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市6月23日晚间发布通报,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具体来说,丹东全域仍然作为防范区进行管理,非必要不离丹。除封控区、管控区的居民外,其他居民可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全市有序流动。出租车可在主城区内运营,主城区其他公共交通暂不恢复。保障居民生活需要,方便居民就医。
这是丹东在全域静默、也就是封禁三个月后,首次大幅度调整全市范围内的防疫政策。至少从@丹东发布 的文件上,可以看到为生产生活显著“松绑”的表述。而在发布该文件时,丹东于23日的社会面仍有新增无症状感染病例,在此种情况下仍转轨为“有序恢复”状态,实属不易,也不寻常。

在时间线上,丹东调整防疫强度,恰好与最近发生的一次热点事件重叠。本次事件中,据目前各方信息显示,郝某成、郝某莉父女俩持社区证明去医院取药,在通过两道关卡后,被第三道关卡的警察拦下,说是禁止黄码通行,双方争执发生肢体冲突。警方增援后,以妨碍执行职务拘留郝某莉十天,以涉嫌袭警罪对郝某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防疫关卡冲突事件因为涉及防疫政策、警察与居民矛盾、护女与袭警等热点议题,备受全国民众的关注。这次警民冲突,也以热点形式引燃了外界探寻的兴趣,希望了解冲突背后,拥有200万人口的边境城市丹东究竟发生了什么。所有这些舆论关注,都将丹东的这次突发事件顶到热搜前列。
针对丹东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决定,网民有一种理解是,官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城市上了热搜后,面临外界巨大的评议压力,长时间采取静默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都受到亿万民众的审视。在这种压力下,丹东无法置之不理,不得不有限度地调整防控部署,回应滔滔舆情。
从网上流传的声音看,将热搜与决策之间树立为因果关系,但这只是网民的理解,至于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外界其实只能猜测,无法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从实际效果看,不管是丹东本地人,还是关注“寂静无声边城防疫”的人们,都欢迎防疫政策松弛一下,因为生产生活的恢复离不开这个政策前提。
按照松绑后的政策,丹东全域还是防范区,进出都会受限,而在这么大的防范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之外的社会流动还需严格守规。如果要想持续地推动城市“开放”,实现人员、物流等生产要素流通,持续促进生活常态早日到来,本次松绑防疫政策的依据——亦即科学防疫的原则,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城市之所以要让200万人保持“静默”,之所以要划分“三区”管理,之所以坚持“封城”三个月不动摇,所有决策依据的核心都应该是防疫科学,而不是其他。当然,如果有过度防疫或层层加码的“一刀切”现象,确实要及时纠正,但最后总要回归科学防疫、依法防疫上来,不能不计后果地胡乱作为。
丹东的最新防疫政策,要求保障居民需求,特别是方便就医,可以说是对舆论的快速回应,也回应在点子上了。算不算从善如流可以商榷,但确实提醒丹东防疫的执行者,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强制干扰,与执行防疫规定绝不是“二选一”。对当地居民的照顾力度,不能舆情大就放松,舆情小就加紧,而要根据疫情发展主动调整。
一个正常的防疫态势,以变应变,不管政策如何调整,万变不离科学的宗旨,让尊重科学成为最贴近防疫政策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要让民众承受防疫的代价,人们仍可以信服地遵从并感谢科学决策。丹东要继续扩大防疫成果,实现早日开放全域,就离不开这种科学态度。在“感谢那对父女”的网络情绪之下,饱含这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