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热,文君然。

好多年前,我和一个中医前辈聊天。

前辈说,现在的人,很多病是越治越复杂。比如说这夏季拉肚子吧。夏天拉肚子,还用抗生素吗?葛根芩连汤,用下去就好了,干嘛那么费事?

话音刚落,前辈忽然悟及什么,摇头苦笑道:“也对,不复杂一些,哪儿来的效益……”。

其实,在中医的世界里,确实有不少好方子,它们简单易行,廉价便宜。这就应了那句话——方子,还是老的好啊。

我给你说一段,古时候的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叫做董仁仲。

有一回,正值暑热天气,此人到一处地方纳凉,喝冷饮(古代的冷饮,怎么做的,不得而知),当时感觉这个爽啊,十分惬意。

结果,没过多久,他忽然就感觉到头痛发热,吐血不止,心情烦躁,口渴不已。

怎么办啊?赶紧找郎中。

郎中来了,见患者舌苔白滑,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就用了一个小方子。啥呀?就是香薷散。方子里,三味药,分别是香薷、厚朴和白扁豆。

结果如何?医案记载,患者服用4剂而愈。

这个小医案,记录在《续名医类案》里头。你要是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翻阅一下。

其实,这个患者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当代人也常常遇到。这就是夏季胃肠感冒。中医,有一个词儿与之基本对应,叫做“阴暑”。

关于阴暑,《景岳全书》里有一段论述,非常精辟。这就是,“因暑而受寒者也”。原文道:“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慎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症。……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吐泄、泻痢、腹痛等证。”

这段话,把阴暑总结得非常全面了。我们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天热暑月,贪凉饮冷,外感风寒,同时内里还被湿邪所伤。这就是所谓阴暑。

这类患者,因为外感风寒,所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也因为内伤湿邪,所以胸闷、舌苔白腻。脉,往往偏浮。你看看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董仁仲”,他的症状,几乎和阴暑完全一致。只不过,加了一个烦躁口渴。为啥呀?脾为湿困,津液不得输布,所以烦躁口渴。

这个时候怎么办?医家用到了香薷散。

这也是我今天想重点和你剖析的方子。

香薷散,基本构成是香薷15克,白扁豆12克,厚朴12克。所有这些,水煎服。这是现代用法。也有的,是做成散剂。香薷散的主治,再说一次,就是夏季乘凉冷饮,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以至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恶心,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而脉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放在现代,它治的就是夏季胃肠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尤其是夏季胃肠感冒,用它的几率非常高。其中,香薷外能散寒,还能内化湿邪。厚朴,行气散满,燥湿化滞。扁豆,化湿和中。三味药,简单明了,切中病机。

和香薷散类似的,还有一个方子,叫新加香薷饮。其基本构成,就是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9克。它治什么呢?就是夏季感寒,却有口渴面赤这样的热证。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总之,这个香薷散,是我们应该重视起来的方子。它所治的夏季中“阴暑”,即便是在当代,也是特别多见的。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老百姓对酷暑特别不适应,冷气空调片刻不离,冰水冷饮时时饮用,这就更容易感寒。应该说,香薷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宝贝。人家把我们容易犯的毛病都算到了,而且备好了解决方案。

只不过,这些方法,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不仅仅是学医的专业人去继承,咱普通老百姓也要潜心学习。只有让这些好东西,深入到我们中国人的知识结构中,中医的复兴,才有基础。

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