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检查生产现场,发现有个员工偷偷地把没用完的钢板,用剪板机剪断扔掉。这么典型的浪费物料行为,实在可恶。我原本打算向领导汇报,开除这个人。但是听了他说的一番话后,我改变了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公司内审部工作,前段时间在做一个生产物料成本管控的审计项目,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到生产线上检查有没有物料浪费现象。

第一天,我刚走进车间就后悔了,因为我穿着一身西服,在车间里特别显眼,还没走到工位,工位上的员工老远就对我有所警惕,一切操作都规规矩矩的。

第二天,我吸取了前一天的教训,特意从人力资源部要了一件旧工装,打扮得像普通工人的样子,来到半成品机加工车间后,转了一圈,果然发现了问题。

一个负责干冲压件活的员工,在我眼皮子底下,把小半张没有用完的钢板,硬生生地拿到旁边的剪板机处,把钢板剪成四段,随手扔进边角废料箱中。

我把整个过程用手机偷偷录下来后,把这个员工叫到车间外面。一开始他态度很嚣张,冲我说干嘛叫他出去,问我是哪个工位的。

我这才想起来我还穿着一身破旧的工装,我从口袋里亮出来我的胸牌,显示出所在部门后,他傻眼了,知道我找他肯定没好事。我问他为什么把好好的钢板剪断扔掉,他还想抵赖,谎称没有干这事,企图抵死不认。

这种人我见多了,死鸭子嘴硬。于是,我将计就计,我让他做出承诺如果自己说假话,宁愿接受公司开除处理。估计他看我半天都没能拿出什么证据,猜想这事查无实据,就赌咒发誓承诺自己没有说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告诉他我已经把他刚才所说的话都录进去了,这才拿出在车间里录的视频。他这下愣住了,开始向我说好话,想让我别把这事说出去。

我告诉他,先说清楚为什么要把剩余的钢板剪掉,作为边角废料扔掉?而不是用来加工新的冲压件,或者退仓库?

原本我以为他把好好的原材料作为废料处理,只是为了图省事,可是,听了他的一番解释,我觉得这件事不简单。

他纠结了半天,才说:“其实工人谁不知道不应该浪费物料?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首先,这剩一半的钢板是没法退库的,仓库只接收整张的,如果想退库,就得先把这剩余钢板暂时放到工位上,等到下批冲压件加工时用掉,最终结余出一张整张的退库。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放到工位上,等到下批冲压件再用的话,会被车间的5S检查人员发现,判定为现场有多余物料,会被记录为现场不规范问题。”

我感觉有点纳闷,我也听说过车间里现在都在搞5S建设,但是,相比把这些多余物料充分利用起来,难道现场的整洁这么重要?我有点不太相信。

这位员工又告诉我:“这都源于去年新来的这个车间主任,新主任对老板承诺的就是通过现场5S管理,带动整个生产效率的提升。主任专门安排一些人,每天都要到生产线上检查现场,遇见物料摆放不整齐、存在闲置的多余物料、卫生不清洁等情况,被检查人员记录后,一次就是100块钱罚款。”

“主任知道这些被剪掉扔了的钢板吗?”我又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心想,车间主任下面也有一些心腹员工,难道他们就没有向车间主任汇报过?

员工说:“我们也接触不到主任,最初我们跟那些5S检查人员提过,说有些物料先放到工位上,后续还可以用。但是他们都是从外面招过来的精益人员,对车间实际情况不了解,总觉得我们是为自己乱放过程物料找理由。大家一方面不知道把这些物料放哪,另一方面也不敢直接扔掉,久而久之,只好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多余物料变成边角料扔掉,又快又省事,还不会被罚。”

这个员工说完露出一脸的无奈和委屈,我示意他回去。他还不放心地一个劲地问我:“不会出啥事吧?”我只是告诉他下次别再这么干了。

说实话,听完他的一番话,我知道开除他也解决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更何况跟他一样的员工,绝对不止一个两个。反而让我觉得车间的管理方法有点逼良为娼。

通过这件事,让我对管理产生了三点想法:

1、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种现象在工作中并不少见。看似各个环节都做得很好,比如现场干净整洁、退库物料也很少,似乎生产过程畅通高效,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些既不合规又不合理的做法。

一线员工为了让上层领导看到好的一面,实际上又用了多少投机取巧的做法呢?高高在上的领导自然是不知道的。

2、5S的管理方法,在国内很多企业里做着做着就变味了,脱离了5S的初衷,刻意去追求现场的整齐和整洁。特别是在一些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的制造业中,为了5S而5S的现象屡见不鲜,反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很多人在没有真正领悟5S的精髓的情况下,就照本宣科,只学了形却没有学到神。不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不了实际效果,还会让一线员工心里不服气。

3、在业务管理中,以罚代管,效果确实短平快,但是副作用也很突出。那就是当处罚过于严重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被处罚,不见得会沿着管理者设想的正确路线工作,反而会去想办法找偏门左道,钻一些空子,走一些捷径。

这其实就是人性,在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面前,经常喊口号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但实际上很多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毕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