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经济指标)在4月份创下最低点,5月份已经有所恢复……经济的拐点其实已经到来。”6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一场论坛,发布本年度中期报告,总结上半年经济形势,判断疫后经济复苏的挑战和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团队作本年度中期报告,他表示,本轮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预期内的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的两大冲击,但我国经济各项指标在4月份已创下最低点,5月份已经开始恢复,经济的拐点已经到来。下阶段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调控,以实现经济增速合理目标,保证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份经济已探底,拐点已现,下半年企稳回升

今年前2个月经济呈现回暖态势,但3-5月份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刘晓光表示,此轮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预期内的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的两大冲击。其中,三重压力指的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形成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两大冲击指的是3月以来新一轮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疫情冲击和俄乌局势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刘晓光团队预测,上述因素导致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出现显著回落,“基本判断二季度会实现正增长,但增长幅度比较小。”而宏观经济的下滑也会影响微观个体,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亏损程度在加大,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还在持续加大,企业和家庭的不利处境也导致财政收入下滑。

不过,此轮经济下滑在4月份已经探底,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拐点已经到来,接下来将开始回升。刘晓光介绍,不管是PMI,还是消费、投资、出口、工业增加值等指标,都已在4月份创下最低点,5月份已经有所恢复,“部分指标已经恢复到3月份,部分指标已经转正,部分指标的跌幅在缩小。”

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中期报告。

刘晓光介绍,下半年有5大因素助力经济企稳回升:一是疫情因素消退,各地区复工复产复市复商全面推进;二是上半年出台的许多宏观政策因为疫情防控效果打折扣,下半年这些政策的刺激效果将显化,助推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三是先前的各种不利因素(例如去年实施的一些结构性调整政策,在当时造成了短期压力)将得到极大缓和;四是“十四五”规划项目的实施和落地将提供新的基础性力量;五是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基数较低,这将有利于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实现较高同比增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检查一台发动机的安装细节。 上海转向疫情常态化防控后,“大厂小店”里的人们努力加速跑的状态。 新华社发

下半年经济复苏进程更加脆弱,呈现非对称“W型复苏”特征

刘晓光团队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与2020年的复苏进程相比,将面临更多挑战,复苏进程更加脆弱,最终呈现的是一个非对称的“W型复苏”特征。

据了解,“W型复苏”指的是经济走势图接近“W”形状,先跌后涨,再跌再涨。刘晓光认为,下半年在复工复产和经济刺激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有望进入到持续复苏的状态,但同时也会经受各项小概率事件带来的持续冲击,如果度过这一阶段进入稳健复苏的阶段,我国经济可能会面临“灰犀牛”冲击,因此下半年总的经济走势呈现“W型复苏”态势。

与2020年相比,我国本轮经济复苏面临哪些不一样的挑战?刘晓光介绍,相比2020年,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市场预期、运行模式、外部环境、政策空间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相对不利的变化。

从微观基础看,在三年持续的疫情冲击下,我国企业和家庭部门相比2020年更加脆弱。刘晓光举例介绍,根据相关调研,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等情况在疫情后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最高的恢复时间段是去年上半年,大概恢复了4成。

从市场预期看,随着疫情反复和不确定性增多,各类市场主体信心都比2020年有所下降。例如,企业对中长期的投资减少了,更多转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居民对耐用品消费、负债消费、住房类消费都变得更加谨慎。

从运行模式看,中国经济循环周转速度比2020年有所下降,例如,企业的存货周转变慢,应收账款回收期拉长。

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美央行进入加息通道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相比2020年在下降,我国出口的成本正在上升,贸易条件整体恶化。

从政策空间看,我国财政、货币、就业政策空间比2020年有所收窄。

刘晓光表示,上述因素说明今年下半年复苏进程在各方面与2020年的情况都有不同,且挑战增多,今年下半年的复苏进程更加脆弱。

保增长本质是保就业,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调控

刘晓光表示,保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保就业,根据其团队的测算,如果要满足今年就业的需求,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至少要维持在4.6%以上。为实现这一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在上半年财政增支减收同时发挥作用下,刘晓光认为下半年政府面临的最大矛盾可能是“愿不愿意负债的问题”,如果政府不愿意负债,财政空间就会受到极大制约。刘晓光认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下滑后续可能会影响到各项政策的落实,因此是否提前下达并使用明年的专项债额度、是否发放专项国债是弥补财政收入缺口的方案,是“下半年中期以后财政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在货币政策方面,刘晓光强调央行要有“行动的勇气”,他表示央行由于考虑到通胀、人民币稳定等因素,动作不够及时。面对未来各种突变的形势,央行要敢于应用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刘晓光还提出其他政策建议: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行中期扩容和工具创新;针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的保守化倾向出台针对性政策举措;从供给侧扶持政策转向扩张政策;各类监管政策要避免松紧力度的摇摆,稳定市场预期。

采写:南都记者 丁境炫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