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梦华录》火出了新高度,略带喜剧笑点不尴尬的故事情节和主演间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让其收获了热度不断。
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顾千帆脱口而出“我以后怎么办呢,顾赵氏”,这里的糖可是把很多网友也甜迷糊了,随着热议,“顾赵氏”也登上了热搜。
但小鉴查了不少资料,根据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追溯女性姓氏的沿革演化,发现宁可相信这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顾千帆那张嘴!
冠夫姓是指ab氏,也就是夫家姓+父家姓,《梦华录》中的顾赵氏就是典型。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知识点:古代女子的姓氏是从何而来?
一开始古代女性的姓和名都很随意,在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姓名主要作用是区别婚姻关系的,只有出嫁后,才会有真正的名字。这一时期,姓和氏的概念和后代差别很大,女性的姓也比较杂乱,妲己姓“己”,后一个字代表姓;而赵姬姓“赵”,后一个字并不代表她姓姬……所以讨论这时期女性姓氏的实质意义也不大。
秦汉时期官方记录里记录妇女名字时,有记名省姓和冠称夫姓两种主要书写方式。
记名省姓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当时只有贵族妇女拥有姓氏,平民妇女没有。
因为有名无姓,在记录时为了方便就给妇女加个姓氏,此时大多会冠称夫姓,这种现象在西汉时期的史料中比较多见。
比如《史记》《汉书》中霍光妻显被时人称作“霍显”“霍夫人”“霍氏”,又如《汉书·杜周传》有“皇太后女弟司马君力”的记载,苏林注云,“字君力,为司马氏妇”,这些都是以夫姓冠称。
而在民间,妇女多以“某某妻”相称。生活在两汉的赵盼儿,嫁人后则可能会被称以“千帆妻”、“顾家妻”等。懂了,民间妇女连名都没有,直接以“某某的妻子”为称呼,惨就一个字,想说千万次。
到了魏晋时期,对于已婚妇女的冠姓则从夫姓转向了父姓。这个变化最早在《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中可见一斑。
图为出土文书原件照片
在这部记录户籍文书中,妇女姓名就已经不同于以前,不仅冠上了父姓,还省去名字。
那么从冠夫姓转变为冠父姓,究竟是什么原因 ?
据小鉴一番吃瓜操作发现,西汉时期平民女性在婚后改从夫姓,也蕴含着妇女在婚后与其父族关系的疏远或割裂的意味。
当时流行的是一种将“九族”释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异姓说”。类似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甚至更为严重,嫁出去的女性就归属到丈夫那边,像以物换物的商品一样,出嫁后就和之前的家庭毫无关系。
最早在东汉年间的民间,已出现了另一股妇冠父姓的潜流。马融、郑玄两位学者皆强调:
父族相对已嫁之女虽为小宗,但已嫁女依然属于父母之宗,不应“自绝其族类”。
“不应自绝其族”,在民间收获了一致好评,冠称父姓的习惯也慢慢流传下来。
比如,在以女性为志主的东汉碑文或神诰文中,如果要追寻她名字的历史,都是从父辈祖先追溯,虽然这种追寻经常错误百出,但沿着父系寻找祖先的观念已经开始根深蒂固。
下面是一张唐代墓主的照片,可以看出开头就写明了墓主的姓氏为张,而其妻子是侯氏。
而在唐代的户籍文书中,冠父姓也已成为固定书写方式:
《唐开元四年(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中江义宣户为例,其母记作“母张年四十一岁”,叔母则记作“叔母俎渠年五十七岁”。
此处将母亲的名字记做张姓,叔母则是俎渠,均与户主江姓不同,此时冠父姓已经成为了广泛使用的称谓形式。
从冠夫姓到冠父姓,女性受歧视的状况没有区别。未出嫁的女子都不配冠上父姓,出嫁后也是为了方便称呼才冠上夫姓,后来才得以被“赏赐”为冠父姓。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都离不开西汉董仲舒《礼纬·含文嘉》里的那几个字“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而在《梦华录》所发生的宋朝,冠夫姓则早已不在官文中出现。当时苏轼的母亲叫程夫人不是苏夫人,杨家将的戏文里也都是叫佘太君而不是叫杨太君,那时女子多用自己的姓称呼,x大娘子,或者丈夫官位,国公夫人,伯爵娘子等。
赵盼儿婚后,可以叫做赵氏或者顾家赵氏,而绝对不会被称为顾赵氏。更何况,当时赵姓乃是宋朝王姓,小小顾家怎么可能让王姓被冠?
了解了古代女性姓氏的沿革演进之后,我们发现,冠夫姓在古代只是昙花一现。其实,冠夫姓更像是鸦片战争之后从国外舶来的文化,晚清民国时期,国门被强行打开,全盘西化,外国各种文化横行,冠夫姓也是其中一种。
《圣经》上说男女结为夫妇就成为一体,女性婚后随夫姓便是结为一体的表征,在英语国家,冠夫姓成为传统。
英文中的姓叫“Family name”,即家庭姓氏。对于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用统一的姓氏,当然一般都是使用丈夫的姓氏。
在中国,冠夫姓不仅作为舶来文化广泛流传,甚至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
虽然这一规定也早已随着新中国成立进而明文废除,但却在很多地方沿袭了下来,譬如曾被英国殖民155年的香港。现在的香港仍有不少女性名流冠以父姓,在娱乐圈,黎姿嫁给跛豪马廷强后改名“马黎珈而”、TVB女星杨怡嫁给男星罗仲谦后改名为“罗杨茜尧”,都被网友热议。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在用冠夫姓的还有日本。虽然日本民法中并未规定婚后必须是女方改姓,然而日本颂扬的家庭一体长期笼罩在家父长制的阴影之下,导致夫妻协商改姓流于形式,夫妻同姓制度之下绝大多数情况是女性放弃了原本的姓氏。
而中国自古就没有冠夫姓的强制要求,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女人改姓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成为殖民地后逐渐西化的产物,是为“洋为中用”。
而中国大陆则少被这样的舶来文化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即明确:“夫妻有各自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其后,这一原则在历次法律修改中都被传承下来,新中国的女性从此再也不用因为结婚而改名,拥有了永远独立的名字。
现在有很多家长为了把爸爸妈妈都放进孩子名字里,所以在名字里采取两姓,比如当红流量明星蔡徐坤、许魏洲等等。
这样的新闻也十分常见且暖心:
甚至直接跟妈妈姓氏这样的新闻也比比皆是:
如果让你自己选,你希望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