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今日人物志”独家撰稿,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

一、

韶山位于中国东南部,湖南省中部偏东湘中丘陵区,是一座钟灵毓秀、历史悠久的灵山。

相传在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在南巡时,路过此地,见山峦叠嶂、景色优美,便下令部署在此安营扎寨。

虞舜看着眼前的秀丽佳景,突现奇想,他令人取出乐器,凭着心中所感,演奏了一曲韶乐‘九成’。

不仅让当地的百姓心旷神怡,更让百兽为之喝彩。从而留下了“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的记载,韶山也因此得名。

韶山就是毛泽东出生的地方,他幼时的读书习字、休息活动和从事革命都是在这里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韶山就被上级列为国家5A级重点旅游风景区。

坐落在韶山上屋场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更是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对外开放到现在,来这里追寻前人伟迹,瞻仰伟人故址的游览人数累计每年达到1000万余人。

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同志故居也曾被多次改匾。

1949年8月22日,湘潭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湘潭韶山上屋场的毛泽东故居由刚成立的县人民政府收回。

至于为什么说是收回?这背后的故事可就长了。

这还得从1910年的初秋开始说起。当时,年仅17岁的毛泽东离家外出求学,进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新式学堂——东山学堂就读,之后在求学奔忙的这11年里,毛泽东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文化知识,还到过很多地方,从而看清了当时的国家局势,先后投身于革命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1年春,在外磨炼的毛泽东回到家乡,把自己已经从事革命的消息告诉家人。

1925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到故乡开办农民活动,并在此建立了韶山中共支部。

时隔两年,毛泽东再次回乡考察农民运动,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出现纰漏。

没过多久,就遭到了当地军阀的通缉,无奈之下,只得避走他乡。

1929年,毛家老屋更是由国民党政府没收,出租变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收回。

二、

从1951年到现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已向外开放整整70年。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这70年间里,这所总占地面积为472.92㎡的属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前后经历过5次修缮,在先前所遭受过的自然损害,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影响,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摧残,到如今依然是驻扎故土,屹立不倒,安若磐石。

在故居被收回还没到两月,地县政府就安排毛泽民的夫人王淑兰和韶山村老党员毛月秋,也就是毛泽东的族叔,到毛家老屋,负责故居的日常管理和接待来访者的工作。

10月18日,故居便迎接了对外开放以来的第一批客人,当时就任湘潭县党委委员的毛华初(字式谷,是毛泽东的侄儿)带领着长沙专区代表团共45人到毛主席的故居参观。

众人由外到内,细数游览了一遍。途中,毛华初看着眼前可能比自己年纪还大的老屋子,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他问毛月秋:“本地人来参观或许会方便些,但是以后来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您看这屋前是不是该写一块门匾?”

“对啊!以后不比现在,要是人多了,总得有个提示啊。”在一旁的王淑兰立刻表示赞成。

毛月秋听完,急着一拍脑袋,皱眉道:“瞧我这糊涂的,在外闯荡过的娃娃到底是心细,但是写什么好呢?”

于是众人便围着个圈开始讨论,有人提议:“毛泽东的故居”,有人提议:“毛泽东的老家”,有人提议:“毛泽东的旧宅”,乱杂分说,一时间题什么的都有。

毛月秋听着大伙们的建议,注意到毛华初还没有表态,便问他:“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毛华初盯着门上空空如也的门楣,皱着眉,想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我老早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了,这些年也见识过不少好文墨的书笔,但肚子里确实也是没存下什么墨水。不过,我们当初随军南下的时候,不是经常见到街上的老百姓们,高举着毛主席的画像游行吗。我记得当时上面都写着‘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想着,不如毛家老屋的门上就挂‘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家”门匾,你们觉得怎么样?”

“嗯。我看成!正好是顺了人民群众的意思。”毛月秋高兴道。

“我听着也好,很有突出点,要不就这么写吧。”王淑兰也表示赞成。

“话是这么说,但还是再问问其他人的意思吧,争取选个最合适的。”毕竟为主席题匾是大事儿,可不能马虎了。

“哎呀!还选什么,我看就这个合适。”毛月秋当即便下定决心,说办就办。

1951年2月,由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亲笔题写的第一个门匾:‘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被端正地挂在了门楣上。

可凭资历、论功绩能给毛泽东题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大伙偏偏就要选他呢?原因很简单!

