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唐医生值班。因此,周一所有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随着厚厚一打的访视单填写完毕,一种即将胜利的心情涌上心头。不知不觉,已然来到普外科一个80多岁的患者病房。

看到这个年龄,唐医生立刻警觉起来:这么大岁数做手术,不容有失。尤其是访视环节,千万别在自己班上出现纰漏。

翻阅病历后,他顿时轻松了很多。因为,别看人家岁数大,各项指标真挑不出太大毛病。

有人抬杠说,心电图可显示心律不齐呢。

80多岁了,各个器官一般都会出现退行性变。这种心律不齐,其实就是退行性变的一种形式。

然而,当他来到患者床前的时候,他有点不淡定了。因为,患者完全没觉察出来他来术前访视了。直到他近乎喊叫地喊了一声老人的名字后,老人才转过头来,但没有睁开眼睛。

虽然全社会都在提倡尊老爱幼,但老人这番不搭理,他心里却是有点想法。他心里想:再怎么着,我也是给你来看病的吧,总不能这样对待人吧!

之后,老人似乎又进入沉睡的状态,对他的问话就是不作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医生来了,赶忙说:不好意思,老人耳朵不行,有什么话问他就行。

到了这里,唐医生总算搞清楚了,原来老人是听力不行。

但是,也不能不睁开眼睛吧?

老人的家属似乎看出唐医生的意思,赶忙说道:老人眼皮太松了、睁眼睛费劲。只有他使劲睁眼睛的时候,才能勉强睁开一条缝。

听到这样的回答,唐医生有点担忧了:听不见、不睁眼,全麻如何苏醒呢?总不能掐人家吧?

但一想到第二天不是自己麻醉,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的是,主任第二天早上看到这个病人特殊,直接安排唐医生麻醉。理由是,唐医生清楚老人的情况。

这么安排倒是无可厚非。确实是这样,越了解患者的情况,麻醉才更安全。

任务既然给自己了,只能全力以赴。

为了避免老人术后出现苏醒延迟,他将麻醉方案升级为复合麻醉,即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通过将两种麻醉结合在一起,可以明显减少全麻药物使用量,也能减少药物代谢慢等问题。

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很快就过去了。

当外科开始缝皮的时候,唐医生就把全麻药停掉了。他非常清楚的是,自己打的硬膜外麻醉已经完全阻断了疼痛,老人不会有疼痛的感觉。这样做,只为一个目标——让老人及时醒过来。

然而,直到外科大夫贴好胶布的时候,老人也没有苏醒的迹象。那心率、那血压、那表情,是那样的心如止水。

有点心急的唐医生,努力呼叫着老人的名字。这呼叫声,甚至惊动了隔壁手术间的人。隔壁手术间的护士和麻醉医生赶过来问:怎么了。

很明显,他们以为这边出事了呢。手术室内就是这样,一旦有情况,都会立即赶来帮忙。

一看是患者没醒,几个人就放心回去了。

随着老人一直不醒,唐医生心里愈发焦急。

明知老人听力不行,也只能大声呼叫着。

一看表,半个小时过去了。

有点急了的唐医生,决定扒开老人的眼睛看一下。

有句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麻醉上也适用,可以说成“瞳孔是麻醉的标识”。

向前推一百多年,现代麻醉之初,乙醚麻醉就将瞳孔作为麻醉分期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麻醉药可以影响瞳孔大小。使用麻醉药之后,瞳孔会变小。麻醉特别深的时候,瞳孔会变得接近针眼。举一个例子:吗啡中毒的典型表现,就是针尖样瞳孔。

这时扒开眼睛,无疑是为了求证麻醉药是否代谢干净了。如果麻醉药代谢干净了,就能排除药物因素的苏醒时间延迟。

有的人说:药物代谢干净了,还能不醒吗?

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出现了脑组织水肿。脑组织水肿,那肯定会影响到苏醒的。还有更严重的情况,比如脑梗。

越想越忐忑,带着忐忑的心情,唐医生嘴里默念“得罪了”后扒开了老人长长的眼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扒开后,他顿时放心了——两个瞳孔都正常。为了验证老人的瞳孔正不正常,他又观察了一下巡回护士的瞳孔。

在确认麻醉药已经代谢干净后,他决定稍稍掐一下老人。

有人说,不会是脑水肿或脑梗吧?

一般不会。如果颅内出现情况,瞳孔多半会有表现。经常出现的,就是两侧瞳孔不一样大。

轻轻掐了一下手臂上松弛的皮肤后,老人一皱眉就要起来。吓得众人赶紧把老人按在了手术台上。

在确认老人呼吸很正常后,再看看监护仪上的各个参数都没问题,唐医生把插在老人嘴里的喉罩拔了。

这时他才想起来,为了让老人更舒适一些,他在喉罩上涂抹了麻药。有麻药的作用,老人当然能耐受喉罩了。

事后总结,复合麻醉的方案实现了完全镇痛,加上老年人对疼痛等刺激不敏感是主要原因。而听力差以及睁不开眼等因素,则是次要因素。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次要因素也成了主要因素。

这里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您是当值麻醉医生,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