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了一个全球第一的徒步和骑行环游世界的旅行家。他叫潘德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红帮裁缝”之家,为洗雪中国“东亚病夫”之耻,1930年从南京出发,历经7年。潘德明走过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携带一本自制的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便开始他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巴黎,潘德明遇到了在此地养病的张学良将军,得到了将军支持及“壮游”的鼓励。这本珍贵《名人留墨集》中共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但就在他结束全程回到南京的 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这一壮举在战火硝烟中沉入历史,鲜为人知。但是他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勇气却未曾被泯灭和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行“在路上”成为了一代人为追寻梦想永不停息的口号时,我们追忆他。
潘德明90年前骑行环游世界。他综合了徙步、骑行、环游、健康、增强体质精神;与现代的户外运动精神挈合户外元素齐备。而有充满着证明国民体质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行程充满着戏剧性,后发而唯一成为完成环球全程的人;路途中屡遇险阻:路遇猛虎、荒漠断水、曾有着与 唐僧陈祎一样沙漠被劫之险,逢凶化吉。曾受张学良、胡文虎的资助;其精神受一些世界知名人士如文豪泰戈尔、印度圣雄甘地、探险家斯文赫定、罗斯福、希腊首 相、法国总统的赞誉。
最初的8人“亚细亚步行团”到最后只身一人完成环球全程,潘德明身体力行摘下了“东亚病夫”的标签。不畏艰辛、勇敢执着,化热血豪情于切身行 动,更以个人微小之力证明了大中华的力量。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正是当代社会应有的境界,是社会应有的责任,更是时代青 年们应该传承和共同维系的民族精神。
正如近日,我们重新看到的潘德明的“旅行世界自叙”上所说的那样:“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 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 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同时,潘德明的环球旅程也广为流传,希望这个被遗忘的民族英雄能够被广大民众、中国骑友,驴友、旅游者们所了解,让他的精神能 够被更多的人传承。
一、潘德明是谁?他有着怎么样非同一般的环球旅游经历?
搜索网络资料和查阅通志史料,潘德明旅行记逐渐清皙起来
《浙江通志》“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湖州人。从小爱体育活动,七八岁开始,常环湖州城 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1930年夏,随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去国外旅游。步行团一行8人,经浙江、福 建、广东、广西,出国境到安南(今越南)。从海阳、河内南下,到达清化时,只剩潘德明一人,决定只身进行环游世界旅行。德明购了一辆自行车,或骑车,或步 行,经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历尽艰辛,先后到达印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古巴、巴拿马、新西兰、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在周游世界中,积累了许多珍贵纪念资料,其中有所到之处加盖的邮戳,中外近1200多个 团体和个人用世界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以及有20多个国家元首手迹的《名人留墨集》,与泰戈尔的合影。还试图勘探青藏高原,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实现后定居上海。
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祖籍上海南汇沈庄陈家宅,生于浙江湖州。自行车环球旅行家。1908年出生在离上海不远的浙江湖州城内,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徒步和骑自行车形式完成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潘德明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后在南京开西餐馆。1930年春,他从报上获悉8名青年组织“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乃 征得父母同意,关掉餐馆,6月赴杭州赶上步行团。经杭州、广州、由海口,不到半年进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潘德明决定独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亚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1931年4月由东南亚抵南亚次大陆;经中东进入非洲的埃及,北渡地中海到达巴尔干半岛,从意大利经中欧,然后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去英国。从英国横渡大西洋,1934年1月抵美国,再经拉丁美洲,由巴拿马乘船,横渡太平洋,到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再抵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1937年6月从缅甸回到祖国的云南。
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历时七年,行程数万公里,途经亚、非、欧、美、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都有考察记录,搜集资料,征得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十几种文字的签字和题词,受到29国元首、政府首脑、部 长和著名人士接见,曾拜会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及后来的总理尼赫鲁,波斯帝国最高统治者礼萨汗,“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将军,保加利亚国王,法国总 统、总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澳大利亚联邦总理。期间,为了将来考察及编辑青藏高原的地理状况,在美国考察了2个月,在美国二次受到罗斯福总统(当时兼任 世界探险家协会主席)的接见和奖励。

就在他回到南京次日,“七七事变”爆发。从此,这一壮举再无人提起。潘德明后来定居上海,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1949年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靠熨烫衣服和画宫灯养家糊口。解放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1976年10月18日,他风闻“四人帮”倒台,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潘德明的骑行故事
1、只身骑游以雪耻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上个世纪30年代,“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潘德明早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举动以雪此耻的念头。1930年,一个名叫“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旅游团从上海出发,因为潘德明报名晚了,等他出发时,步行团已经走了好几天。潘德明便乘车追到杭州,终于赶上了步行团。
等步行团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出国到越南的河内时,最初的8个人就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了。1931年元旦,他买了一辆英国兰瓴牌自行车骑车到西贡(今胡志明市)后,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然后开始了只身徒步骑车环绕地球的壮举。
潘德明先是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又沿马来半岛南行到新加坡。4月,他来到印度,拜谒了诗王泰戈尔,并受到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的接见。之后,他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强盗,经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罗盘。
此间,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
2、巴黎结缘张学良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他参观了卢浮宫,看到了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许多显要人物送上断头台的协和广场,观赏了巴黎圣母院……当时,法国正举国国庆。仪式之后,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和外长接见了这位中国旅行家。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当年7月20日,潘德明拜会了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顾见潘确实是一个有着铁一样的意志的青年英雄,便决计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少帅通个电话,听听他是否有兴趣破例接见潘德明。
当时,张学良被蒋介石逼到了法国巴黎,为了避免是非,他深居简出,轻易不肯露面。但当他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立刻从凉椅上一跃而起,说:“我很想见见他!”

