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在5月26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宣布俄军与卢甘斯克武装已彻底控制了北顿涅茨克市。乌克兰内务部部长顾问格拉先科26日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北顿涅茨克市已经完全在俄军控制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俄军在顿巴斯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是继马里乌波尔以后的最大胜利,乌克兰东部战场局势由此有了明显变化。

乌军把这次行动叫做“战术性撤退”。在6月25日,有乌克兰士兵拍摄到影像,乌军乘坐BTR-80轮式装甲输送车通过大桥撤离北顿涅茨克市区的情景。

这座桥叫列宁桥(Ленинский мост),是利西昌斯克和北顿涅茨克之间唯一的陆路联系,其他三座大桥均被俄军炸塌。列宁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乌克兰方面叫“顿索季夫大桥”。

此前俄军的炮击破坏了这座大桥,但没有炸断,为了安全起见平时只能步行或通过轻型小汽车。现在乌军慌忙撤退也顾不上了,14吨的装甲车也开了过去,还好桥没塌。

英国国防部在6月25日表示,据军事情报部门的判断,从6月19日以来的6天时间,俄军极有可能向利西昌斯克西南部的战场推进了5公里以上。

俄军推进5公里的战绩,主要是利用侧翼打击和沿河岸穿插,打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包围了利西昌斯克西南部左洛托耶和戈尔斯科耶。从而从侧后方威胁到整个北顿双城的战局,使得乌军十分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在5天时间里推进的纵深达到了5公里,平均每天1公里,这非常惊人,以至于英国人需要特意公布一下。为啥呢?

因为,从4月下旬顿巴斯战役正式开打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俄军向前推进的平均距离也就是5公里,平均每天向前推进83米。

乌克兰方面发布了目前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和顿巴斯的最新集结地图。可见俄军把三分之二的部队集中于顿巴斯战线。乌方认为俄军在东部和南部前线集结了大约100个营级战术群(BTG),其中以顿巴斯前线的部队密度最高,在300公里的战线上部署了54个BTG,平均每5.6公里就部署一个BTG,相当于齐头并进了。

目前俄军改变了编制思想,正向营级战术群(BTG)补充战斗步兵。在以前,营级战术群(BTG)大约有800名官兵,但步兵很少,只有大约200名,主要是一个坦克连和三个摩托化步兵连,10辆坦克和30辆步兵战车。此外是大量的火炮。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很多BTG有减员,尤其是步兵减员较多。

新的营级战术群(BTG)增加(或补充)了步兵数量,俄军力图为每个BTG补充70~100名步兵,也就是一个摩步连。这样可以加强BTG稳定战斗的能力。

俄军目前的战术是步兵在前沿,后面使用炮兵猛轰,BTG看上去火力强大,但很怕来自侧翼的打击,乌军如果能从侧翼打击,或者绕过前沿的步兵,穿插到后方,就能严重打击俄军的炮兵力量。

只是目前俄军在顿巴斯形成了呆板的绵延的衔接严整的战线,乌军没有机会实施侧翼打击和穿插进攻。俄军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因此要给BTG增加步兵数量,形成对炮兵的保护。

长官:你们推进到什么位置了?

连长:报告,我们距离利西昌斯克西南还有2个“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顿巴斯战役中,俄乌双方的军队在描述距离时,经常使用“地块”,这个词。
这是个在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大平原上经常用到的词汇,用来大概描述距离,以耕地的护田林带的间距作为距离单位。一个“地块”的宽度大约500米~1公里。
这事还来自斯大林的功劳,在1949~1953年,以及后来直到1985年,苏联实施过一项 “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这是二战后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超级生态工程。

规划在乌克兰和南俄的广阔平原上修建总长5320公里的大型国家防护林带,营造各种防护林570万公顷。这项工程一直实施到1985年,苏联实际营造国家防护林带1.15万公里,营造防护林550万公顷,保护了4000万公顷的农田和360个牧场。这大约相当于乌克兰的耕地面积总和。

例如在北顿内茨的两岸及分水岭上,就营造有大型防护林带,每条大林带由6~8条小林带组成,每一条小林带宽度30~50米,间隔几百米,或者1~2公里。

俄军和乌军在野战时,坦克大炮和装甲车辆通常不会暴露在旷野里,而是隐藏在防护林带里面,因此俄乌双方的炮兵经常对防护林带猛烈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