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作为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点是通俗易懂、平淡自然,比如在14岁的时候,写下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两年后,16岁的白居易到长安游学,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读罢这首诗,对白居易说:“小伙子,长安城的房价是很高的,但如果你能写出这样的诗,那么你在长安居住下来是很容易的!”

后来白居易不仅在长安定居,还成为九世纪中国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那个时代,日本经常派遣唐使来交流学习,对日本人来说,誉满天下的白居易,代表了唐朝的第一流的文化,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会昌五年(845年),这些遣唐使经过多年搜集,整理出一本《白氏文集》,带回了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白居易也不会想到,自己在隔海相望的东瀛,会受到这么大的欢迎。从天皇到朝臣,从文学家到市井小民,各个阶层都有他的忠实粉丝。比如日本的52代天皇嵯峨、60代天皇醍醐,每年都以白居易的诗歌为主题,专门举办御前诗会。

一直到今天,日本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上都还有着不少汉诗。所谓汉诗其实全是唐诗,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悉数在列。

但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诗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白居易。

白居易写过很多类型的诗歌,但是日本人最喜欢他的感伤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曾用“雪月花”来概括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协律》:“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直到今天,我们对古人早已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却还称白居易为“白乐天”,以示尊重。

“乐天”两个字,是白居易58岁时候,看尽繁华后,放下了爱情与仕途,给自己取的字,来源于《易经》“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知命,懂得放下,是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是他被中外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那么白居易在爱情与事业上,都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最终选择放下的呢?

1.考场得意,良缘难缔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11岁的白居易跟随父母来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在这里,遇到了隔壁邻居家比他小四岁的湘灵。小湘灵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白居易和湘灵成了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玩伴。

两个人一起去看乡间金黄的麦田,也一起采集小山坡上的野菜。

心灵手巧的小湘灵每次做了点心,一定会留一份给白居易,白居易则教会了她认字,念诗。

等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的时候,他们开始了初恋,在东林草堂,由白居易作词,湘灵伴舞,两人共同完成了一首《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邻女》

转年,白居易到了20岁,举行了加冠礼,告别青涩,步入成人社会。这时候白居易向母亲提出,想要娶湘灵为妻。但是母亲果断地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湘灵出身寒微,两个人门不当户不对。

并且母亲认为,此时白居易最重要的是安心学习,求取功名。在白母的安排下,逼迫白居易离开符离,去到江南叔父家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不让他见到湘灵。

于是热恋中的两个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别。临行前,在濉河边,白居易与湘灵见了最后一面,白居易含泪写下《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之后的日子里,两个人饱尝了相思之苦。但是白居易并不落寞,因为他知道,在家乡有个女孩正在思念着自己。

贞元十四年,他以湘灵的视角写下《长相思》: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白居易《长相思·九月西风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第一次求婚被拒,但是没有浇灭白居易心中的希望,他打算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再次提出迎娶湘灵。于是白居易日夜苦读,在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不负众望,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

考中后,他没有和其他的读书人共同庆祝,立马收拾行装,回到符离,亲口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的同时,央求他和湘灵的婚事。

可是,母亲依旧无情地拒绝。她认为这样一个乡野女子更是配不上自己才华横溢的儿子。随后白母使尽各种方法,又是卧床装病,又是请来算命先生算出八字冲撞,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这门亲事。

母亲不让他娶湘灵,白居易也不肯娶别的女子,母子俩就这样耗着,一晃又过去了八年。此时步入中年的白居易还是单身汉,他把对生活的哀愁都写进了诗歌里: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期矣!

