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前几日唐山事件暴发后,全网都在关心几个女孩的生命安全问题,唐山也开展了雷霆风暴专项行动。

因为发生了太多令人难过的事情,许多人排在公安厅门口控诉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有不少人举着身份证拍视频求关注,倾诉自己受到的暴行,希望能得到一个答复。

看着这些恶性事件,不少人内心感到恐慌,担心今日的无情惨状,明日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在你遭遇危机时,身边无人帮助,周身只剩绝望。

有人发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们的生活还有希望吗?更有人再一次坚信:人性本恶,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吗?

关于人性本善本恶这个问题,笔者最近也在思考,其实,人是复杂的,善恶是不同的场景的产物,同样是烧烤摊,不同的人素质截然不同。

唐山打人事件没出结果,浙江的5个男人又火了,人之初,性本恶吗?看完你就有答案了。

5个穿着短裤、纹着纹身,留有“劳改犯”发型的男人,大晚上快关门来到烧烤店用餐,店老板表示,他们平时10点钟下班,这群人9点钟才来,吃到11点多钟的时候还拿了好多酒,很多人说:看着这种组队吃烧烤的糙老爷们就害怕。

监控中,几个男人可能是担心影响老板下班,主动揽下了卫生,让老板先回家,老板娘让他们不要管,吃完了放在这里就行。

其实路边摊我们都吃过,大多数人吃完都是垃圾到处乱扔,不太注重卫生,结果没想到第二天,这五个男人竟然真的帮忙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剩菜,拿扫帚,倒垃圾,忙前忙后,分工明确,将地面、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将所有垃圾倒进了附近的垃圾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其实越是小的场合,越是无人管控的地方,越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人性和素养

在心理学领域,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刷新了人类对人性的新认知,这场实验见证了人性的险恶,在此之前,人们统一认为人性是以“善”占据主导的。

在此之前,人本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罗杰斯始终坚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都有一颗天生向善的心,都在努力追求人格的健全,并且每个人也有成为心理健全的人的潜力,这一观点和《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是一样的,即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塑造了不同的性情秉性。

比如现实中许多糟糕的客观事件打断了我们的认知,阻碍了我们实现自己的潜力,同时让我们对自己形成畸形的自我评价。

无法正视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无法接纳自我,所以无论是沟通还是争论,学习还是受教,都无济于事,个体只能感受到被歪曲了的经验,并深陷于自己的世界中--坚信人性本恶,通过主观判断始终与他人保持着距离,进而恶性循环,与自我潜力的实现越来越远。

但是,人类的群居属性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人,这导致很多时候,人性善恶的转换只在一刹那,比如,当年美国一个拿菜刀的抢劫犯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好奇地问:先生你是在卖菜刀吗?

犯人瞬间泪流满面,小女孩的行为如同暖阳,驱散了犯人心中人性的黑暗,重拾生命的曙光,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会在利己的基础上做出利他行为,这种“善良“相比于人生来就具备的本性而言,更具共识——即便和别人有差异,但是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一个自我接纳、心智健全的人,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是对的,可能就会去做,不太会屈从于社会期待的角色要求,从而彰显人性潜力下的至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老祖宗一直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足以说明,中华文明整体的优越性,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国家而庆幸

在斯坦福实验中,好人之所以能在六天之内变成坏人,是因为缺少权力的制约,我们每个人,只要作为一个人类,在我们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时,我们还能克制欲望吗?

这个答案,想必我们自己都无法知晓,二战、南京大屠杀中人类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多惨无人道的行为,就是因为没有欲望和权力没有得到限制和引导。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所说,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善恶交织,由于部分人的无休止的欲望和人性中的贪婪,世界一直处于危机和危险之中。

如果不对人性人心加以思考并对其中恶的部分进行限制和引导,那世界的未来将黯淡无光,处于被黑暗吞噬的边缘。

所以,人是复杂的,善恶是不同的场景的产物,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善恶交织,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所展现的人性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不能因为几次恶性事件就对人性失望,也不能因为几次好事就轻信一切,永远不要高估了人性的善,也别低估了人性的恶。

更不要去试探人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面人性中的恶,正如罗洛梅所说:敢于直面人性中的恶,其本身就是一种善。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