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设计院校 国内高校 毕设展汇总 欢迎联系

在奇妙的设计世界中,冗余信息无所不在;逃离无效的信息检索、带上最集中的注意力,在欣赏中学习、在交流中理解。让我们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靠近设计世界,走进各大设计艺术院校的毕设展新视界!

2022年矮凳网的“毕设展”专题,将持续与你分享,来自全球各大设计艺术院校的部分优秀毕业作品,同时也欢迎高校与我们联系,共同为新生代设计师们创造机遇。

31站,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玻璃与陶瓷设计专业线上作品展以“微•观”为主题方向,展出SIVA玻璃与陶瓷22届毕业班,24位同学的作品。作品既关注当下,体现出时代气息,对时代讯息观察入微,注重传统,更深挖文化内涵。融汇了学生个体的艺术解读,充分体现了毕业生艺术思维的敏感与活跃,展示了同学们对艺术讯息的密切关注和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作品形式多样、风格迥异,主题鲜明,极具视觉效果,体现了本专业的学子们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观察和艺术思考,更加凸显了本专业毕业生们的艺术才情。

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

2020GRADUATION WORK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悦

电话:155063976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破晓》

简单外壳中包涵不同的内容,阐释表现探索中应大胆尝试,不应画地为牢,要进步,就必须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同时也暗示艺术历史长河的发展趋势为承上而启下、借古而开今。平淡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中总包含着新的潜力与发展机遇,而新的艺术领域需要每一代人的竭力探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万物生》

最隐秘的纹理看似相同却处处包含着微妙的变化,和谐与对称汇聚在同一媒介中,自然、未雕琢却生动,正是这些隐喻在自然界中最让人触动。春始,万物生长。万物生命和极其复杂的机体结构,从亘古到如今都有条不紊的运转,宛如一套缜密、智慧且伟大的发明。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凭着感恩的心去对大自然,对自然的保护、尊重与敬畏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斯佳

电话:136713455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心斋》

作品尝试在玻璃艺术创作中实现浪漫主义的意境表达,以静谧透明的少女形象表达在当代社会中人应当保持心灵上的纯净,以色彩丰富的花表达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思想上的解放。“静”是一种忘却外物,坚守自己的本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归最初世界的纯净,使人得以活出一个独立自由真实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坐忘》

作品尝试在日用玻璃器皿中探索浪漫主义的意境表达。“忘”并非是为了忘记,其根本是追求心灵上的超越与精神的自由,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进入审美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紫祎

电话:130140330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白螺吟》

作品以日用陶瓷茶具形式展现了以海螺为代表的海洋生物的生机与活力,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与思考。作品造型围绕着象征和平的白色左旋螺展开设计,保留了左旋香螺螺旋线的特征,并以流畅简约的线条在无穷的变化中交合出刚刚能塞下手指的凹槽,给使用者更加贴合舒适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

灵动流畅的线条旨在表现出以海螺为代表的海洋生物的生机与活力。作品外圈的哑光凹凸代表着螺壳的坚硬粗糙,与象征着脆弱柔软的螺肉的内圈形成强烈反差的对比,是海螺向外界传达自我求生欲的一种呻吟与挣扎。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韵艺

电话:180197704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泡影》

人们会因为珊瑚美丽的外形而不由自主地去触碰,而人类触摸珊瑚时,可能会对它造成伤害,最后珊瑚会被慢慢侵蚀。本次设计希望让珊瑚摆脱尘嚣、回归宁静、休养生息,这也是对海洋生态真诚的敬畏和礼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不息》

作品运用了玻璃灯工技艺中的编织技艺,编织出三只不同形态的手:掌控的握、逐渐的松、完全的放。当人们因自己的私欲而去触摸珊瑚、采集珊瑚时,珊瑚会出现白化现象并步入枯萎与死亡,而当人们选择放手,保持一定距离,珊瑚就能回归本身宁静有序的生存环境,愿往后时光流转,海洋中的珊瑚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玥

电话:133708316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鲸屿》

作品采用拟生化塑造手法将蓝鲸造型简化概括并加入大量自然流线型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极简化理念与新中式审美倾向,使作品趋于整体的同时充满自然元素的趣味性,加强了流线型曲线的延伸感,展现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表现出简洁流畅的现代感以及蓝鲸庄重静谧的自然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秋漪》