三、

毛宇居,名泽启,宇居是他的号,与毛泽东既是老乡又是同辈。

那时,毛宇居在当地很有名望,有被人封“韶山一支笔”之称。在毛泽东少年时,曾担任过他的私塾先生。

在读期间,毛宇居针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鉴于他的基础好、领悟力高,又是个求知好学的,就把自己珍藏的大部分好书都借给他观阅,助其开拓视眼。

之后,在毛泽东奔走革命时毛宇居更是不顾身家性命的援助他。

1919年10月初,当时的毛泽东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时任湖南都督和省长的皖系军阀张敬尧,在当地纵兵烧杀抢掠,到处搜刮民膏民脂,限制舆论,摧残教育,强行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使得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战乱起,民生乱。

这时候,对面的敌军还未退却,前线的将士还未归来,一切好的事情都没临头,老天却又给毛泽东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的亲母文素勤急病告危。

接到急信后,毛泽东在战役结束的第一时间,便立马奔回了韶山。可是,当他好不容易赶到上屋场时,母亲的棺椁已经在灵堂停放两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夜抬首望残观,清风浮伴柳窗前,回视慈母勤余载,执笔难下尽是哀。”

昏黄烛火下,他含泪写下了这篇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其中的: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把毛泽东对亲母病逝的悲痛与思念尽数宣泄。

后来,这篇《祭母文》经过多次转接,最终由毛宇居收藏。

当时,国家动乱,蒋介石方势大,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毛宇居便将这些手稿分页藏匿在灰败的墙缝中,待解放后,又一点点的将它们从壁隙里挖出来,完整的交还给了国家。

在大革命失败后,毛宇居不仅冒险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的批语。

1932年间,当时就任湖南省主席兼国民党第4军总指挥何键,数次派兵“围剿”湘赣一带的中共军队,都被毛泽东所带领的红军打败。

战场受挫的何键心存报复,他知道自己暂时动不了毛泽东,随即就把目标转向了毛泽东的老宅,暗地里派人溜到韶山想要挖掉毛泽东的祖坟。

后来,还是多亏毛宇居冒死带领着乡亲们,在敌人还未抵达之前,抢先平掉了毛家祖坟,并将刻有毛家祖先名字的石碑深埋地下,堪堪躲过了这糟心的一祸。

所以,众人请毛宇居来书写毛家老屋的门匾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四、

屋主人的门上突然多出了一块门匾,当事人却还不知道。回头,毛月秋就把众人为毛家老屋题匾的事儿跟毛泽东说了。

“大伙们看着老屋门上的匾额都说好呢。”毛月秋还沉浸在主席家有门匾的喜悦里,高兴的说。

预料着毛主席听完也会满意,没想到,话音刚落,他却是连摇其头,直道:“不妥,不妥!“伟大”这两个字不是封的,哪里是能一写伟大就伟大的呢?我建议还是把这块门匾给换了吧。”

毛月秋不理解,争辩道:“这不是谁说您伟大,是老百姓们的意见,打败蒋介石,成立新中国,“伟大”这二字您是当得起的!”

“真要说伟大,那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是老百姓们伟大,军队打胜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在老百姓们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你们不应该把功劳都记在我个人的名下。”

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不公平,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公平,更是违背了毛泽东本人的意愿。想要万众齐心,最忌居功至伟,国家如今刚有安稳的趋势,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出现纰漏。

“但您不同啊。如果没有您,大伙可能也看不到如今的解放,您是人民的领袖,是打败资本主义,照耀前方的领路人,您是同列宁一样伟大的。”

毛月秋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实在不懂毛泽东为什么要如此推诿,如果连这都算不上伟大的话,那还有什么能算?

毛泽东依旧摇着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列宁是伟大的,因为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建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我毛泽东还谈不上伟大。人民群众想过好日子,有颗想要解放的心,即便是没有我的引领,他们依旧会扛过磨难,迎接曙光。从古至今,护国抗敌、为民请命的前人多不胜数,他们都不认为有什么,我们身处步列后头的学生又怎么能称得上伟大呢?

