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吴立群教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导线起搏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解读我国首个《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我国约13%的急性心梗与不适环境温度有关

6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团队联合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不适环境温度(尤其是低温)可迅速增加急性心梗(AMI)发作风险,效应可持续2~3周。 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数据库,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324个城市2093家认证医院超过104万名符合条件的AMI患者,进行个体水平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结果显示,在供暖区非供暖季节和非供暖区全年,均发现随着温度下降、AMI风险显著升高的趋势。全国有13.26%的AMI发作可归因于不适环境温度。分层分析显示,低温引起AMI发作的风险在女性和老年人(≥65岁)中更强。该研究首次测算了可归因于环境温度的AMI疾病负担,为确证不适环境温度促发心血管急性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也为我国优化室内供暖等公共卫生政策、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性证据。

低收入国家居民更要少坐、多动!

6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教授团队联合多国学者在JAMA Cardiology发表研究证实,久坐时间越长,全因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且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更明显。

研究基于PURE研究21个高、中、低收入国家10万余名受试者数据,中位随访11.1年发现,与每天坐4小时以下的人相比,每天坐≥8小时的人发生主要终点(全因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9%、20%和21%。按照不同收入水平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相比,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每天坐≥8小时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更明显(HR=1.29,P=0.02)。与每天坐4小时以下、运动量较大的人相比,每天坐≥8小时的人不论运动量多大,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而随着运动量增加,风险有所降低。

我国12.5%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

6月1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中国卒中注册登记研究(CNSR)的事后分析表明,我国卒中复发率已经明显下降,但仍有12.5%的患者在12个月内复发。

研究从CNSRⅠ期(2007~2008年)和CNSRⅢ期(2015~2018年)分别纳入10,952例和10,3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10余年期间,12个月内卒中复发率从15.5%降至了12.5%(P<0.001)。CNSRⅠ期与卒中复发的大多数危险因素,10年后仍显著相关,包括年龄、既往卒中、冠心病和LDL-C,而房颤不再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为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率,我国需要加强对包括LDL-C水平在内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控制。

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在高危CAD患者中的表现

目前,尚未有前瞻性头对头的研究比较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的诊断性能。6月16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PACIFIC 2研究,该研究纳入189名既往有心梗病史或PCI并出现新的缺血症状的CAD患者,均接受SPECT、PET以及MRI检查,随后进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的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以FFR≤0.80为参考,结果显示,SPECT、PET和MRI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7%、81%和66%,PET的敏感性略高,但特异性(61%vs.65%vs.62%)与准确性(65%vs.75%vs.64%)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提示,SPECT、PET和MRI在诊断FFR定义的既往PCI或心梗患者的CAD方面,没有显示出不同的准确性,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在这一高危人群中的附加价值值得怀疑。

开发和验证诊断急性心衰的决策支持工具

6月13日,BMJ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心衰诊断和评估协作工具——CoDE-HF,该工具将NT-proBNP与其他临床变量相结合,能够提供更一致、准确和个性化的方法。研究汇总来自13个国家14项RCT和前瞻性观察研究中10,369名疑似急性心衰的患者,用以评估NT-proBNP阈值。

其中,43.9%的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心衰,指南推荐的排除阈值300 pg/mL的阴性预测值为94.6%,在<50岁、50~75岁、>75岁的患者中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1.0%、73.5%和80.2%。大多数亚组的表现各不相同,特别是肥胖、肾功能不全或既往心衰的患者。CoDE-HF对既往有和没有心衰的患者具有出色的辨别力,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和0.925。在既往无心衰的患者中,所有亚组的诊断表现一致。

残余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血管风险预测

残余胆固醇升高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6月21日,JACC发表了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发现升高的残余胆固醇水平可显著改善对发生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预测。研究纳入哥本哈根一般人群研究中近4.2万名无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或他汀类药物使用史的个体,随访超过10年。

结果显示,对于残余胆固醇水平≥第95百分位数的个体,将残余胆固醇水平添加到传统风险模型后,23%的10年心梗发生风险和21%的10年缺血性心脏病发生风险被正确地重新分层(从<5%提升到>5%),净重分类指数分别为10%和5%。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近日,《中国循环杂志》发布《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的操作流程与诊断标准。

近日,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发布关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科学声明,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进行识别与管理。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两项国产原创医疗器械的研发与转化项目发表在JACC: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杂志上。

近日,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称通过生物电子治疗可以持续控制血压。

近日,皮下注射RNAi疗法Amvuttra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成人遗传性甲状腺素蛋白介导(hATTR)淀粉样变性相关多发性神经病。

6月30日~7月3日,第二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2)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昆明召开。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这里是每周心评论。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共同编撰了我国首个《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 本期我们特邀共识主要牵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就心脏起搏器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责任编辑 : 彭建萍 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 End -

征 稿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1.心血管内科临床实用技能、误诊病例、临床用药、有趣的内容;2.心血管内科医生有趣的诊疗故事;3.心血管内科行业重磅进展;4.其他(心血管内科医生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欢迎来稿分享!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和展现您才华的平台。投稿邮箱:pengjianping@yxj.org.cn(来稿必回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