水滴造型几乎可以被称为“完美流线型”,其造型本身充满张力,饱满流畅。处于滴落过程中的水滴不仅极富流线型美感,同时也艺术地展示其动态之美。作品造型上将水滴与银杏落叶两种不同形态集结于一身,完整表现了水滴滴入平静水面时激起涟漪而波及落叶的场景,动静呼应,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汇

电话:151594009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迹》

数千万年前,树脂的滴落瞬间凝固了某些物种,形成了琥珀内部丰富多样的造型;今天,人们通过琥珀中“记录”的不同的生命载体认识到万年前的生物,这是自然中留下的突破了这千万年时空与人们相遇的生命的“印迹”。琥珀中出现过许多生物的剪影,但鱼却很少出现在其中。通过游鱼“行迹”,呈现出突破时空的生命印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遗留》

作品从人的角度去倡导对环境的保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如果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未来留给人们的“迹”可能就不是琥珀中的美丽的生物,而是现在常见的塑料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虹辰

电话:152520127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圆融》

这套陶瓷花器结合生活美学思想,以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思想的“圆融”为依托,表达生命的最高境界。在这世界上,我们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这世界上的千千万万,并融为一体,真诚、完全地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盛大。消除了一切对立与矛盾,由此体验到一种绝对的大肯定情境,个体与宇宙万物之间圆融无碍、合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静》

作品旨在表达一种时间流动,追求内心的一种宁静。通过营造一种禅意意境,在空灵静谧的氛围下追求平和、安静、和谐与放松,追求淡然、纯净、简素和平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思淇

电话:15233703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编织》

作品尝试将中国传统绳编艺术运用到玻璃铸造工艺中,以新的形式表现传统题材,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绳编艺术,希望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手工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鱼与筌》

“鱼与筌”出自成语“得鱼忘筌”,“鱼”代表结果,“筌”代表过程,努力探索获得真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作品对编织艺术作品的过程进行了想象与创作,将未完成的编织作品以玻璃灯工工艺的形式来展现。呼吁人们去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积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津豪

电话:189036807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律动》

将计算机软件加入到现代陶瓷造型设计当中,使用软件制作了可以通过声音产生形变的模型,再进行简化概况形成了现在的线条。其中的节奏感与外部轮廓也相互呼应,由缓到急再到缓的节奏律动也是主题所在。使观赏者在静态的陶瓷造型中从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音乐节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基石》

作品使用了冰川融化时边缘产生的独特纹理,将其与扭动的简约几何体相结合。整体造型的繁简节奏很夸张,用极繁的冰川纹理与极简的简约几何相碰撞,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单纯从 整体造型来看,扭转形变的花器本身也有很强的张力与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卞煜庭

电话:180153089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消融》系列雕塑

将冰川消融与北极熊的造型相结合,在颜色上采用半透明渐变的效果,表现出冰川和北极熊从存在到消失的含义,意义在于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问题,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底座的灯光设计使雕塑在较暗的环境中以缓慢心跳的节奏发光,赋予了雕塑生命力,也让人们察觉到北极熊生命的消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消融》系列玻璃茶叶罐

将冰川消融和北极熊造型相结合,运用在盖子的造型设计上,使这套茶叶罐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装饰性。此作品在三个盖子的造型是不相同的,让我们能更好地分辨三个罐子,外加玻璃罐子的透明性,这能让人们更加清楚地分辨出罐内茶叶的品种。同时,此套作品展现了冰川消融北极熊消逝的现象,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曼

电话:136567546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肉体》

把人体与肉卷的元素相结合,展现两者的相似性与矛盾性,作品的三个部分都选择了人体的腹部作为创作表现主体,以其中二者与肉卷元素结合的造型体态对其一夸张的女人体自信、放松的体态,以紧缚内敛对舒展沉静,是人体还是肉体,分界线在哪里,选择权在谁手里,人与肉的组合来引发人们对于女性身体审美的再思考,作品三部分的衬托与对比来表达对现代女性身体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深层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修筑》