——《潜别离》

虽然白居易已经考中了进士,但是按照唐朝的科考规定,这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吏部的守选或铨试,才能够获得具体的官职。于是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冬,白居易再次参加由吏部的“书判拔萃”科,一举登第,授官长安秘书省的校书郎。

虽然校书郎官职不大,工资很低,但毕竟是个京官,白居易举家迁往长安。从此白居易和湘灵,一个在长安,一个在符离。

赴任后的白居易变得越来越忙,处理公务,结交朋友,饮酒作诗。可即使是这样湘灵的倩影依然会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那一个一个黑夜里,孤枕难眠,都是对湘灵无尽的思念。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已经35岁,这是对湘灵爱而不得的第16个年头。

也是在这一年,是28岁的唐宪宗继位的第二年,为了给朝廷选拔更多的人才,举行了一次制举考试,由唐宪宗亲自出题,考生来作文应答。

白居易参加了这次官员选拔考试,他的文章深受唐宪宗李纯赏识,一举中第,名列四等,得授周至县(今西安周至县)的县尉。

白居易在周至县度过了两年时间,虽然没有什么重要的政绩,但是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

原来,周至县距离马嵬坡很近,就在此50年前,大唐第一美人杨贵妃命丧于此、香消玉殒。不过到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马嵬驿已经是人流不息、恢复了往常。

有一天,白居易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玩,王质夫说白居易是“深于诗,多于情者”,劝他写一首诗来咏唐玄宗与杨贵妃。

白居易不负众望,写出了传诵千古的《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是也有白居易和湘灵的影子。

白居易感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而不得的同时,他知道自己和湘灵此生恐怕也是有缘无分,只能空叹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3岁时,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对湘灵说“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35岁,在《长恨歌》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至此,白居易对这段虐恋选择了放下。两年后,37岁的白居易,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为秦晋,白居易选择了妥协。

尽管在七年后,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途中,又一次见到了湘灵,但是这一段长达25年的恋情,也只能无果而终,凄美又悲伤,两个人只能是有缘无份。

2.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白居易从小就立下了“济世为民”的誓言,29岁那年考中进士,31岁通过了“科目试”,35岁又考中了制科,他凭着自己的刻苦读书“十年之间,三登科第”,从此进入仕途,被任命为周至县的县尉。

实际上白居易在周至县只待了一年时间,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一月,37岁的白居易被召入长安,成为翰林学士。几个月之后的元和三年四月,加官左拾遗。

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他政治生涯真正的起点。虽然从官级上来看,左拾遗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不过职责相当重要:“言国家遗事,拾而论之”,这是一个谏官,凡是国家大事或朝廷措施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左拾遗都应予以指出。

白居易踌躇满志,热情高涨,为此他屡上奏章,决心要根除对国家有害的各种弊政。

白居易在三年左拾遗任期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

首先,他上书弹劾多位节度使,因为他们大多拥兵自重,对百姓横征暴敛,对朝廷或拒交贡赋;

其次,白居易坚决反对宦官擅权。当时宦官头子掌握着左右神策军,连皇帝自身的命运都被控制在他们掌中,更不用说朝政了。白居易揭露了俱文珍、吐突承璀等宦官的暴行。

第三,白居易把眼光投向底层百姓,白居易擅长用诗歌补察时政,这一点在他最为看重的讽喻诗中也有体现,比如在《观刈麦》中写到一位贫穷的妇人: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位贫苦妇人,一手抱孩子一手拾捡别人遗落的小麦穗,她哭泣着诉说,自己田地收成的粮食都交了税,只能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来求得一顿温饱。通过这首诗,白居易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又如一首《卖炭翁》,道尽了底层人民被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大雪纷飞的天气,卖炭老翁身上只穿着单薄的外衣,可是他却希望天再冷一些,自这样己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夜降大雪,老翁赶着牛车,运着千余斤重的木炭来到长安市场。可是两个皇宫的太监骑马赶来,他们说是奉皇帝的命令,就把老翁一车的炭都给抢走了。

对此白居易评价道“苦宫市也。”他把批判矛头直指朝廷的弊政恶法,也直指宦官和他们身后的皇帝本人。

如果说谏书是给皇帝看的,最多只能起到一点讽谏作用。而诗歌不但写给皇帝看,也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是诗人代表贫苦百姓,对苛政所作的控诉,字字血泪。

从三十七岁到四十岁的三年多时间,他常常上疏直陈时弊,不留情面,大胆抨击弊政,这不仅惹恼了权贵,也触怒了皇帝,宪宗渐渐地疏远他。

后来,宪宗以白居易需要照顾母病为由,把他改任为京兆府户曹参军。表面上官职提高了,俸禄增加了,但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白居易再也没有机会直接进谏,再也无法参与朝政了。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白居易为母服丧期满,被召回长安,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隶属东宫,职责是规劝引导太子的言行。

不到一年时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初三,京城发生一桩特大谋杀案,宰相武元衡被杀害。

当朝宰相被刺杀,这是亘古未闻的事情,也是对皇权的蔑视。这样轰动京城、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居易怒不可遏,立即奋笔疾书向宪宗递交奏章,要求严查凶手,以肃法纪!