尽管毛月秋心里多么不同意毛泽东的建议,可毛主席本人都这样说了,还能当没听见吗?回到韶山后,毛月秋还是如实向上级部门转述了毛泽东的意见。

当时,已调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了解到确切情况后。很快,便召开了关于第一次改匾的商讨会议,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经过多次筛选,最后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为‘毛泽东同志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特立

改匾完,还没转过味来的毛月秋,特意找了毛泽东曾经的老师徐特立,把他在北京与毛主席交谈的经过跟竹筒倒豆子似的全吐了出来,想知道这位老革命是怎么个见解。

听完毛月秋的话,徐特立低头沉思了会儿,笑着回答:“我还是认为‘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好。”

见毛月秋仍有疑惑:“我承认‘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在各方面都符合毛主席的设立,可是它没点出主席领袖的身份啊,毛主席为国为党为人民做出了这么多贡献,仅仅只是写‘同志故居’,这也太平凡了。”

徐特立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都不明白,这才是润之的伟大所在。门匾说到底在本质上,只是一块刻了行字的木头而已,它根本体现不出什么伟大。人民把毛主席尊为伟大的领袖,但润之就不一定这么想了,他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和其他党员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一名和普通党员一样的平凡同志。而‘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正好遵从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呈于浮面的表彰令人铭记,在平凡中体现出的伟大才是真的伟大。

面对毛泽东起初的劝改毛月秋不解其意,徐特立的一番话却使他茅塞顿开。

五、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召开中央会议,当时身为中央领导之一的刘少奇也在这次会议研讨的名单之内。

会议结束后,中央将条例草案即《农村六十条》分发到各个省区讨论试行。

归途中,刘少奇想着今天会议上商讨的事儿,看了眼时间,天还早,便决定先到家乡附近的村里去调查研究,直接征询农民对这次条例的意见。

4月1日,刘少奇到达长沙后,没有直接回炭子冲老家,而是在第二日天亮后,来到离炭子冲只隔了十多里的宁乡东湖塘公社的王家湾生产队,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在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间旧房里住了6天。

借这段时间,刘少奇先是听取了早先抵达的中央调查组和湖南调查组,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意见汇报,然后便准备到四周的乡民家里了解群众对食堂、分配、住房等各方面的意见。

因着前天刚下过雨,满地的水泥脏了人脚穿的鞋,刘少奇没有在意,就这么踏着乡间小路,一户一户的寻访,并像邻居拉家常一样,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8日下午,刘少奇带着一大堆寻访结果和疏漏单,拖着疲惫的步子从乡村里出来,离开王家湾的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他望向离这儿只有40公里的韶山冲方向沉思。

当时‘毛泽东同志故居’题匾完成后,他就一直想着去看看,可当时事务繁忙一直抽不出空来。这两天,带领着中央调查组的胡乔木正在韶山进行任务研究,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参观下毛主席的老宅。

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便没有按原来的行程走,而是让司机调转车头径直往韶山的方向去了。雨后乡间,水多路滑,紧赶慢赶,终于是在天刚黑时抵达了韶山招待所。

4月9日清早,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从韶山招待所一路步行到毛泽东同志故居。

与故居的工作人员交接完,刘少奇看着屋外大门上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皱起眉,头,突然指着正中屋上的门匾问:“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给提议的吗?”

跟在后面的汪久成和毛乾吉都支愣着脑袋摇头,不知道。

刘少奇缓缓开口道:“这个字用的不妥,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着‘过去’和‘离世’两种意思,我们毛主席身体康健得很,这寓意太过不详,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

刘少奇的话音一落,汪久成和毛乾吉便睁大眼在门匾与刘少奇之间来回巡视。

他们虽然不了解题匾的具体情况,但也知道这块匾,是集了多位领导人商讨才决定下的,故居每天接待的游客很多,都没人说什么,毛主席在有空的时候回来看过,也觉得没问题。

听守居的同志说,当初定下这块匾额的时候,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还很高兴呢。

故居的工作人员闻言,立马就将刘少奇的意见认真记录下来,逐级汇报。

最后,上级部门批准了故居改名的建议,于1965年9月28日,‘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又被换回了‘毛泽东同志旧居’。

直到1982年,彼时毛主席已经逝世,也就不存在刘少奇担心的问题。

后经党中央批准,‘旧居’又改成了‘故居’。

在第二年6月27日,旧居由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额被正式挂上门楣,黑底金字,庄重朴实、大气无华、如此反反复复了数十载的变迁,总算是真正稳固了下来。

其实,“毛泽东同治故居”看上去显然更好,但那个时代的革命友谊,往往体现在各个小细节上,刘少奇的提议之所以被认同,就是最好的证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