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资人不愿买单,“声”意难做!

投资者没信心,喜马拉雅被困在上市前夜。

喜马拉雅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以失败告终。有消息称,喜马拉雅因融资缺乏投资者支持,已暂停其香港IPO计划。要知道,喜马拉雅本次IPO的融资额并不高,只有1亿美元,但仍没有投资者愿意出手。但是,喜马拉雅背后的股东们都不差钱,比如,挚信资本和腾讯分别持股7.5%和5.4%、General Atlantic持股为4.2%、阅文集团持股3.1%,百度、小米、索尼也都是股东。这么豪华的阵营之下,却凑不够投资1亿美金的意向,喜马拉雅怎么了?

实际上,主要原因在于估值。2018年E轮融资后,喜马拉雅的投后估值达到240亿元。但在这背后,却是喜马拉雅无法盈利的现实。2019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分别亏损19.248亿元、28.821亿元;2021年,亏损进一步加大,高达51.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99.13亿元。一边高估值,一边巨额亏损,也不难理解投资者信心不足了。

面对动荡,市场上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到底能不能“如约”上市,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毕竟,曾经高估值投进去的投资人,现在都急着赶紧退出呢。

三闯IPO折戟 资本不认同200亿估值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喜马拉雅来说,有点阴晴不定。

6月21日,有消息称,“喜马拉雅正考虑最快下周启动香港IPO计划。”报道指出,喜马拉雅正为IPO引入基石投资者,如果进展顺利,喜马拉雅可能考虑6月30日左右开始接受机构投资者认购。

但是,仅仅4天后,又有市场消息称,喜马拉雅因融资缺乏投资者支持,已暂停其香港IPO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喜马拉雅在与潜在投资者的早期谈判中遇冷,由于市场动荡,双方在估值问题上存在分歧,因此公司最终认定,本月启动IPO发行难度太大。

目前,喜马拉雅的上市申请状态仍然为“处理中”,公司尚未正式设立新的时间表。也有媒体报道称,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公司尚未正式设立新的时间表。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仍和投资者在估值方面谈不拢,喜马拉雅很有可能将上市计划推迟到下半年,在9月份重新交表申请上市。

此消息一出,引得外界纷纷感叹,要知道,作为声音经济的老大喜马拉雅曾经在一级市场可是风光无限。

回顾喜马拉雅的发展史,2012年,连续创业者余建军创立了喜马拉雅,彼时,市面上互联网音频相关的应用已不在少数,如何切入市场?余建军选择通过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来构建音频生态。

正是这种创新,吸引来了崔永元、高晓松、郭德纲、吴晓波等名人以及不少“网红界”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据余建军透露,当时,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张其成讲的《易经》一年分成收入可过千万。此外,喜马拉雅还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家出版集团、阅文集团等国内众多知名线下线上出版机构结成了深度战略合作伙伴,拥有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85%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6600余个英文原版畅销有声书。

迅速崛起的喜马拉雅,很快引来了资本簇拥。喜马拉雅原型刚上线时,时任证大集团董事长的戴志康便以个人名义向其投了1500万元。资料显示,至今喜马拉雅共进行9轮融资。其中,E轮融资更是为人称道,交易金额高达9亿美元,春华资本、腾讯投资、泛大西洋投资等纷纷入局。该轮融资前,喜马拉雅投前估值已高达200亿元,投后估值240亿元。

超200亿的巨头,必定能引起市场兴奋,从那时起,有关喜马拉雅上市的消息便开始出现,短短几个月就四次被传出了上市的消息,甚至还传出了A股和港股两种不同的版本。但对此,喜马拉雅坚定地对外回应,“不属实,没有任何IPO安排”“目前并无确切上市计划与时间安排”。

那么,喜马拉雅是什么时候改变了看法呢?

2021年5月份,喜马拉雅就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受到国际局势、监管政策影响,喜马拉雅被迫暂停了在美股上市的计划。于是,喜马拉雅选择转战港股,并在同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迟迟未有新进展。直到2022年3月,因上市规则规定的审计数字过期,其招股书显示“失效”。

3月29日,喜马拉雅按照港交所上市规则要求,再度提交更新后的数据和资料,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为联席保荐人。但我们看到,喜马拉雅的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估计也要以失败告终了。

内忧:难盈利 三年巨亏近百亿

从2018年的无上市安排,但近一年来铁定了心要上市,喜马拉雅经历了什么?

