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送老人去养老院不到两个月就过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养老院并非真正的寄托,养老还是得靠子女行孝

旁边的大叔无不悲伤地说道,现在送老人到养老院不是等死,而是送死。

真是送死院,什么老人院,送进去两个月人就死掉了。

原本居家照顾过得很好,但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家中还有小孩需要照顾,一个人要照顾4个老人,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老丈人和丈母娘,送到养老院照顾。

现在的年轻人,他既要养自己的小孩,又要上班,还要照顾四位老人,你叫他如何能照顾得来?

原以为挑了一家环境和设施都不错的养老院,老人即便无法像居家那样,被子女们照顾得很周到,但起码在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应该是能够得到不错的服务。

谁知每次家属稍微来看一下养老院里的老人,离开之后,老人就会被护工打骂。

有网友愤怒地说道,一直在强调照顾老人困难这一个“客观事实”。

但为何不把自己的亲生父母送到养老院,而是把老丈人、丈母娘送过去呢?

过去,我们受西式文化的影响,过分强调老人和子女自己的生活“独立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有人提出传统“养儿防老”理念的时候,必定会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和讨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又不欠父母,为何要把子女捆绑在那短短的几年?

这些人当中,在自己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显得很大度和“理性”。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是老了,自己连累到子女,宁愿直接天葬,免得活受罪。

其实,养老问题在孔子时代,就是一个无法回避和残酷的问题。

孔子也说过,

久病床前无孝子。

因此,孔子的社会理想就是少则怀之,老则安之。

他一直提倡社会要照顾好老人、小孩这类的弱势群体。

2、对于每个老人来说,要对养老风险做足够的预判和准备

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过这么一群特立独行的群体,他们就是丁克一族。

他们虽然会结婚,但是主动坚决不要生小孩。

丁克一族认为自己好吃好喝过完一生不好吗?为何非得生小孩来分掉自己有限的资源。

过去,我们总是指责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像曾仕强教授则认为,一旦获得所谓的自由,都是会过分伸张自己的私欲。

一个人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宁可不结婚,但是最好要有自己的一个小孩。

因为等你50岁之后就会发现,只有自己的子女,才会对你真正的好,其它人是靠不住的。

虽然不是绝对,但却道出了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很多丁克一族其实是低估了养老的风险,以及过分高估自己的经济实力。

他们多数人认为,自己把养小孩的成本省下来,等自己老了,拿着几十万或者百万的储蓄,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到养老院度过余生。

虽然普通养老院和高档养老院,在服务上是有天壤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拿钱办事的护工,是很难有子女照顾老人时的那种真心实意。

还有网友偏不信邪,他们认为现在也有不少有子女的老人,被子女跟踢皮球一样,互相推脱各自的养老义务。

其实,在这里更多的是,老人在年轻时对子女教养和感恩问题,而非养儿防老问题。

无论是否属于丁克一族,养老风险都是伴随每位老人的。

只不过有多子女的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和丁克一族的家庭,在养老方面多了一重保障。

当然,少数情况是会其实多子女家庭相互推诿和争夺家产的不幸发生。

但总体来说,养老风险对于丁克一族来说,比其他类型显得更加急迫和现实些而已。

所以,老人保持有钱的状态和健康的体魄才是根本。

母慈子孝的情况下,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疼爱,就是自身的身体安康。

其实,就算不是丁克一族。现在很多人也会对今后的养老问题,存有疑虑。

毕竟独生子女的时代,并未真正远去。加上社会的经济运行进程,很多年轻人,都有点自身难保了。

而目前中国,还远未进入高福利国家,就已经逐渐步入老年社会。

而社区养老模式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但感觉没有什么进展。

多数中国老年人,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行孝之上。

之前在学校门口,听一个老人家对着一个全职妈妈吐槽带孙子的苦楚。

说中国的妈妈真是太不容易,年轻的时候养小的,老了之后,还要帮小的带更小的。

然后等自己的孙子、孙女长大之后,自己走不动了,都不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照顾。

但总体来说,其实老人在帮子女带小孩的过程,实际也是一种比在养老院更好的养老形式。

现在家庭中的互酬相助,却被一些心理扭曲和心智不成熟的人挑拨离间。

正如一个美国留学生说的,美国精英阶层不断地“教育”底层人民不要啃老。

但是他们却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子女,提供优越的资源和渠道。

他们让底层人民要从原本的家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奋斗。

自身却在极力想方设法传承着原生家庭的财富和保持大家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