陶瓷的制作不是在哪儿跌倒就立即能在哪站起,终点不会有任何仁慈地驻守在原地,而一切进度在某个小小的失误下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不会在意中间有多少付之东流的汗水和努力。正如蜜蜂筑巢,无论遭遇多少变故、意外,甚至于舍弃千辛万苦筑起的旧巢从原点重开始它们也义无反顾,契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引发了我的共鸣所以我把陶瓷器皿与蜂巢元素相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逸

电话:137016115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中和》

在作品中总结归纳了“喜、怒、哀、乐”四种情绪,把每个人都转化为驾驭情绪的“手”。管理情绪,带来的不仅仅是平和的心境,更是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流转》

在本次毕业设计衍生创作的作品中,仍旧延续了“情绪”这一关键词作为衍生作品的主题。作品选择了“水”这一形式语言去辅助表达“情绪”。水是万物之源,它孕育生命并且不断地滋养着生命,在江河中奔腾不息,永不停歇,只为了最终入海这一个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方韵

电话:133628832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流》

“流”意在通过自由曲线元素表达出生生不息的热烈的生命力,整套作品追求既符合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又突破传统的花器造型。创作引用“流”的概念融入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并运用将现代设计、现代工艺、现代技术应用到此次的毕业创作中来,丰富作品的创作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浮》

这一套作品是对现代花器“流”组合的衍生作品,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盖置之上的变化的部分,一部分是不变的弧形器皿部分。盖置之上的悬浮体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不同的悬浮元素体现水的不同形态,意喻人生存在空气流水之中,水和空气为在其中的生命提供了生存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欣怡

电话:13564698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翩跹》

作品将蓝闪蝶翅膀造型的概括和抽象化,采用镂空造型的形式语言,意在希望人们身处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像蓝闪蝶那样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为人处世,并且仍怀有一颗热忱的心去生活,去面对未来未知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望春》

《望春》是一套以白玉兰为主题的组合首饰盒,作品不局限于装饰性,也加入了实用性的功能。每一层可以摆放不同种类的首饰,在底部可以摆放项链、手链等首饰,在第二层上方的位置做了镂空设计,使用者可以悬挂耳环,耳饰等,第三层摆放戒指等小件首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高远

电话:1762172623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龢》

“龢”取自同音字“合”亦可理解为“和”,裂开的纹路最终愈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在疫情当下,各个省市都相继封锁隔离,世界上的国家也因为疫情分割开,世界上还有国家充满战争,人们颠沛流离,但是我们始终是一个人类共同体,需要世界上人们联合起来,合力一起,为塑造和平美好的明天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长城》

长城是我从小向往的地方,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直萦绕在心头,在人生中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采用其作为元素设计了一套茶具,不仅抒发了我对长城的热爱,更是表现了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大国已经不再需要长城来抵御外敌,如今国家强盛,人民富足,青年们更要更好的丰富自己,为中国的强盛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储依

电话:1590194527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容德》

“容德”取自《淮南子·泰族训》中”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一句。宽大的胸怀可以容纳众人,德行高洁的人可以让别人更加怀念。作品选用葫芦瓶器型以器比人寄托为人处世应该宽容待人,严于律己。而做到宽容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文化层面上最好的阐述定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一就是宽容与融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容裳》

“容裳”取自《清平调·其一》中“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表达女子外音容服饰华贵艳丽,丰衣厚体。突出唐朝时期中国思想开放,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富足乐业文化上兼容并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穿着自由包容,甚至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宽容的制度思想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新时代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雨珂

电话:157269516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深渊》

作品由11块大小相同的玻璃块组成,玻璃块中间用具有海洋元素的曲线形状进行挖空,大小逐渐递减。通过形状具有变化层次的玻璃块叠加,再加上由浅到深的玻璃颜色的修饰,用类似于梯田的阶梯形式来表达海洋的深度与空间感。希望通过艺术手法,能够呈现出海洋被污染前那种清澈神秘的感觉,以此唤醒大家的意识,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出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涌》

作品采用了大小不一且形状也各不相同的玻璃块进行排列组合,每一块的形状都基于海浪翻涌的瞬间形态,在静态下呈现出具有动态感的海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可欣

电话:1876301196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炉瓶三事之寒梅系列》

在一些陈旧甚至发霉变坏的物品中思考发现这种“坏”同时也充满着和谐的矛盾,这种矛盾带有着更加真实且迷人振奋,所以创作上借助坑烧烧制方式探索在冲突中达到和谐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雪后的头盔》

