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旅客说:乘务员的服务冷冰冰。

这让我一直有个疑问,对于旅客说,乘务员这个冷,冷到什么程度才叫冷冰冰,想要热情,又该热到什么程度才叫热情?

服务业有两种极端,一是太不在乎,二是过分在乎,而这两者都会给旅客、顾客、游客带来不舒适的体验。

想起前年端午,没出远门,去离家半小时车程的酒店住了一晚。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住酒店,选了一家喜来登,因为之前有一天看到他们家公众号上说晚上有户外烧烤。

酒店有点沉旧,烧烤倒是很好吃,我一边吃一边看金城武和周冬雨演的《喜欢你》,挑剔总裁路先生从第一脚迈进那家酒店开始就流露出种种不满,比如迎宾者在他面前礼貌问候,扭头就大声吆喝,浮夸的鲜花,到处都是大声的吵闹等等。

看到那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抬头看向四周,回想从进酒店门测体温的那位就对我漫不经心,进餐厅等引领的时候服务员在柱子后面看手机,而我区域的那位工作人员更是一问三不知,酒、开瓶器、杯子需要我一样一样的说才恍然大悟的去拿,着实有点让人上火。

夜晚的风有点凉,我点了一碗老汤牛肉面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在户外吹着风吃烧烤的一共五桌,等不及了去问,回答我说系统故障,刚才没点上。我说那你们不主动问问吗,就让我们在这干坐着。

这就叫太不在乎。

那过分在乎呢?

我之前有位同事,是位姐姐,现在也退休了,她在公司里口碑很好,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对待工作格外认真,对待旅客特别真诚的乘务长。

有一次飞航班,起飞后供餐,头等舱一位旅客说他赶了一天的路,没吃饭,如果餐食有富裕,如果方便,麻烦多给他提供一份。姐姐满口答应,不一会,她就又给这位旅客开了一份热餐。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其实已经很完美了。但没想到姐姐又回到厨房间,开出了自己的机组餐,又给旅客端了过去,说:先生怕您吃不饱,我把我的机组餐也给您提供。

这位旅客就很不满,因为这个场景,让周围旅客误认为他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明明已经多要了一份,还要再把人家工作人员的饭吃掉。

就是这么尴尬,明明是想做好事,但落地后旅客投诉了。

那时候我们公司客舱部门有个不正之风,乐于宣传“乘务员为了旅客,把自己的机组餐提供给旅客”这种事情,认为这是正能量,认为这很让人感动。

我从那时就对这一现象嗤之以鼻,现在观点依旧:如果旅客真的是有特殊需求,需要特殊帮助,比如老太太吃素,也不懂什么叫预定素食餐,飞行几个小时那么久,我们不是不能提供。

作为乘务员,我们不是非得吃这顿饭,我们不是不能饿着肚子飞行,但他们那样宣传来宣传去,慢慢给部分脑残旅客养成了“把你机组餐开给我,不然我就投诉你”这种脑残习惯。

有很多旅客在航班上对我们进行道德绑架,不管这个航班正常配不配餐,不管什么时间点,他只要饿了就要吃我们的饭,认为我们不把饭给他们就是服务不周,就是态度不好,就要投诉,让人烦不胜烦。

我的亲身经历,在一个国际航班上,有个夏令营,半飞机的小孩,把回程的可乐雪碧都消耗了一半就不说了,有几个坐一起前前后后的小男孩,集体跟我说没吃饱,还要吃饭。

我客气的说真的没有了,他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饭给我?

他那个理直气壮,当时我被噎的差点没说出话。

而像上面姐姐那样,主动把自己机组餐提供给旅客,就属于过分热情。而且这种过分热情,会给同事、同行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在我的理解里,很多服务场所,其实旅客不需要你太热情,只需要你很专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一切都有标准可循,这就很不容易了。永远保持距离感,永远保持专业的态度,或许才是大部分旅客需要的。

特别是在航空业,很多公司喜欢说让旅客进了客舱要有家一样的感觉,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为什么要像家一样?他只是匆匆过客,来坐、吃、睡,他需要的是坐的舒服,吃得放心,睡得踏实,他不需要你给他家一样的感觉。

换个角度,乘务员的热情给他的“温暖”会不会成为他的负担,他本想随便吃几口就睡一会儿,但若是个特别有礼貌的人,又要想着记得说谢谢、记得自己的仪态、保持自己的形象,这也好辛苦的。

在冰冷和热情之间,存在一条线,乘务员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航线去调整这条线,这才是当下乘务员应该具备的素养,不要只是让年轻的乘务员热情洋溢、去给旅客做多余的服务和关心,哪怕是充满善意。努力让一切更加正常,让一切更加专业。

这才能孕育出一个相对健康、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客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