再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华山封禅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第七位:不得不封禅的宋真宗

宋朝建国后,一直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元947年,契丹人耶律德光攻下汴梁城,建立大辽国。汴梁就是如今的开封市,是中原腹地。这样一来宋朝就十分尴尬了,中原有两个王朝,到底谁是正统的呢?宋真宗十分头疼,为了证明自己开始中原正主,代天统治万民,最后想到了泰山封禅。

我们说过了,泰山封禅最主要的目的是彰显自己的功绩。丢失大片领土,刚刚签订耻辱的澶渊之盟,宋真宗知道自己泰山封禅不够格。问题是又不得不去。于是,宋真宗放下身段,先是极力讨好阻挠封禅的宰相王旦,不停地赏赐财物,然后是准备了一套“神剧”。一天,宋真宗和大臣们说,自己昨晚接到仙人托梦,说是有三卷天书要从天而降,他打开天书一看,天书写道: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为此,宋真宗改年号“大中祥符”。数月后,老天再次降下天书,于是宋真宗下诏,泰山封禅。

据记载,宋真宗泰山封禅极其顺利,极大地鼓舞了大宋君臣,于是宋真宗趁热打铁,不停在五岳封禅,直到最后病倒在祭祀的路上为止。

檀渊之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檀渊之盟

宋代是中国古代帝王最后一次封禅,此后的元明清三代,再也没人泰山封禅。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很多,例如元朝,根本就看不起汉人的文化,这个要把中国变成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把汉人降为最低等民族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哪能看得起泰山。明朝,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有人提议泰山封禅之事,但朱棣以“在德不再封禅”驳了回去。实际上,朱棣多半是自己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得位不正,不敢去封禅吧。乾隆十三年,乾隆陪着母亲到泰山游玩,不是封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再次到泰山祈福,却不封禅,并且留下碑文,讽刺泰山封禅是“矫诬侈大之事”,我大清皇帝不会仿效。

实际上,早期皇帝泰山封禅,是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向世人彰显正统和功绩,而后期帝王不愿封禅,则多少因为皇权膨胀,统治者对于“受命于天”这种暗示不太在意,更加注重实际的结果。

乾隆泰山石刻

乾隆泰山石刻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