3、少帅府深夜长谈
1933年7月27日夜,一辆黑色轿车载着旅行家来到一幢环境幽雅的住所。潘德明走进客厅,不一会儿,少帅即从楼上下来,后面跟着便衣侍从。在潘德明的眼里,张学良体貌丰满,精神焕发,与以前在报上见到的照片大不相同。
张学良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
两个人一见如故,一直聊到深夜。潘德明讲述了一路上的见闻,风土人情,而张学良则问潘德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 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听到这里,连声赞他有志气。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了“壮游”两字。题词之后,他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过夜餐,方步出客厅送他上车。
回到使馆,潘德明辗转反侧,他始终想着少帅临别时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4、七年壮举激励后人
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当推16世纪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但用双脚和自行车完成这一壮举的世界第一人,则是中国的潘德明。他在世界上开辟了徒步环球旅行、探险的先河。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近些年来,受潘德 明精神感召,我国出现了许多徒步行走,挑战自我的勇敢者。
此后,潘德明在英国再次与张学良相遇,少帅赠给他一张去美国的船票。1934年1月,潘德明到达纽约,当地媒体发表了一张潘德明脚踏地球的照片,以报道中国青年的壮举。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枚金牌。
1935年3月,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一个苦工出身的女华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他骑车穿行在大西洋的东南沿海丛林之间。在他的环球计划里本来有 日本,当得知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消息后,他义愤填膺,取消日本之行,以示抗议。后来,他又到新加坡、泰国、缅甸,而后入国境到云南。在桂林,潘德明受到 李宗仁的接见,于1937年7月回到上海。至此,潘德明历时7载,经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的环球旅行正式结束。
潘德明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100多年前,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的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探险家费利斯·福格的形象。而实际上,在凡尔纳这部作 品问世后不久,中国就出了一位福格式的人物——潘德明。小说中的福格,环游地球用了八十天时间;真实生活中的潘德明,环游地球用了整整7年,徒步和骑自行 车是他在陆地上交替使用的交通方式。
“中国福格”潘德明,他的环游故事比凡尔纳笔下的更精彩。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了一个全球第一的徒步和骑行环游世界的旅行家。他叫潘德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红帮裁缝”之家,为洗雪中国“东亚病夫”之耻,1930年从南京出发,历经7年。潘德明走过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携带一本自制的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便开始他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在巴黎,潘德明遇到了在此地养病的张学良将军,得到了将军支持及“壮游”的鼓励。这本珍贵《名人留墨集》中共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但就在他结束全程回到南京的 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这一壮举在战火硝烟中沉入历史,鲜为人知。但是他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勇气却未曾被泯灭和遗忘。
骑行“在路上”成为了一代人为追寻梦想永不停息的口号时,我们追忆他。 潘德明90年前骑行环游世界。他综合了徙步、骑行、环游、健康、增强体质精神;与现代的户外运动精神挈合户外元素齐备。而有充满着证明国民体质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行程充满着戏剧性,后发而唯一成为完成环球全程的人;路途中屡遇险阻:路遇猛虎、荒漠断水、曾有着与 唐僧陈祎一样沙漠被劫之险,逢凶化吉。曾受张学良、胡文虎的资助;其精神受一些世界知名人士如文豪泰戈尔、印度圣雄甘地、探险家斯文赫定、罗斯福、希腊首 相、法国总统的赞誉。
最初的8人“亚细亚步行团”到最后只身一人完成环球全程,潘德明身体力行摘下了“东亚病夫”的标签。不畏艰辛、勇敢执着,化热血豪情于切身行 动,更以个人微小之力证明了大中华的力量。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正是当代社会应有的境界,是社会应有的责任,更是时代青 年们应该传承和共同维系的民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近日,我们重新看到的潘德明的“旅行世界自叙”上所说的那样:“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 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 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同时,潘德明的环球旅程也广为流传,希望这个被遗忘的民族英雄能够被广大民众、中国骑友,驴友、旅游者们所了解,让他的精神能 够被更多的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