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坛而言发生了一桩大事,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多次邀请下访华。

泰戈尔8岁写诗,12岁时便已经开始创作剧本,《飞鸟集》、《新月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在亚欧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

而随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将泰戈尔的作品翻译到国内。由于泰戈尔主张东方的精神文明高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同时又对中国很是肯定,身上还有着平等、反抗的精神,这也自然让泰戈尔在中国拥趸众多。

经过多日航程,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乘坐“热田丸号”抵达上海,他的五十天中国之旅也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桩大事,对于文坛而言无异于平地响惊雷。适时中国的文坛巨擘,包括不限于梁启超、蔡元培、梁漱溟、辜鸿铭、蒋梦璘、林长民等人都对泰戈尔的到来表达了欢迎。

而曾在剑桥大学留学,深谙英语的诗人徐志摩也在泰戈尔此行之中担任其随行翻译一职。巧合的是作为林长民的女儿、新月社的成员,林徽因也凭借其游历欧洲、精通英语的优势成为了泰戈尔的另一位翻译。

就这样徐志摩、林徽因陪着泰戈尔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济南等地。在北京,戏曲家梅兰芳还特意为泰戈尔演出了《洛神》;泰戈尔也访问了当时居于故宫的末代皇帝溥仪。总之,每到一地泰戈尔泰戈尔总能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以致于对于中国,泰戈尔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人“驳面子”,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适逢访华期间,泰戈尔生日,蔡元培等人为泰戈尔举办了祝寿会,还让林徽因、徐志摩等人演出了泰戈尔的代表剧《齐德拉》;梁启超甚至还为泰戈尔送上了“竺震旦”的中国名字。

可在生性直率的鲁迅先生看来,这样的“卑躬屈膝”盲目崇拜并可不去,于是留下了一塌糊涂的评论后愤怒离席。细究下来,这倒也不是针对泰戈尔,反倒有一丝批评同侪的味道。

此后,直至5月30日泰戈尔离开中国。

而在此间,众人对林徽因、徐志摩、泰戈尔还赠以了“苍松竹梅三友”的雅称。亦或者是因为这一段时间的再次相伴,又有着众人对自己和林徽因“竹、梅”的赞美,却也让徐志摩那颗本就躁动不已的心,又有了些许的希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他甚至请求泰戈尔为自己出主意。可对于已经年逾花甲的泰戈尔而言,又何尝看不出徐、林之间的微妙关系。他随即为徐志摩口占一诗,并在临别时将诗命名为《赠林》——赠送给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更像是我们儿时的感情,喜欢就想着不顾一切赴汤蹈火,可往往这样的爱情大都会仓促结束。那年为了逃避,徐志摩抛下了4个月大的儿子和妻子张幼仪,前往了英国剑桥读书。

在这里,他遇到了跟随父亲游历欧洲的林徽因。与妻子张幼仪相比,林徽因年轻漂亮,更不同的是她崇尚西学,才华横溢。

对于包办婚姻的不满,对于林徽因的狂热喜欢,让徐志摩做出了为我们正常人难以容忍的事。他可以不爱张幼仪却让她再度怀孕;还逼迫张幼仪堕胎,并在张幼仪刚刚生产时催促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这样不负责任、毫无担当的行为,想来任意一个正常人都会唯恐避之不及。虽然彼时的林徽因年龄上不过18岁,也更是深受徐志摩的影响步入了文学道路,但聪明如她她又何尝不知接受徐志摩的结局。

今日他能为你抛妻弃子,翌日他亦能为她人将你抛弃;更遑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还在身旁。也是如此,1921年林徽因放弃了徐志摩,选择返回了国内,随后还在父亲做主下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下了婚约。

对于徐志摩而言,林徽因更像是一朵得不到的鲜花。他总能念起她的美、她的香,即便是在他回国后亦是如此。

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无疑给他追求林徽因提供了契机。

出身于高种姓的泰戈尔谦恭有礼,还倡导男女平等、自由,这些的优点、主张也让泰戈尔自然而然成为了新青年林徽因、徐志摩等一系列年轻人的偶像。

在与泰戈尔的朝夕相伴之间,徐志摩与林徽因难免要接触,又有众人对他们的赞美,不免让徐志摩又再生痴梦。

而在那场泰戈尔寿宴上的《齐德拉》里,他饰演爱神,林徽因饰演女主齐德拉公主,最终在爱神的帮助下,齐德拉公主与她的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出色的演绎,眉目之间的交流,总能让观众沦为好事者,一如现今社会亦是如此。绯闻、春心,都让徐志摩这样的痴情种决意再试一次。

于是,他求泰戈尔出主意。对于老态龙钟的泰戈尔而言,早已见惯了年轻时的爱情,也敏感地捕捉到了属于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之间微妙的关系,是以他并没有去直接回复徐志摩。

反倒是在离开中国前,口诵一首小诗赠予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在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之间,谁又是诗歌中的“天空”、“大地”、“微风”呢?显然,在泰戈尔看来,徐志摩就像是天空一般,喜欢追寻自由、向往远方,而这样一个人却爱上了碧绿的大地。

大地无疑有被爱的理由,她清新美丽、朝气蓬勃,试问有哪一个年轻人会拒绝呢?可在天空、大地之间却横亘着微风,有着不可逾越的秉性。

就像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女儿所说的那样——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也确实不是一路人。徐志摩是浪漫主义之人,为爱可以不顾及任何社会世俗;但林徽因却是沉稳、踏实的人间女子。

他们本就不可能,只是对于深陷情网的徐志摩而言,或许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但这又难以解释为了与陆小曼结合,他夺好友之妻的时间节点(不久,徐志摩便与陆小曼上演了一出违背人伦道德的结婚大戏)。

或许,在徐志摩的人生哲学中爱情就是全部。他要得更多的是,属于追寻浪漫的感觉。

而在天空、大地之外,梁思成自然就是他们之间的威风。对于微风一样能够接触、拥有大地的梁思成而言,他自然是胜利者。可他又为何会叹息呢?因为年轻的大地不够决绝,蔚蓝的天空更不愿放弃大地。

这样一个似远非近的情敌,又怎么能让他放心。想必这是为什么在与林徽因的新婚之夜,梁思成会问“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的原因 吧。

年轻时,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或者帅气,或者优秀,也总能有一处亮点吸引你;可年轻时的爱情,却总像是森林里未知的旅程,我们会充满了好奇,会为之得失而犹犹豫豫。

但待到成长之后,会为之动容,却不会为之遗憾。林徽因的选择,就是榜样性的。懂自己,懂对方,懂自己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