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木兰诗》中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诗句,这种英勇无畏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借此以陶瓷为媒介做创作了这个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川

电话:1337329554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得之为声》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就是说,耳闻即是声,眼见即是景。我将自己所看到的世间万物,经过主观抽象处理,通过折线这一元素,在陶瓷茶具上创作,进行艺术表达。这两套茶具所表达的亦或是山川湖海,也可是西风落叶,又可以是悬崖峭壁,再可是树下乘凉的板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遇之成色》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把世界上自己所看到美景,通过抽象变形,用折线所表达,这套茶具可以是银装素裹,也可以是惊涛骇浪,它们可以表达世间万物一切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元博

电话:195123411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器》

作品以人体为主题,从人体骨架上分离出肋骨,分割出点线状的线条,像是一根根肋骨,有序的向下排列,构成了一件器物的形状,人与器的结合,以器喻人,这些作品的形状各异,也反映了人与人的身体形态的不同,玻璃是脆弱的,同时也是现代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方圆》

在数学的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数学家对于空间研究的器物,最开始由几何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提出克莱因瓶。这是在科学领域人们对于空间方面的思考,而就结构排列来说,艺术领域上的发现也尤为重要,作品选择点线面的创作形式,在体面关系中表现空间与器物结构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星宇

电话:139586793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蛙语》

作品尝试通过青蛙造型来展现生命力和活力,通过拟人化的动态以及一些细节处理来展现作品的趣味性,将青蛙的形体符号化,突出作品的整体感。躺卧和坐立的青蛙代表了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寓意着拥有着迸发的活力,同时拟人化的造型又带来亲切感,营造出和谐、幽默的环境,拉近了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观念的水位》

壶就像我们自身,而水就像我们所受到的后天影响,有令人进步,宝贵的知识财富,同时也有名与利等私欲的诱惑,这些不断的来重塑着我们的观念。我们在“水”中随波逐流,但仍要坚持自己的初心,方得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珂欣

电话:1801911305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栀卮》

自古以来花与酒总是结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歌里,一直都是人们助兴遣怀必不可少之物。前有饮酒作乐“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快意,后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繁花之美。从酒文化的酒器艺术角度来看,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出不凡的文化层次,将酒文化和花瓣元素融合,便是本作品所想表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折》

将陶瓷设计和折纸艺术相融合,通过折纸的叠加、组合、拼接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来使陶瓷作品展现出一种新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倾向。通过不同形式与陶瓷设计融合并将其展现在陶瓷器皿中,打破器皿圆润的固定概念,给陶瓷器皿增添更多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世杰

电话:159217942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缚印》

本次作品想表达石头造型的丰富多样性,以石头为第一视觉效果,碎块纹路的雕刻很好的展现石块整体破碎的形态。光滑的带状刻印与破碎的石头交缠,虽然带子为柔的物质,但深入石头的刻印表现强烈的视觉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融》

本次作品想表达泡泡物质的形态多样性。在外型上选择用多个圆润的泡泡重叠交融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作品一共为三件,作品的每一个弧度都进行过推敲演变,都着重表现柔软这一特点,利用简约的几何碰撞,使整体造型丰满并充满灵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栩瑞

电话:1768325829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笋》

此次毕业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竹文化与现代陶艺的造型设计相结合,在强调竹笋造型的基础上,增强其设计感和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取向相结合,制作富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曌》

作品灵感来源于天空。天空不是个明确的概念,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词语,但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能承载无限幻想的载体。而在人们观察的天空中虚无缥缈的风、绵软漂浮的云彩以及起落不断的日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天空是自由想象的方向。

玻陶指导教师团队

TEACHERLINEU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遊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Marc Leuthold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国际教授/

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设计专业负责人

王艺贤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专业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佳青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专业教师

张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专业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建超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专业教师

于逸初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陶瓷专业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仅作报道交流

#今日互动#

想看获取更多高校线上毕设展通道

欢迎多多点赞转发!

如果想在“矮凳网”公众号平台

发表高校毕设展信息,欢迎投稿!

#社群交流#

矮凳网“设计师交流群”,设计竞赛、设计干货、设计资讯持续更新中!快喊矮凳君拉你入群吧,备注“城市+设计领域+昵称”,更容易通过入群申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