白居易此疏一上,就被政敌们抓住了把柄。有人认为,白居易在东宫担任官职,负责规劝太子行为,没有权力对朝廷谏言,这是“越职言事”,应该处罚。这时候唐宪宗已是昏聩无能,忠奸不辨,他下达诏书,将44岁的白居易赶出京城,贬谪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任司马。

在宰相武元衡遇刺后,白居易出于正义感和道德感,第一时间向朝廷上书,却反而受到诬陷、打击,不但无人为他伸张正义,而且有人落井下石,这让白居易伤透了心。此时白居易已经人到中年,他觉得人生短促,又何必再自讨苦吃?从此他的政治热情逐步消减。

3.乐天知命故不忧

又过了一年,谪居江州的白居易在送别朋友之际,邂逅了一位歌女,并请她弹奏一曲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过聊天白居易得知,琵琶女年轻时曾名动京师,等到人老珠黄,嫁为商人妇,只能独守空船。而白居易想到曾在朝廷里担任重要职务,如今却被贬到偏远的江州当一个司马的闲差。虽然他与琵琶女身份相差悬殊,但是他们的心里都充满着失意和漂泊的情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困江州三年后,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白居易升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太子李恒登上皇位,史称唐穆宗。

由于白居易曾是穆宗的老师,穆宗知道白居易文采太好了,把白居易召回京城,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主要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职,是有希望未来做宰相的,不过白居易看到此时朝廷内宦官专权,以及爆发的“牛李党争”,让白居易心灰意冷,他决定远离政治漩涡。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白居易主动放弃了大好的前途,自求外任,由中书舍人调任杭州刺史。

后来朝廷多次让他回京做官,可是,白居易早就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心生厌倦,每次朝廷的诏令,都被白居易拒绝了。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主动选择到东都洛阳做了一个闲官,担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并且买下洛阳城东南履道坊的一座宅院。

白居易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以此明哲保身,回避政治风波引起的不测之祸,他也确实达到了目的,此后朝廷里发生了很多事:

第一件事是公元826年,顽劣不堪的唐敬宗,深夜醉酒后,被政见不和的宦官杀害,年仅18岁。至此大唐的朝政完全被宦官左右。

第二件事是“甘露事变”。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朝廷里宦官得势,控制了唐文宗,诛杀了很多大臣。

这一年白居易正在洛阳居住。事变发生后,白居易在第一时间就在诗歌中有所反应,这首诗的标题就是“甘露事变”发生的日期,叫做《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白居易对自己因急流勇退而免遭灾难的庆幸,至于对那些遇害的朝官,则是满怀同情。

放下升官的机会,远离政坛以后,白居易在做什么呢?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58岁的白居易老来得子,为此他创作了一首《阿崔》:

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

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

在洛阳履道坊的宅院中,年过半百的白居易,过着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妻子杨氏体贴贤惠,膝下的儿女也伶俐可爱,白居易安享着天伦之乐。

白居易在洛阳的晚年生活是相当愉快的,他在《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中说:

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

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

况吾头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

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

在兼济天下方面已经无可作为的前提下,白居易只能以独善其身为人生目标。况且已至衰暮之年,与其终日悲戚,不如愉快度日。

白居易,字“乐天”,出自《周易》中“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乐于顺应天命,所以没有忧虑。白居易的人生中确实体现出了乐天知命的态度。

在爱情上,与喜欢了25年的初恋湘灵有缘无分,白居易选择了接受现实;在仕途上,不能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白居易选择半隐生活,躲过了几场朝廷的政治风波。

世间哪能十全十美,生命得到另外的成全,必然会有别样的遗憾。千年已过,中外读者依然能从白居易的诗歌中寻找到精神寄托,也能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