“到底上不上市?谁能说下真实情况,投了好多钱,190亿估值进去的,指望早点变现退出呢”,一位投资人的真实心声,指出了喜马拉雅面临的困境。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分别亏损19.248亿元、28.821亿元;2021年,亏损进一步加大,高达51.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99.13亿元。即使经过调整,其2019年至2021年的净亏损,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就连余建军本人也表示,“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从喜马拉雅的盈利模式来看,盈利难与其业务模式单一有关。据招股书,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订阅、广告和直播三项业务。其中,订阅业务为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2019年至2021年,其订阅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7.2%、49.2%以及51.1%。

喜马拉雅的订阅业务,进一步可细分为会员订阅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但这两项业务的变现能力并不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会员订阅业务月平均付费用户收入分别为11.60元、10.80元和11.20元。而数据显示,2021年在线音频行业订阅的移动端与平均每个付费用户收入为22.50元。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喜马拉雅选择用低价促销换会员增长。

另外,同期喜马拉雅的付费点播收听业务月平均付费用户收入分别为46.30元、58.30元和104.50元。从数据上来看,该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可以看出,知识付费的打法带来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付费不仅是需要用户向平台付费,平台也需要大手笔地向版权方购买版权。而这也成为了导致喜马拉雅重大亏损的主要原因。

为了用更好的内容留住用户,喜马拉雅在内容投入上持续烧钱。2019年至2021年,公司付给内容创作者的节目收入分成和内容购买成本分别为10.64亿元、15.49亿元和19.31亿元,占收入比例为39.5%、38%和33%。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优质内容的平台,单一的商业模式使喜马拉雅陷入两难境地,投入少难以吸引优质创作者以及用户,投入多又将使公司盈利遥遥无期。

因此,为了盈利,喜马拉雅也曾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比如,据喜马拉雅在SEC的招股书显示,曾提到教育服务业务,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0.5%快速增长为2020年的5.6%。但随后便迎来双减,喜马拉雅则便是停止提供涉及所有相关内容(教育服务)的产品和服务,在其最新的招股书中,营收部分已经没有“教育服务”。

盈利、转型一地鸡毛的情况下,资本更早失去耐心。

据招股书,2019年3月,喜马拉雅和21个主体签订了减资协议,并回购老股东在喜马拉雅持有的全部注册资本。其中包括小米旗下天津金星、好未来旗下欣欣相融、上海证大关联企业上海翔馨、喜马吉泰等。这说明,老股东们等不起了。

而这次IPO,喜马拉雅的融资额只有1亿美元,并不算高,但仍没有投资者愿意出手,可见信心有多不足。

亏损百亿,上市遇阻,资本撤退,喜马拉雅的日子有多难过,或许可以从不久前传出的裁员消息中可以看出:据媒体报道,不到一年间,喜马拉雅员工总数已从超5000人降至不到4000人,2022年初到4月末,公司更是裁员超500人……这样看来,尽管上市“不太被待见”,但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了。

外患:同行暴跌 巨头来势汹汹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问题是喜马拉雅的内忧,那么竞争激烈的音频市场,是喜马拉雅不得不面对的外患。

经过多年厮杀,国内音频赛道头部玩家只剩下三家,荔枝、蜻蜓以及喜马拉雅。谁曾想,好不容易打败众多对手,行业中又来了新的入局者,且都是巨头,来势汹汹。

比如,腾讯推出了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与喜马拉雅提供的服务基本一样,此外还推出了微信听书、懒人畅听,以及在腾讯音乐上线了“听书”板块;字节跳动上线了更加侧重有声书的APP番茄畅听;B站10亿元全资收购了二次元音频社区猫耳FM;快手推出播客APP“皮艇”;网易云音乐在站内开辟有声社区,布局广播剧和有声书……尽管已经发展近十年,但抢起用户来,还真不一定比得过腾讯字节。

另外,为了实现造血,喜马拉雅正将目光瞄准物联网,通过与下游智能家居、汽车、手机等智能硬件合作,形成音频生态圈,进一步延伸到包括家里、路上和车上的更多音频使用场景。不过,目前这些努力尚未得到回报。而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大家早就一窝蜂地冲上去了。

一方面,荔枝和蜻蜓都比喜马拉雅更早入局车载音频市场,三家目前纷纷与车企合作,竞争不小;另一方面,在终端,尽管是喜马拉雅最早将智能音箱卖火的,但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中,基本都被阿里、小米、百度所抢占,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在市场上的“声量”要小许多。

而跳出音频市场,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流量降价,在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在线音频的生存空间。2021年,抖音的月活用户为6.5亿,而喜马拉雅的平均总月活跃用户为2.62亿。短视频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音频市场望尘莫及。况且,抖音们还在不断反攻。

激烈的竞争下,倘若喜马拉雅成功上市会如何?从和喜马拉雅处境相似的荔枝身上或许可以看到答案。早在2020年,荔枝FM抢先一步在美股上市,成为中国音频第一股。但是上市后,荔枝并不好过,上市仅一年市值就缩水了近60%。据其2021年度财报,营收21.2亿元,净亏损1.27亿元,已连续五年亏损。截至6月24日,荔枝股价为1.2美元,市值仅剩4.08亿人民币,对比首次公开募股发行价的11美元,堪称脚斩。

若对标荔枝,上市之后,如果是跌跌不休的股价,估计也难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对喜马拉雅来说,上不上市,都是一个字——难。但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底,喜马拉雅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5.44亿元,而同期的经调整亏损额就高达7.59亿元。这意味着,再没有投资,喜马拉雅账上的现金还不够支撑一年。这样看来,上市,起码够喜马拉雅喘口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