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迟迟不值得离开,“家里一堆这样的玩具了,不能再买了!”孩子放声大哭,甚至有时候撒泼打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吃饭点了,孩子却一直嚷着要吃零食,“零食哪能当饭吃吗?不准吃,再吃下次不给你买了”,孩子又哭又闹,导致吃饭时情绪低落。

晚上十点多了,孩子迟迟不肯睡觉,“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赶紧睡觉”,孩子却因为没玩够,不想睡觉,于是又大哭起来

相信上面的场景宝妈们都深有体会,仿佛按了情绪炸弹的开关,一发不可收拾,委屈得让人可怜。孩子情绪失控后,你的威逼利诱、居高临下的呵斥只会让他感到无助,在一声声的指责、嘲讽、威胁下,只会让孩子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当他遇到什么事时,永远不跟父母诉说。

(一)为什么孩子动不动不是哭就是闹呢?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稍作了解,可能就会理解孩子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了。两三岁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这是因为孩子的理性脑和情绪脑还不能协调合作的表现。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理性脏钱还未成熟,情绪脑占主导地位,幼儿无法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岁以前,右脑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孩子遇到容易情绪崩溃,“可怕的两岁”就是这阶段的典型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可保持一份平常心,理解孩子不是在“故意惹妈妈不高兴”或“刻意不懂事”。孩子也无法自控,他们只能借助哭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惊慌,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没有人告诉他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这种情绪。

(二)多跟孩子共情,缓解情绪

孩子大哭大闹,其实他们也不愿意,只是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情绪,只能用哭来表达。

我们要借此机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是增加亲子联结的契机。孩子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更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这时和孩子“共情”,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们在跟孩子沟通时,可以拥抱,可以摸摸孩子的头,也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一些亲昵的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抚慰和支持,先帮孩子抚平情绪再解决问题。

要想与孩子共情,家长首先放低姿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发生的问题,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比如睿宝很晚了还迟迟不肯睡觉,一旁的父亲却严厉指责“几点了,还不睡觉,你明早能起来吗?”“我还没玩够,我还要看书”,孩子声嘶力竭地争辩道。作为老母亲,我知道儿子其实还没玩够,更准确地说,是希望妈妈再陪他玩会儿,我由于工作加班回来得太晚,因此陪儿子亲子阅读的时间便缩短了,他的确还没玩够。“那再玩一会儿,再读完这本书,我们就一起睡觉,好不好?”儿子的情绪缓解了一些,其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困了,只是嘴上还嚷着要再看会书,读到一半,睿宝便说“我困了,睡觉吧”。

(三)帮孩子梳理情绪,识别情绪,处理情绪。

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不会说话,饿了、尿了、困了只会用哭来表达需求,引起父母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总是习惯用哭来寻找关注,原因在于他们不会识别情绪,不会用语言来描述情绪,只会用哭来发泄情绪。

如何教孩子处理情绪呢?

第一,梳理情绪。

比如当孩子情绪失控后,我们帮孩子陈述发生了什么事,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关注事情的细节上。

比如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肯离去,执意要买,可是家中很多一样的玩具了,没必要再买了,于是哭闹不止。此时,我们先帮孩子叙述发生了什么事,说出他此时的感受,“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此时很伤心,对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识别情绪。

你此时的心情是难过的、悲伤的,不高兴的,以后在当他遇到不愿意、不高兴的事情时,他就会用词汇来描述当时的情绪,而不只是用哭来表达。用语言文字去解释情绪,这让他们同时使用了“叙述逻辑右脑”和“情绪感觉的左脑”,加强了孩子左右脑的联系。

教孩子识别情绪的过程,其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运用共情帮孩子化解情绪,当我们把他们的真实的感受说出来时,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知道父母是理解我的,爱我的。

第三,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鼓励孩子碰到不乐意的事情时,平心静气地叙述自己的心情,用语言表达出这些情绪,描述一下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家长千万不要评判,做个认真的倾听者即可,解释本身也是治愈的一种。可以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先帮忙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哭,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表达,分析得多了,孩子自然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情绪。

孩子情绪失控时,他更需要帮助,而不是指责,孩子内心也在经历着挣扎与风暴。与其让情绪在其中崩溃,倒不如抽离出来,将它看作是一次帮助孩子整合大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